結果發(fā)現(xiàn):“補中益氣湯”是名老中醫(yī)們最常用的一個方,排名第一。
“補中益氣湯”實際由金元時期名醫(yī)李杲所創(chuàng)。李杲,字明之,號東垣。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卒于元憲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享年71歲。是金朝真定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省正定縣。
李東垣在當時也是一位名人和大善人,《元史》中還有他的傳:“李氏,早年習儒,及長,淳孝、忠信、篤敬,有操守。置建書院,延待儒士。凡有生計不能自給者,盡周濟之。對流亡饑民,亦極力賑救。號稱:仁義之士?!?/p>
李東垣原來并不學醫(yī),在他二十多歲時,母親王氏患病,因李家為當?shù)氐母缓?,所以用厚禮重金延請了好幾位醫(yī)生診治,但醫(yī)生們各執(zhí)己見,寒熱難定,處方各異,以致百藥嘗遍也無起色,到死也不知得了什么病。李東垣非常難過,尤其痛恨庸醫(yī)誤人,后悔自己不懂醫(yī)術,不能救母,從此立志學醫(yī)。
李東垣非常聰明,在仔細研究了《黃帝內(nèi)經(jīng)》理論后發(fā)現(xiàn):很多疾病與脾胃受損關系密切,如飲食不規(guī)律,吃飯饑一頓飽一頓,或生活不規(guī)律,起居不安時,熬夜或睡懶覺,或過度的勞力勞心,或久坐少動,或大喜大悲大怒等情志失調(diào),都可傷及脾胃的元氣,使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在外不能輸精于皮毛經(jīng)絡,導致外邪乘虛而入;在內(nèi)則生痰傷氣,臟腑失養(yǎng),百病隨生。
為了將其研究心得與臨床經(jīng)驗昭告天下,惠及后人,所以寫了很多著作,如《脾胃論》、《內(nèi)外傷辯惑論》、《蘭室秘藏》、《醫(yī)學發(fā)明》等等。也發(fā)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補中益氣湯”。
我們在整理“補中益氣湯”相關文獻時,發(fā)現(xiàn)古代醫(yī)家對它也非常推崇,包括羅天益、薛立齋、龔廷賢、張景岳、葉天士等很多古代名醫(yī)。治療的病也非常廣泛,可以說“五花八門”,在內(nèi)、外、婦、兒各科中都有可能被用到,所以被稱為“醫(yī)王方”也不足為怪了。
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發(fā)明的,記載于他的《內(nèi)外傷辨惑論》這本書里。
原文是這樣的:
“黃耆一錢,甘草(炙)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 酒洗)、白術各三分?!?/p>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后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p>
“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p>
這個方藥味不多,僅八味。藥量也很小,最大劑量是黃芪,才用了3克。
當然,在具體運用時劑量是會根據(jù)病情輕重來調(diào)整的?,F(xiàn)代臨床通常用原方的3~5倍量。
看一下方劑的組成就能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補益方。
方中的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都是味甘補脾益氣藥。
其中黃芪主要補肺衛(wèi)之氣,能益皮毛而閉腠理,不讓人出汗過多;人參、白術、甘草重在補心脾之氣,針對心悸、氣短而喘。
配入少量的升麻和柴胡,一是可以升提下陷的清氣,有助于脾氣的升發(fā);二是可以輕輕發(fā)散在表的外邪。
特別對那些體質(zhì)虛弱,同時又感受外邪的人,用這個方不至于發(fā)散過度而傷正氣。
所以我也常把補中益氣湯看成一首治療虛人感冒的方子。
陳皮能通暢氣機,當歸能和血止痛,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
總之,但凡由脾胃氣虛,清氣不升引起的疾病都可用這個方治療。
當我們理解了它的作用特點后,臨床用起來就會比較得心應手。
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過很多病,使用準確,常常應手取效。用量的拿捏上也是有講究的,但基本上都是原方的比例,有時也用中成藥。
說到這里,大家一定會想:補中益氣湯證的作用機理雖然前面說了,也說了可以用于很多種病,但是具體什么情況才能用啊?使用的關鍵點是什么啊?
看官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中醫(yī)認為脾是主肌肉的,所以脾胃一弱,最典型的癥狀就是“懈怠”,即松懈懶散,懶到什么狀態(tài)呢,就是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躺著,感覺連拿一把笤帚的力氣也沒有,這是用補中益氣湯的關鍵點。
從外貌上看,一般有明顯的疲憊貌,肌肉比較松軟,或眼瞼下垂,或眼袋大,面色缺少光澤,舌看上去嫩嫩的淡紅色,但舌苔并不厚膩。
因為脾虛導致肺氣也虛,所以常感覺氣短,走幾步或上樓梯更明顯,嚴重時躺著都氣短。肺氣虛則衛(wèi)表失固,故很容易出汗,好好的不動或稍微動一下,莫名其妙的突然渾身大汗淋漓,出汗時會感覺很熱,但又有點怕風寒。
“補中益氣湯證”的脈通常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右手寸脈,即氣口脈浮大明顯,比左手脈大,但按上去無力、飄著的。
另一種是右手脈非常非常沉細短,按著無力,甚至難以摸清楚。
以上是補中益氣湯證的基本癥。
再從具體病癥來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 反復感冒,頭痛,咽痛,咳喘,鼻塞,噴嚏,流涕,口渴;
② 低血壓,頭暈眼花,視物昏暗,不能久視,失眠;
③ 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或潮熱、定時發(fā)寒熱,產(chǎn)后發(fā)熱;
④ 高脂血癥、頸腰椎增生等,四肢無力,氣短多汗,肢體麻木或疼痛,或腰痛有下墜感;
⑤ 各種慢性出血癥,如尿血、便血、崩漏、胎漏下血等;
⑥ 反復尿路感染,勞累則發(fā)作,尿頻、尿急、尿痛、小便不利;
⑦ 大便異常,長期便秘或腹瀉,解而無力;
⑧ 女子帶下綿綿,男子遺精;
⑨ 慢性蕁麻疹反復不愈,皮膚瘙癢,或慢性皮膚潰瘍久不愈合。
等等。
補中益氣湯能治療的病癥很多,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有,只要抓住三個基本特點:
1. 極度的疲勞感;
2. 氣短或動則汗出;
3. 右手脈浮大無力或者沉細、短、細微無力。
這里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外感與內(nèi)傷病之間有很多類似的癥狀,非常容易混淆。
李東垣發(fā)現(xiàn)了很多內(nèi)傷脾胃,造成人體元氣虧虛的疾病,很像外感病,兩者有時非常難區(qū)別。
臨床如果藥用反了,給脾胃元氣虛弱的病人用了治外感病的發(fā)表藥,帶來的危害是非??膳碌模菚兔?。
所以感冒藥也不是隨便可以用的。
幾年前網(wǎng)上有篇關注量很高的文章,細說了一個沒有基礎疾病的60歲男性普通感冒病人,越治越重,最后送了命。
我就在懷疑,這個病人可能就是李東垣發(fā)現(xiàn)的那種類型,明明是一個內(nèi)傷脾胃的“補中益氣湯”感冒癥,結果當成了外感風寒的感冒,用了大量的發(fā)表、清熱藥,一誤再誤,最后不救。
至此,我才徹底明白李東垣為什么要寫《內(nèi)外傷辨惑論》這本書了。
大家也可以把“補中益氣湯”看成是一首治療虛人感冒的方子。
我的親身體會:
有一年秋天,我感冒癥狀很重,頭痛,鼻塞流清涕,服感冒中成藥無效。傍晚下班坐公交車回家,一路熱得大汗淋漓,再看看周邊乘客,大家都很“淡定”,車廂內(nèi)溫度并不高,沒有人出汗。
一摸脈,浮細無力,才突然明白了,是我自己身體出了問題,因為最近工作太忙,有明顯的疲勞感,是體虛外感啊。
到家后立刻服一袋補中益氣丸中成藥,大約半個多小時后所以癥狀消失。
又悄悄感慨了一下:
幸虧學了中醫(yī)(哈哈哈)
其實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感冒鼻塞或頭痛或發(fā)熱的案例。如:
明代中期名醫(yī) 虞摶 治驗:
“一人三十余,九月間因勞倦發(fā)熱。醫(yī)作外感治,用小柴胡、黃連解毒、白虎等湯,反加痰氣上壅,狂言不識人,目赤上視,身熱如火,眾醫(yī)技窮。八日后,虞診六脈數(shù)疾七八至,右三部豁大無力,左略弦而芤。
虞曰:此病先因中氣不足,又內(nèi)傷寒涼之物,致內(nèi)虛發(fā)熱;因與苦寒藥太多,為陰盛隔陽之證。幸元氣稍充,未死耳。以補中益氣加熟附二錢,干姜一錢,又加大棗、生姜煎服。
眾醫(yī)笑曰:此促其死也。
黃昏時服一劑,痰氣遂平而熟寐。
伊父曰:自病不寐,今安臥鼻聲如平時。至夜半方醒,始識人,而諸病皆減。又如前再與一劑,至天明得微汗,氣和而愈。”(見《名醫(yī)類案》)
這個病人當時幸虧遇到了名醫(yī)虞摶,不然真是死路一條!
明代名醫(yī) 薛己 治驗:
“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噴。余曰:此脾肺氣虛不能實腠理。彼不信,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中風。
余曰:此因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
遂以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治之而愈。”(見《內(nèi)科摘要》)
這個讀書人大概懂點醫(yī)術,因為癥狀完全像是受風寒的外感證,不聽薛己診斷,自已用祛風藥,結果癥狀不但不輕,反而增加了肢麻體倦等問題。
清代 李鐸 治驗:
“鄭某,年逾四十,體豐面白,患傷風咳嗽,鼻流清涕。服表散藥一劑,反加頭痛身熱。診脈虛緩。
此脾肺氣虛而兼感外邪。
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杏仁,治之而愈。”(見《醫(yī)案偶存》)
這個患者體豐面白,當是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虛弱人,服發(fā)表藥后癥狀加重,改用補中益氣湯治愈。
清代 張三錫 治驗:
“一人苦頭痛,眾作外感治。診得右手寸口脈大,四倍于左,兩尺洪盛。
乃內(nèi)傷氣虛頭痛也,外兼自汗倦怠。
以補中益氣湯加炒黃柏,一劑知,二劑已。”(見《醫(yī)學六要》)
感受外邪或體虛氣弱都可以引起頭痛,常常虛實難辨,張氏通過脈象的特征,結合自汗、倦怠的兼證,判斷為內(nèi)傷氣虛頭痛,結果用補中益氣湯速效。
清代 李懷茲 治驗:
“一婦,素稟羸弱,產(chǎn)育過多,?;碱^痛,背上畏寒之極,夏月必用綿絮裹首,復衣掩背。
初冬傷寒發(fā)熱,頭痛異常,周身痛楚,膝下與手臂皆不溫,而手心獨熱,胸膈無恙,二便如常,或用表藥,熱勢不減,畏寒轉(zhuǎn)增,胸膈迷悶,二便艱澀。
李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微汗而安。”(見《續(xù)名醫(yī)類案》)
這個病人體質(zhì)本來就很差,極度怕風寒,這次發(fā)病在初冬,發(fā)熱,頭痛,身痛,癥狀完全像是外感證,所以開始用了發(fā)表藥,結果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重了,李氏改用補中益氣湯取效。
以上這些案例在古代文獻中比比皆是,提示我們:
有些感冒發(fā)熱等病,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無效,甚至加重時,別忘了還有一個特殊的類型,即虛人外感,千萬別再發(fā)汗祛邪,一誤再誤,而是要用補中益氣湯的??!
No.1
乏力案
No.2
頭暈案
第二例是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她因頭暈、血壓低數(shù)月,在其他醫(yī)院用了多種中西藥,但頭暈問題一直不能緩解。
病人并不是天旋地轉(zhuǎn)感,而是暈暈乎乎、昏昏沉沉的感覺。
我一摸脈,發(fā)現(xiàn)她右手脈非常細弱,直接開了“補中益氣湯”,結果很快癥狀消失。
之所以記住這位病人,是因為治好了她,病人兒子又帶她8歲的小孫子來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結果用了中成藥導赤丸一周全愈。
No.3
老年便秘案
2016年3月,老父親85歲了,突然摔倒,導致右股骨頸骨折,做了手術,術后又做了康復,勉強可以行走了,但是大便又出了問題,里急后重,想拉但拉不出來,一上午總往廁所跑,反反復復進去出來五六次,都解不出來,非常痛苦。
一摸脈,發(fā)現(xiàn)雙側(cè)脈都浮弦大,重按無力,特別是右手脈,考慮到同時伴有乏力,容易流口水,說明中氣大虛,于是用了一袋“補中益氣丸”。
結果沒有想到,當天服藥,第二天開始每天一次大便,輕輕松松解出來了。
No.4
腰痛案
2012年某天周末,我自己在家拖地打掃衛(wèi)生,當拖到一半時,突然感覺背部一股氣往腰部方向呼地一沖,頓時腰部劇痛,無法直起。
自以為年紀大了,肝腎虧了,馬上服六味地黃丸中成藥,結果連續(xù)服了兩天癥狀沒有絲毫緩解,知道思路錯了。
想到自己平時汗多,易疲勞,脈沉細少力,發(fā)病時有氣下沖的感覺,明白自己是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引起的腰痛,與腎無關。
當即改用補中益氣丸一袋,服完半小時不到,腰痛頓失,療效之快,始料未及。
再次感慨中醫(yī)的神奇與李東垣的大智慧!
No.5
崩漏案
某天,南京的一位40多歲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說她月經(jīng)出血淋漓不止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用了很多中西藥血就是不止,很苦惱。
我聽出她電話里講話的聲音和平時不同,有氣無力的。
就問:你最近感覺累嗎?她說:非常非常累。
于是,告訴她去買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按說明書量服。
她一聽是“補中益氣”,就有點懷疑,反復提醒我需要止血。
我勸了半天,總算同意先服三天看看。
結果三天后非常高興地打電話告訴我,出血完全止了。
No.6
痔瘡出血案
我的一位老病人,男性,50多歲,痔瘡復發(fā),疼痛難忍,出血不止。自己用了我之前開的有效方,結果這次無效。
無耐,只能打電話咨詢我。問診中發(fā)現(xiàn)他這次發(fā)病前有過度勞累的問題,這次痔瘡發(fā)作同時伴有嚴重的疲勞感。
建議他馬上改用“補中益氣丸”合“槐角丸”,結果很快解決了問題。
No.7
慢性蕁麻疹案
大約十年前的一天門診,來了一位30多歲胖胖的小伙子,看上去肌肉比較松,肚子比較大。
困擾他的主要問題是慢性蕁麻疹,用了不少中藥、西藥,但是效果不好。
我仔細摸了一下脈,跟他說:吃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就可以了。
沒想到他半天不走,說:我都吃了那么多的藥,你連湯藥都沒給我開,這個藥也沒有止癢作用,恐怕不行吧。
我就勸他先買一盒試試,每次一袋,一天兩次,連吃五天,一周后來復診。
一周后復診時非常高興的告訴我:蕁麻疹基本好了。
這個病人想到用“補中益氣”,一是右手脈虛弱,二是肌肉松軟,因脾主肌肉,當脾虛的時候,肌肉就不緊實。
讓我們好好記住這首了不起的“醫(yī)王方”吧!
摘自:欣德醫(yī)話 《皕一選方治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