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就是知道怎么去表現(xiàn)、炫耀,卻將自己和光同塵,不炫耀,不爭,這樣的人,就是模范,即天下式;這樣的人,也就不會輕易出差錯,也是擁有大智慧的。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解讀:
知和守。知,不僅是知道,還有具備、具有的意思;守,堅守,保持;也就是說,當你有了高調(diào)的能力,你才可以堅守,保持,說是低調(diào)行事,若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就無所謂低調(diào)不低調(diào)了,想高調(diào)也高調(diào)不起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雄,比喻剛勁,強大;雌,比喻柔靜,謙下;溪,溪水,溝溪;嬰兒,象征純真。
知道自己雄強,反而要安守雌柔,做到像天下的小溪一樣。做到像小溪一樣,恒常的德就不會失去,就像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白,陽,光明;黑,陰,暗昧;式,楷模,范式;忒(tè),過失,差錯;無極,無邊無際,這里指無窮無盡的智慧。
知道什么是光明,卻安于暗昧的地位,做天下的范式。做天下的范式,恒常的德就不會有差錯,返回到無窮無盡的智慧。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榮,榮譽,寵幸;辱,侮辱,羞辱,這里指“榮”的反面,卑微,知恥;谷,山谷;樸,沒有加工過的原木,指純樸的原始狀態(tài)。
知道自己的榮耀,反而要安守卑辱,做天下的山谷。做天下的川谷,恒常的德才能充足,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tài)。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器,器物;官長,百官之長;制,制作;割,割裂;大制不割,是指懂得大制作的人,不會把原材料分割得細細碎碎。
原木做成各種各樣的器物,就像是一個體制下的個種機構、官員,他們發(fā)揮的作用就如同器物的作用,賢能之人善用之,所以這賢能之人就是官長,“大制不割”,就是好的體制是完整的,就像前面樸散為器,這些“器”是一個原木產(chǎn)生的。
雄和雌、白和黑、榮和辱都是反義詞,都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會相互轉(zhuǎn)化,正是看清了這一點,當我們在雄強時,在亮光下,在榮耀中,要時刻保持低調(diào),韜光養(yǎng)晦,謙虛謹慎。這便是老子在這一章所講的處世哲學。
老子依然用具象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比如溪,處下,細小,但可匯聚成江河;嬰兒,是《道德經(jīng)》中常用的一個形象,代表純真,也代表了生命力。
再比如谷,空曠,虛無,虛懷若谷,可容萬物;樸,未經(jīng)加工的原木,返璞歸真,代表了可塑性。
這兩句都好理解,但知白守黑、天下式、不忒、無極,就比較抽象一點。
白,可以理解為顯現(xiàn)出來的,黑,可以理解為背后的,沒有顯現(xiàn)的。那么知白守黑,就是知道怎么去表現(xiàn)、炫耀,卻將自己和光同塵,不炫耀,不爭,這樣的人,就是模范,即天下式;這樣的人,也就不會輕易出差錯,也是擁有大智慧的。
第四句理解起來也有些難度,原木、器物、制作,是怎么跟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的?首先說“樸散為器”,即由原木做成各種各樣的器物,就像是一個體制下的個種機構、官員,他們發(fā)揮的作用就如同器物的作用,接著說“圣人用之”,意思是賢能之人善用之,所以這賢能之人就是官長,再說“大制不割”,就是好的體制是完整的,呼應了前面樸散為器,這些“器”是一個原木產(chǎn)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