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之夸張帽飾。圓形有圈無頂,藍稠襯里制成,繡壽字或福形,套于甩發(fā)、發(fā)髻之上,象征漁家裝束。如《蘆花蕩》中的張飛。
江湖俠客所戴,上呈六棱形,下圓,頂端有疙瘩。分軟胎和硬胎兩種,軟胎分花與素,硬胎鑲數(shù)層光珠、絨球?!稅夯⒋濉返狞S天霸戴白色硬羅帽。
式樣同相紗,有多種色彩,前飾牛心面牌,四角鑲龍形、光珠,兩側相展飾立體雙龍。如《甘露寺》的喬玄。
硬胎,前低后高呈方形,黑色,兩側插扁長相展,扮演丞相專用,如《群英會》的曹操,《鍘美案》的包拯。
劇中各級文官職員所用,硬胎圓形前低后高,黑色,后沿的正中有榫,可以插上帽翅。帽翅有方形、圓形、尖形,一般正直官員用方形翅,貪官用尖形翅,丑行用圓形翅,另外紗帽上套有駙馬套,兩側掛流蘇,就是駙馬扮相,唯有鐘馗的紗帽是紅色的插有尖翅,并飾以金彩花,前插大紅絨球。
又名“侯盔”。式樣是兩邊各有一個平方頂、瓦片形的“耳不聞”,以遮掩耳部。有的侯帽翅子翹得高些,并綴以鳳毛穗。分金、銀色兩種。為有功的文臣武將的禮冠。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黃金臺》里的樂毅等戴之。武將的侯帽頂端加戟頭,稱為“臺頂”。
帽箍類飾物,正中太極圖大絨球,左右雙龍飾光珠,仙官、道家戴蓬頭施法術所戴,如《借東風》中的諸葛亮。
亦稱皇帽,劇中帝王專用。前圓后高,中飾面牌,黑底,飾龍形九條,貼金點翠,飾光珠,后有朝天翅一對,兩側掛流蘇。
亦稱花盆鞋,上邊與彩鞋相同,鞋底倒置一花盆形底,高約二寸,,穿旗裝、梳旗頭的國太、后妃、公主穿用,源于滿族宮廷之旗鞋。
旦角穿用,后跟稍高,彩色緞面繡花,鞋尖鑲異色絲穗。
為女式快靴,半高腰,彩緞面繡花,靴尖鑲彩色絲穗,武旦、刀馬旦穿用。
亦稱薄底靴,皮制薄靴底,半高腰,為短打武生、武凈穿用。
經(jīng)過美化加以裝飾的改良靴,靴尖飾以虎頭,俗稱貓靴,底薄者為武生穿改良靠時所穿。
靴底高寸余,為丑角扮演文武官員及太監(jiān)穿用。
齊頭長方,黑色緞或絨做幫,長筒高腰,底厚二至四寸,刷白色,為帝王及文武官員穿用,襯托生、凈角色的莊嚴氣概,孫悟空穿繡猴旋紋的黃色厚底靴,關羽穿繡云頭紋的綠色厚底靴,鐘馗穿加方頭的厚底靴。
京劇內(nèi)襯服裝,綢制,尺寸肥大,便于演員做大幅度的動作,色彩有黑、紅、白、粉、湖藍、皎月、古銅等顏色,根據(jù)不同角色穿用,素地為多,也有彩花彩褲。
綠色為關羽專用,黑色為項羽所戴。前低圓,后高扁平,正中面牌大絨球,左右飾兩條環(huán)形珠須。整體貼金點翠,綴光珠、絨球,兩側龍形耳子,掛忠孝帶,上綴珠穗,大后兜繡二龍戲珠。
軟胎,形似坡形屋頂,素面無繡,正中綴帽正一塊。如《范進中舉》的范進。
軟胎巾帽,斜方形,多繡壽字紋,后有二條軟翼下垂,色彩與服裝相配。
方頂似荷葉,用于丑扮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形似小屋頂,下呈方形,繡八卦與太極圖,巾背垂兩條絲帶,如《空城計》的諸葛亮。
武將便裝時所戴,綴光珠、耳子,正中牛心火焰,加后兜,如《野豬林》前部的林沖。
形同文生巾,但后面沒有飄帶,巾頂部正中插小火焰,用彩綢結成。如《文昭關》中的伍員。
又稱小生巾、公子巾,劇中清秀儒雅的秀才、公子戴此巾。如《牡丹亭》中的柳夢梅。
京劇服裝襯件,白布制長半尺、寬三寸的套袖,套于窄緊袖口上,使手腕利落,并潔白美觀,均為武角色使用。
京劇服裝內(nèi)襯飾件,白布制成,長二尺,寬三寸,兩端接繩帶,從演員項部圍至頸下,于胸前交叉,于胸背處系住,再穿戲裝,露出部分形似白衣領,襯托面部形象,同時保持戲裝清潔。
京劇各行角色內(nèi)襯服裝,白布制成,無領無袖,形似棉坎肩,襯于戲裝內(nèi),可墊高演員雙肩,胸部挺起,顯得外型魁梧、挺直?;樈巧刃璐┘雍竦呐忠\,根據(jù)需要有時穿雙層胖襖。
亦名鸞帶,腰帶的夸張美化,全長一丈八尺,寬四寸左右,絲線或棉線織成,兩頭各有一尺長的絲穗,色彩多種,有花、素之分,穿箭衣、英雄衣均需系大帶,系法有巾字式、丁字式、介字式等。
京劇服裝除緊袖者外,大多綴有一段長方形紡綢,甩動時形似水波,故名水袖。水袖的來源為參考明代服裝襯袍出袖的形式,并取“長袖善舞”之意創(chuàng)制而成,經(jīng)夸張美化已脫離生活原型,成為一項高技巧的藝術手法。男用水袖長一尺余(丑行較短),女用水袖長二尺至三尺。其作用為表演中可延長和放大人物的手勢,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借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優(yōu)美的舞姿。
穿蟒之人物均需腰掛玉帶,為一圓形硬帶,蒙光緞,色彩有多種,上鑲方形與圓形玉片,稱品片。分當朝一品、五府、六部、八大朝臣二十個品片。嵌有龍形、鳳形、壽字等圖案。玉帶源于生活中的腰帶,但已脫離原型,空懸于腰間,是為了利于表演而極度夸張的飾物,分男女兩式,并需于人物服裝色彩協(xié)調。
武生花褶用于有身份的將領或綠林英雄。周身繡10個花團。
圖為《鐵弓緣》之匡忠
用于迂腐的文吏、書吏或奸詐貪色的衙內(nèi)、惡少。一般用綠色,絨繡散點式小碎“花”(紋樣為花卉或“八寶”)。
圖為《鐵弓緣》之石倫
古代武士所戴頭巾之夸張變形。軟胎,飾以光珠、絨球、插面牌,色彩有多種。比如《一箭仇》里的史文恭,《艷陽樓》里的高登以及老將黃忠等。
為八字型小須,卡于鼻孔,不用銅絲搭掛,如《升官記》中的徐九經(jīng)。
京劇髯口的一種,簡稱五撮,亦稱五嘴,又稱四喜吊搭,即在四喜髯的基礎上,又在下頰加一繕桃形胡須?;蛟诘醮畹膬膳?,加上兩腮的兩撮胡須,垂于兩耳際,表示胡須多而短。顏色有黑、白兩種。同四喜髯一樣,五撮髯也多用于丑扮的各種下層人物,如《女起解》劇中的崇公道,《賣馬》劇中的王老好等。幽默詼諧的程咬金,在《敬德裝瘋》劇中亦戴五撮髯。
京劇髯口的一種,簡稱四喜。即在八字髯的兩旁,再加兩撮胡須,亦即五撮髯減去頰下所懸垂的一片。有黑、白兩種。多用于丑扮的各種下層人物,如樵夫、艄公、禁卒、老軍等。如《秋江》中的艄翁,《空城計》中的老軍,《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個別丑扮的將領,為表現(xiàn)其性格幽默風趣,也用這種髯口,如《白良關》劇中的程咬金,即戴白四喜髯
京劇髯口的一種。又稱八字吊搭。即在八字髯的基礎上,下頦又吊有一綹桃形短須,懸空搖蕩。黑、黲、白三種顏色,以區(qū)分劇中人物年齡。為一般文丑戴的髯口,多用于性格詼諧角色或者品行不端的文人。如《審頭刺湯》劇中的湯勤,用黑色的;《豆汁記》劇中的金松,掛黲色的;《法門寺》劇中的劉公道,使白色的。
京劇髯口的一種。又稱丑三。三綹,兩腮及唇部各一綹。黑色,稀薄短細。表示胡須僅寥寥幾根。適于表現(xiàn)寒酸、猥瑣、狡猾、諂媚的小文人,小官吏。為劇中丑角專用;如《打面缸》劇中的王書吏,《打魚殺家》劇中的葛先生,《連升三級》劇中的崔老爺?shù)染鞔索卓凇?/p>
兩撇短須向上挑起,形如倒八字。多用于武丑扮演的武藝高強而又幽默、機敏的人物。
形似二字髯,但濃密蜷曲,多用于僧人,如《野豬林》里的魯智深。
黃色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為帝王所專用,是至尊至貴的象征,皇權的象征。所以,黃(明黃)色團龍蟒專為帝王使用。繡活多采用俊雅清麗的絨繡,彎立蟒水。其紋樣,除龍紋以外,特在前后心顯著位置環(huán)擺“八寶”(寶珠、方勝、玉磬、犀角、古錢、珊瑚、銀錠、如意等)此外,還在全身插底散擺“八吉祥”(指花、罐、魚、腸、輪、螺、傘、蓋八種飾有風帶的吉祥物,又稱佛家八寶)。使用上述眾多象征尊貴的裝飾紋樣,無非是為了襯托帝王之威嚴儀態(tài),但在這里,恰恰也留下了清代蟒衣紋樣瑣碎的痕跡。
圖為《打龍袍》之趙禎
黑色是具有莊重感的中性色。遠在中國歷史上的周及秦、漢時代,因崇拜天而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謂“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莊重尊貴的黑衣(玄衣)。京劇人物服裝吸取了這一用色傳統(tǒng)。對具有莊重氣派、剛直性格的人物規(guī)定服色為黑色。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臉譜,性格粗纊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為服色,這同樣對刻畫人物具有象征意義。前一類人物如文臣包拯,后一類人物如猛將張飛、關羽、焦贊、尉遲恭等,這兩類人物都用黑,形成固定程式。黑色蟒,一般采用大方而有氣派的平金繡、直立蟒水。按傳統(tǒng)規(guī)律,龍紋應是大龍,唯前輩表演藝術家金少山用過黑團龍蟒。
圖為包拯
京劇舞臺上關羽專用,綠色?!端推哕姟贰ⅰ蹲啕湷恰返葎∮玫S色。平金繡。周身的甲片均綴有黃色“排穗”。過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頭,對此靠極為美化,鱗甲緣飾為孔雀翎紋樣,還有綴真孔雀翎的,極為富麗華貴。
圖為《長坂坡》之關羽
女團花帔為已婚之青年婦女用。圖案取布局平穩(wěn)、紋樣嚴謹?shù)膱F花,以襯托人物端莊的儀態(tài)。
圖為《孫安動本》之孫妻
中級官吏,豪宦鄉(xiāng)紳使用。一般用較沉著的色彩(紫紅、古銅、深藍、秋香等色)。多繡團壽字、團鶴等象征福壽延年的吉祥圖案。
圖為《孫安動本》之孫安
女式靠的靠肚較小,繡雙鳳牡丹??慷窍戮Y二或三層飄帶?;㈩^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繡鳳及牡丹。用時加用云肩。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完美地襯托出女將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
圖為《紅鬃烈馬》之代戰(zhàn)公主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據(jù),源于古代將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zhí),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后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fā)展為“靠旗”后,已美化、夸張、加大成為臨戰(zhàn)武將的裝飾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緞料,繡“單龍戲珠”)??康慕Y構很復雜,全身共有繡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征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
圖為《長坂坡》之趙云
“改良靠”為周信芳所創(chuàng)。原是專為演《獻地圖》之劉備時,為適應“內(nèi)穿靠外襲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設計的:將靠改為上下兩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緊身合體。這實際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趨于歷史真實?!案牧伎俊焙蠼?jīng)不斷加工,遂成定式??客确智昂笞笥夜菜膲K,軟帶上及肩部有半立體虎頭。甲片綴排穗(不扎靠旗)。這種服裝造型具有簡潔輕便的特點,當然,不及傳統(tǒng)靠的樣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將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將官(番將用時需加“狐尾”)。
圖為《呂布與貂蟬》之呂布
圖為《小宴》之呂布
西楚霸王項羽專用。黑色平金繡,最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wǎng)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遠從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宮廷演劇,“霸王靠”繡象鼻,甲片為方形,那種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圖為《霸王別姬》之項羽
———————————————————————————————————————————————————————
訛作“千斤”。京劇生、旦、凈,丑各行角色梳裹發(fā)式的用品。長度四尺余的水紗,平直分成兩綹,取中系結,放于額頂網(wǎng)子的上部,余紗沿左右頰垂下,表示左右鬢綹,或用以襯托滿髯扎髯既長又密,頭部網(wǎng)子若遇松懈,必要時可將牽巾左右兩綹系于頦下,以防掭頭。
也稱“發(fā)鬏”,牦牛毛制成。其底座為一銅圈,四周束以假發(fā),取中理順,分成三組:一組扎成蓬松的發(fā)團,呈半圓形,凸出于頭頂,一組披散腦后,覆蓋在網(wǎng)子上,做為發(fā)尾,另一組是左右各分出一綹,用作鬢發(fā),垂于耳際。用時戴在網(wǎng)頂,頭部四周用水紗扎緊,發(fā)重有白、灰、黑、紅四色。白、灰色發(fā)鬏為老年男女角色用,為表示年邁,角色頭部不應露出額部黑色水紗,而在水紗外部裹一道橙色或藍色包頭條,余條拖于背后,見圖。黑色發(fā)鬏一般為性格粗魯?shù)膬舭缰星嗄杲巧蛏裨拕≈械拇笱?,外貌怪異,戴紅色髯口的角色,必須戴紅發(fā)鬏。戴黑、紅二色發(fā)鬏的人物,均須在耳根部位配插同色耳毛子。
生、凈、丑行裝飾頭部的假發(fā),用長二尺左右的人發(fā)制成,發(fā)根處二寸纏繞粗白絲線,固定在皮制圈口內(nèi),使用時置于網(wǎng)子頂部圓口內(nèi)用水紗勒緊。凈行所用甩發(fā)粗而長,生行次之。丑行所用甩發(fā)較短,約一尺余。戴甩發(fā)表示武將戰(zhàn)敗丟盔棄甲,亦可表現(xiàn)劇中人受打擊或絕望。甩發(fā)只有黑色一種,劇中老年人物不戴盔帽時,多用白色或灰色(黲)的發(fā)髻,表現(xiàn)老年人頭發(fā)稀少。
水紗為寬半尺、長四尺半的黑絲紗巾,用時浸水,故名“水紗”。勒頭后將水紗疊為雙層繞頭一周系緊,將余紗返回沿耳根向上打成對稱的弧形,稱為“月牙頭”,如《擊鼓罵曹》的禰衡?;樈巧珓t從耳根處平直包起,呈直線狀,如《失空斬》中的馬謖。網(wǎng)子、水紗是各個角色多種發(fā)式的最基本用品,其作用主要是盔、帽等戴在水紗上勒緊,既穩(wěn)定又利用外露部分的黑色勾勒出角色的額部輪廓,如《小宴》中的呂布。不戴盔頭時則表現(xiàn)頭發(fā)的邊緣,便于生、凈人物插戴附件和旦角人物固定頭面。
雉尾冠是中國古代王爵世子頭上配戴的帽子,用來識別其貴族身分,此外,一些軍事將領也有戴的,此蛉游牧民族的軍人也有戴不同形雉尾冠的情況,雉尾冠也經(jīng)常常用于戲曲演出時。
冠上插的兩根長翎子,最初只用在外國(或外族)武將的頭上,后來在中國青年男女將官頭上也用,以增添勇武氣勢。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jīng)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云、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nèi),組合成一頂鳳冠。 鳳冠造型莊重,制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只,翠云翠葉翠花多達數(shù)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余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于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云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
京劇生、旦、凈、丑各行角色梳裹發(fā)式的用品,又稱網(wǎng)巾。是用馬尾編織而成的罩頭網(wǎng)子,形似圓帽,四周成網(wǎng)狀,故名。頂端有圓孔,孔邊有繩,可以張縮,用來安裝、緊固甩發(fā)、發(fā)鬏等。距網(wǎng)子底邊半寸處交叉織成網(wǎng)口。腦后開叉處,左右各縫一條長二尺、寬五分的勒頭帶,用以勒頭吊眉。網(wǎng)子分黑、灰、白三種顏色,有男用女用兩種,依劇中人物年齡選用。扮戲時先勒網(wǎng)子將眉、眼吊起勒緊,故名“勒頭”。
戲曲所用的化妝箱子,內(nèi)行人叫做“彩匣子”,里面專門放置一些化妝所用的各式顏料,如筆、墨、硯、油料、瓷碗、瓷磚、顏料、水碗及鏡子等。其中毛筆是勾畫圖案使用,大楷筆是抹粉白臉用,油料可分成麻油、甘油及花生油,是用來調和顏料用,瓷碗是裝置各種顏料的器具,大小有如小酒杯,瓷磚是用來調色的,但須選用面積較大的才夠使用。顏料當中紅、黃、金、銀、黑在勾臉時必須調油,而綠、藍、紫、白皆是調水的,因藍、紫、綠如加油,會改變原有的色澤,使之變成不明顯的黑色。另外,“勾臉布”是化妝時綁在額上常用的修飾臉部的一塊白色細棉布,一般勾臉布的尺寸,至少寬約三寸,長要兩尺半以上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