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的市場行情和特點
從審美角度與藝術品位來看,單色釉瓷器的美學高度,比起青花或者彩瓷,更能獲得全球學者和高端收藏家們的青睞。中國國內的拍賣與收藏,從開始的的初級階段走到今天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情況下,一些藏家和行家的欣賞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以前一些粉彩青花價格會賣得比較高,單色釉作品會比較便宜,主要原因是那時候的藏家會認為單色釉比粉彩的燒制難度要低。但是近幾年,明顯感受得到一些藏家的審美取向有所改變?!?/p>
據(jù)2010年至今的拍賣數(shù)據(jù)顯示,清代單色釉共上拍14,646件,成 交8,090件。其中,以乾隆時期的作品釋出量最多,其成 交量占比達60%,雍正時期的單色釉以19%的占比位居第 二。清代單色釉市場約為每年2000-3000件的數(shù)量釋出,并且年度成 交率一直保持在60%上下
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以其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而得名。因其淺紅嬌艷似小孩臉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稱為“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豇豆紅是康熙時特有的釉色,器內施白釉,外部銅紅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在燒成過程中由于氣氛的原因釉面上形成不均勻的綠色胎點。豇豆紅產量很少,太白尊(水盂)是其常見的造型。早在1994年的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清康熙年制的豇豆紅太白尊的成 交價即為人民幣約60萬元。
豇豆紅留存于世的老物件并不多,因為此類瓷器太難燒制。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用還原焰燒成。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制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這也稱為豇豆紅的一大特色。想要成功燒制豇豆紅瓷器,需要對溫度有一定的把控,還有一些其它不可控因素,導致豇豆紅瓷器無法量產,僅在康熙及雍正年間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