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小王睡得正香,忽然被鄰居夫婦的吵架聲驚醒了。他皺緊眉頭,朝著隔壁大聲吆喝:“什么時候了!深更半夜的吵個沒完,還讓人睡覺嗎?”
這里的“深更半夜”,也說“三更半夜”,大家都知道是指深夜。但為什么要叫“深更”或“三更”呢?
我國古代是沒有鐘表的,計時不用現(xiàn)代的二十四小時制。大約從西漢武帝時開始,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代稱。
子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二十三時至第二天的一時,丑時相當于一時至三時,寅時相當于三時至五時,卯時相當于五時至七時,以此類推。茅盾有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叫“子夜”,象征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處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年月。“子夜”就是深夜二十三時至一時。
“深更”“三更”的“更”,是另一種用于夜間的計時法。人們把進入黃昏的戌時到天亮以前的寅時(包括戌、亥、子、丑、寅五個時辰)定為夜間,平均分為五個更次:戌時起為一更(也叫初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時當半夜),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蕦m和居住在深宅大院的富貴人家,夜晚都有專人值勤,每交一更就出來敲擊竹筒巡夜,以警盜賊。值勤的人稱為更夫,擊竹警夜稱為打更。“三更”即子時或子夜,已屬夜深,所以也叫深更。
更盡天明,進入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古人上朝或去官府當差就在這個時辰。官家查點到的人數(shù),這叫點卯?,F(xiàn)在有些人戲稱上班應付差事為點卯或應卯,就是沿用這個典故。
由于午時是現(xiàn)在的十一時至十三時,所以人們就稱“午時”中間的十二時為中午或正午,稱天亮到十二時以前為上午,十二時以后到黃昏以前為下午。“三更”“五更”的“更”讀gēng。過去北方方言中有讀jīnɡ的,詞典也曾保留過這個舊讀音,現(xiàn)在已經(jīng)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