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螳螂嘴兒?這是什么東東?”
很多年輕夫婦都是頭一次聽到這兩個詞兒。
這天,剛生下新生寶寶的產婦小劉問我:“小紅姐,馬牙和螳螂嘴兒是什么呀,是新生兒身上正常存在的嗎?”
我說:“馬牙,醫(yī)學上叫做上皮珠,一些新生兒,生下來后,在口腔的上顎中線的位置和牙齦部位會有黃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顆粒,這主要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積行成的,俗稱“馬牙”。
馬牙是不會影響新生寶寶的生長發(fā)育的,而且寶寶也不會有任何的不舒服表現(xiàn),一般要好幾月就能自行吸收消失的。是不需要治療的,寶寶會由于進食,吸食奶水的摩擦而自行脫落的。”
小劉問:“這種馬牙是不是鵝口瘡呀?”
“不是的,”我說:“鵝口瘡,不是馬牙,新生兒患的鵝口瘡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膚損害,通常在牙齦周圍形成,有斑片狀白膜附著,用棉簽可輕輕剝去。剝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顯。”
“我明白了,那什么是螳螂嘴兒呢?”
“螳螂嘴兒,是指剛出生的新生兒,口腔的兩側頰部有一個較厚的隆起的脂肪墊。有的新生兒很明顯,有的很輕微,不是很明顯?!?/span>
“這螳螂嘴兒有什么用呢?”
“當然有用了,在醫(yī)學上叫做吸奶墊,是為了適應新生兒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因為新生兒在吮吸媽媽的乳汁時,口腔黏膜下脂肪組織的隆起會使口腔內的負壓增大,便于乳汁流出,幫助小寶寶有力地吮吸。如果沒有這種脂肪層的彈性,會使小寶寶雙頰內陷,我們都說吃奶的勁兒大,就是因為新生兒有這種吃奶墊?!?/span>
小劉說:“我知道了,好像聽我姥姥說,這種螳螂嘴影響小寶寶吃奶,是要割掉的?!?/span>
我說:“不用割的,這種吃奶墊,隨著母乳喂養(yǎng)結束,會隨著嬰兒的飲食從乳汁、粥到軟飯等的改變而逐漸消失的。所以,不需要治療的?!?/span>
“可是,如果小寶寶出現(xiàn)不喝奶情況怎么辦?割掉了有什么危害嗎?”
我說:“這種脂肪墊是能促進喝奶的,新生兒的“螳螂嘴”和“馬牙”,如果用針挑刀割或用粗布擦拭。很容易使得新生兒受傷,新生兒的唾液腺的功能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口腔黏膜很柔嫩,比較干燥,容易破損,加上口腔黏膜血管豐富,細菌極易由損傷的黏膜處侵入,發(fā)生感染。輕者局部出血或發(fā)生口腔炎,影響正常喂養(yǎng);重者可引起敗血癥,還會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