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nóng)藝及土壤博士,現(xiàn)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臺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所學與植物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著有《草木》、《詩經(jīng)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等。
一、卜筮
古代視占卜為大事,國家有大事,必祭神而告之,并卜筮占吉兇、指示迷津。古人相信占卜的結果會影響個人和國家的前途,如《中庸》云:“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所謂“見乎蓍龜”,意即兇吉之兆會借由蓍草、龜甲顯現(xiàn)出來,也會透過卜筮者的舉止反映出來。
《禮記·曲禮上》:“龜為卜,筴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規(guī)定政治人物做決策之前,必須卜神問卦。其中所用的占卜器具“龜”是龜甲、“筮”是蓍草。執(zhí)行占卜的官員,行事必須戒慎恐懼,在君王面前使弄占卜用的蓍草或龜甲都會受到嚴厲的處分,即《禮記·曲禮下》所說的:“倒筴、側龜于君前,有誅。”
卜筮之前,有凈身的規(guī)定,即《禮記·玉藻》所載:占卜前,卿大夫等必須先用黍的湯汁洗頭,用粱的湯汁洗手,即“沐稷而粱”。洗澡用兩條浴巾,上半身用細葛布巾,下半身用粗葛布巾,即“浴用二巾,上下绤”,可以看出古人在占卜前保持戒慎恐懼的態(tài)度。
古代用以占吉兇的蓍草。
二、宗廟祭祀
祭祀宗廟,君王和諸侯、士大夫的禮儀和祭品都有定制。根據(jù)《周禮·天官冢宰》,君王宗廟的祭祀,由執(zhí)其事的官員“籩人”負責以竹器“籩”進獻食物。所進獻的谷類有麥、麻實、黑黍米,果類有棗、桃、榛、梅、菱、芡等。同時,由負責的官員“腌人”以木器“豆”進獻韭菜、菖蒲、蕪菁、莕菜、冬葵、水芹等食物。
《儀禮》規(guī)定,諸侯大夫等貴族歲時祭祀祖禰時,要準備特牲(牲一)和少牢(牲二)之禮,即牲畜是必要的祭禮。除了牲畜外,供祭食品還有野菜荼(苦菜)、薇(野豌豆)、冬葵;蔬菜有韭菜等;谷類則以黍稷為主,另有棗、栗等干果。上述宗廟祭祀相關禮儀,所使用的植物都是《詩經(jīng)》、《楚辭》所描述過的。
宗廟祭祀,棗果是必備的供祭品之一。
栗即板栗,也是古代祭祀宗廟必備的干果。
三、祭鬼神
古人尊奉鬼神,認為鬼神至高無上。在上位者以鬼神之說來輔助國家的治理,讓百姓知所畏懼,有所敬服;人民則信服自己的祖先,并遵從祭鬼神的禮儀?!抖Y記·祭義》規(guī)定,祭鬼神時,要進獻牲畜的肝、肺、頭、心等祭品,谷類植物則必備黍、稷;同時獻上郁金浸泡的黑黍酒(郁鬯)。
百姓平常也會定期祭祀社神、稷神,不同季節(jié)祭祀時會使用不同的谷物或蔬菜,即“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同時要“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意即祭拜時韭菜要配蛋、小麥要配魚、黍要配豬肉,而稻要配雁。
四、酒
凡祭祀都要獻酒,而且進獻的酒不能用普通的酒?!吨芏Y》《春官宗伯·第三》規(guī)定:“凡祭祀賓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意思是說把郁金摻和在鬯酒里,陳設在行禮的地方,即《詩經(jīng)·大雅·江漢》所說的:“厘爾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進獻玉制酒勺和黑黍釀制再加上郁金染黃的酒,祭告先人,并祈告子孫賜土封爵。
郁金用來將酒染成黃色,表示對神明的崇敬,使用部分是郁金的黃色根狀莖,曬干搗成粉末狀備用。搗制郁金的器材原料《禮記·雜記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臼以椈,杵以梧。”即臼要用柏木制作,而杵要用梧桐木。
祭祀進獻的酒,先用郁金的根染成黃色。
五、祭品
不同階級的官員和普通百姓的祭祀,在祭禮、祭品的規(guī)定如上述。但不論是何種祭祀對象,都必須同時供應牛尾蒿、白茅及應時瓜果,即《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所說的:“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祭品必須用白茅作為墊襯(蒩),“置黍、稷等祭品于其上”,才表示莊重。其他祭品如牛、羊等牲畜,也一樣要用白茅襯墊,如《周禮·地官司徒·第二》所言:“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
綜合以上所述,歷代各種祭祀用作祭品的果類有棗、栗、桃、榛、梅、菱、芡等,野菜類有荇菜、冬葵、水芹、野豌豆(薇)、田字草(蘋)、藻等,蔬菜類有韭菜、蕪菁等,谷類有麥、麻、黍、稷、稻等;而相關的非食用植物,包括菖蒲、白茅、白蒿(蘩)等。其中的白蒿(蘩)、田字草(蘋)、馬藻、牛尾蒿(蕭)等植物,已成為歷代各種祭祀的“祭祀植物”,詩文中屢屢述及,扼要說明如下:
蘩:今之白蒿。《左傳》說:“蘋、蘩、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饈于王公。”說明蘋、蘩、藻等植物都是古代重要的祭品。古代常采集白蒿供祭祀用,《詩經(jīng)》:“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不但說明采蘩是為了祭祀(公侯之事),且描述“蘩”生長在潮濕的沼澤和水洲(于沼于沚)。唐人徐渾《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詩:“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也是采蘋(田字草)和蘩(白蒿)來祭吊屈原。
蘋:即今之田字草,嫩莖葉可蒸煮食用,又可以用醋腌制后配酒,如《呂氏春秋·本味》所載:“菜之美者,昆侖之蘋。”《詩經(jīng)·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濱。”表示采蘋之處是水濱,采集目的也是“于以奠之”,作為祭品。
藻:即眼子菜科的馬藻或蘊藻。藻是生活在水中的沉水植物,種類很多,可以食用的有馬藻等少數(shù)種類。古時撈取葉及嫩枝,淘洗干凈后,煮熟去除腥味做羹。藻象征柔順、廉潔,周代祭祀時,獻供藻作為祭品,即《詩經(jīng)·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采藻的原因。另外,古代每遇荒年,也會在水塘中采集藻類充當糧食。貧苦人家或樸實人家也常以藻類為食,如北宋僧道潛《次韻楊翟尉黃天選見寄》詩所敘述的:“眷余東南來,野飯煮芹藻。”
蕭:今之牛尾蒿。古人采牛尾蒿用于祭祀,祭祀時染之以脂,合黍稷而燒之,主要是取牛尾蒿的香氣,來表達敬神心意。即《詩經(jīng)·大雅·生民》所言:“取蕭祭脂,取羝以。”牛尾蒿是供祭的植物,古人視為神圣之物,也用于諸侯宴會時推舉君子美德的頌揚和祝愿之詞。祭祀送神時,會和獻酒一同使用,如唐人鄭善玉之郊廟歌辭《雍和》:“酌郁既灌,薌蕭方爇。”
歷代祭祀用作祭品的野菜水芹。
田字草是水生蕨類,古人采集供菜蔬,并用在祭禮上。
古時撈取馬藻之嫩枝葉煮羹,也用作祭品。
——摘自 潘富俊《草木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