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班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因為他不愿意和別人玩而發(fā)愁,越讓他去玩,他越是抵觸,也在同學媽媽面前提過這件事,但都沒有答案。
我之前會問他,你的好朋友是誰呀?他
他抬頭一看,那女生就在不遠處,立馬就跑過去和她一起玩,玩得特別嗨,那小女生銀鈴般的笑聲也特別好聽,長得也
我站在遠處看,突然就明白了:我的孩子不是不愿意和別人玩,他只是喜歡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玩。
所以,小孩子不愿意和別人玩,不代表他不愿意和所有的小朋友玩,他只是沒有碰到自己喜歡的而已。
如今,說出來只是一句話,但是這件事曾困擾我大半年。
孩子快五歲,典型的慢熱,但是非常有想法、有主見、有自己的喜好、也很有愛心,不膽小,在熟人面前也特別能說。
在班里,也會為了和某一個小女生(好朋友)坐在一起,和別人搶位子。
可是,他為什么不愿意和別人玩呢?
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我家孩子以前我總催著他和別人玩,到了四歲半的時候,每天放學之后盡想著找同學玩,晚上吃完飯騎著車子,就滿小區(qū)的找他同學,一玩也是一兩個小時。
或許,是性格所致吧。慢熱的孩子就是這樣,他不像外向的小朋友一樣,扎到人堆里面就能打得火熱,看起來總是“慢半拍”,但是也不是壞事。
又或許,是和帶養(yǎng)環(huán)境有關(guān)。在娃沒有上學之前,我?guī)缀跏敲刻於紩鲩T,去附近的公園或者坐公交/打車去遠一點兒的地方,但大部分的時候只有我們倆,少數(shù)時候會有同齡小朋友一起。
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家孩子不和別人玩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從自身的行為開始反思呢?
之所以爸爸媽媽們會顧慮孩子不和別人玩,大概是出于這樣的擔心,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容易被孤立。
從父母的角度講,孩子上學了,確實有必要發(fā)展一兩個“老鐵”。那么,我們可以詢問孩子,看孩子平時喜歡和誰玩,然后多走動。但仍然有幾個細節(jié)需要注意:
1、尊重孩子的節(jié)奏
有的時候,我真是恨不得在后面推他一把,讓他和同學一起玩,我也會經(jīng)常說:“你怎么不和你的同學玩啊?”
或許我們總想讓孩子和他的同學多接觸,增加存在感,這樣也更能適應
其實,回想我們自己上學的時候,也不是每一個同學都能搭得上話的,畢竟氣質(zhì)不同。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只是沒有碰到自己喜歡的。
每個孩子的氣質(zhì)都不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節(jié)奏,尊重孩子的喜好。就像敏感期一樣,或早或晚,都會來的。
2、備上一些小零食和玩具,增加存在感。
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有兩個小竅門,在交朋友的時候特別管用,那就是,帶些零食之類的或者小玩具,我更趨向于后者。
孩子以前不知道奧特曼卡片,上學之后,同學都有了,我就順便給他買了一些,然后,他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話題就多了。
還有咖寶車神玩具,學校放過這樣的動畫片,他看到同學玩相關(guān)玩具,他也想玩,等他的咖寶到手以后,就很喜歡去找同學玩了。雖然我很不喜歡那部動畫片,但是我看到一個玩具帶來這樣的結(jié)果,也很欣慰了。
3、不主動代替孩子向陌生人回話
如果別人問話的對象是孩子,請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孩子本人。比如坐電梯的時候,叔叔問,小朋友,你幾歲啦?這個時候我們要把目光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讓他知道,別人是在對他講話的,他可以選擇回應或者不回應。
多數(shù)時候孩子會回應的,但是少些時候也不想說,不說的話我們就代替著回一句。千萬別說,“人家跟你說話呢,你怎么就不答應呢”?
當眾教育孩子,孩子會挺沒自尊的,也只會往后縮,等他想明白了,就會很大方地回答了。
總結(jié):親身經(jīng)歷,想讓孩子交朋友固然重要,但也要順應孩子的節(jié)奏。
你來了,我是盛夏書香,一個快5歲男孩的媽媽,畢業(yè)十年不曾看書,因為孩子,我重拾書本。
在這里,沒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兒理論,只是我做母親以來的一些真誠地分享,也不定期推薦自己認為靠譜的好書,好物。我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