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時候,人們訓(xùn)練老虎拉犁,以為老虎跑得快,力氣又大。若訓(xùn)練好了,不僅可以作為勞力使用,還不用喂養(yǎng),只要拉完了犁,再放虎歸山。它自會捕鹿逮羊,嚙狼吞豹,若需要拉犁的時候,則呼之既來,豈不美哉。
但后來終究沒有訓(xùn)練成,因?yàn)槔匣⒉淮蠛么?,即使逮住了,也難以上套,無奈何就趕它走,它卻不走,虎視眈眈地要吃人。訓(xùn)虎不成,又訓(xùn)獅子,又訓(xùn)豹,其結(jié)果都一樣,獅子和豹不僅不能拉犁,還吃了不少人。
直到最后,才開始訓(xùn)練牛、馬、驢等這些吃草的動物來拉犁,雖然奔走的不如老虎、獅子和豹,但是比較馴服,人們用皮鞭抽,棍棒打,它們也不會與人呲牙相向。
于是有了結(jié)論:威猛的不拉犁,和善的能拉犁,不拉犁的吃肉,能拉犁的吃草。
改 造
一只啄木鳥,飛到一棵大樹上,用又長又利的嘴,順著樹干敲了起來。它要把藏在樹皮里層的蟲子找到掏出來吃掉。它從這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沿著大大小小的樹干"梆!梆!……"地敲個不停,有時敲打半天也找不到一只蟲子,倒把它那長長的嘴敲得生疼。
一天,一只貓頭鷹被它的敲樹聲驚醒了。貓頭鷹半睜半閉著眼,對啄木鳥說:"老弟呀,你瞧你整天飛來飛去,敲敲打打力氣費(fèi)了不少,可是能吃到多少東西?還不全怪你這張又尖又長又重的嘴,你要是象我似的還用得著去敲樹找蟲子嗎?"啄木鳥仔細(xì)打量著貓頭鷹那模樣,可不是嗎?你看人家長得那嘴,看著就有個福相,用不著去敲樹,卻成天不愁吃不愁喝的。啄木鳥就覺悟了似地飛走了,它飛到了山頂?shù)膸r石上,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石縫,忍著劇痛把自己的長嘴折斷了,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它決心要先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