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川八柱”的歷史與現(xiàn)在

“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1]  南宋抗元歷史遺跡。它們分別是”金堂云頂城(今成都市金堂縣)、蓬安運山城(今南充市蓬安縣)、蒼溪大獲城(今廣元市蒼溪縣)、通江得漢城(今巴中市通江縣)、奉節(jié)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合川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qū))、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區(qū))、劍閣苦竹城(今廣元市劍閣縣)?!痹朔Q此八城為“四川八柱”[2]  。余玠“議棄平土。” 筑壘城池,“號為八柱,不戰(zhàn)而自守矣?!?/span>[3] 

 元代學者姚燧在《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記述:“宋臣余玠議棄平土,即云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筑壘,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州治其上,號為八柱,不戰(zhàn)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實張于斯?!?/p>

南宋末期,蒙古軍南下進攻四川,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采納播州(今貴州遵義)隱土冉琎、冉璞兄弟倆“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徒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勝于十萬師遠矣”的建議,采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戰(zhàn)略方針,發(fā)動群眾依山筑城。他在“重慶為保蜀之根本,嘉定(今樂山)為鎮(zhèn)西之根本,夔門為避吳之根本”思想的指導下,從淳祐三年至十一年(1243-1251年)的九年時間里,有計劃、有步驟地以重慶為中心,在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和渠江沿岸的山峰上,先后加固和新筑了樂山三龜九頂城,瀘州神臂城等山城數(shù)十座。其中劍閣苦竹寨、蒼溪大獲城、通江得漢城、金堂云頂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釣魚城、蓬安運山城、奉節(jié)白帝城最為有名,稱“抗蒙八柱”,又稱“川中八柱”。

八柱之一:劍閣苦竹寨

苦竹寨,又名苦竹隘(今稱朱家寨),在劍門關(guān)之西,小劍關(guān)東的一座山峰上。頂峰寬闊,約四平方公里。“四際斷巖,前臨巨壑”,孤門控據(jù),地勢險要,一夫可守。南宋末期,元兵攻蜀,隆慶府治地(今劍閣縣城)遷移到苦竹寨。1258年,蒙古憲宗親自率兵指揮攻打該寨。宋軍苦守3年,終因宋軍裨將趙仲妙獻東南門被元軍攻下,元軍將俘獲的宋兵全部斬首,鮮血染紅了山寨土地,傳說滿山的竹子因吸收了宋兵的血淚變成苦味,寨名因苦味而得名。

八柱之二:蒼溪大獲城

在蒼溪縣城東北20公里的大獲山頂,屬云峰山支脈。云峰突起,四周懸?guī)r峭壁,天生奇險,三面環(huán)宋江,一面接銅鼓山,為南宋抗元據(jù)點之一。

宋紹定(1228-1233)中,都統(tǒng)孫臣、王堅為御蒙古兵始筑此城。先后移閬州治、蒼溪及奉國治于此。清康熙《蒼溪縣志》載;“一山亭亭獨聳,大江左繞,開棧道以通四門,其在西南者曰'長庚’,曰'阜財’,其在東北者曰'啟明’、曰'鎖鑰’,皆巍峨萬狀,攀援不能達。”嘉慶《四川通志》載:“城固石巖為之,中通四門,周十里,時祟幀十三年知縣沈國復修之?!贝镜v六年十一月,蒙哥同木哥率部攻城,守將楊大淵出降。其后城廢,建筑毀于兵火。今僅存部分殘缺石砌城墻及南城門。

八柱之三:金堂云頂城

云頂城位于云頂山上。東與炮臺山鎖江相望,西控成都平原,南憑深谷險水水磨河,北恃高山危隘高定關(guān)。為成都東部門戶,東西兩川咽喉。南宋抗蒙戰(zhàn)爭中建城于此。

云頂城筑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是宋蒙戰(zhàn)爭中宋軍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據(jù)點之一。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2.1公里,總面積為1.5平方公里,周長約7.2公里。臨江建有外城墻,今小東門下面及圓覺庵附近尚有城墻遺址和城門遺存。山腰則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內(nèi)城,中斷處以條石筑墻閉鎖。小東門下面和長寧門北,均存有堅固的人工壘砌城墻。在北城門、白馬石、二百梯、貓兒灣、萬年寺5處緩坡地帶及城門附近,加筑了5條一字墻,保存相當完好。

城共有7座城門,皆筑于懸崖陡坎之處。至1990年,小東門、端午門、后宰門僅存遺址;南城門已經(jīng)修復;北城門、甕城門、長寧門基本完整。北城門高2.5米,寬2.2米,深5.75米。門前后均有護坡,城門為3道券拱,兩進板門,券拱正中拱石上鐫刻有“忠翊郎、利州駐扎、御前右軍統(tǒng)領兼潼川府路將領都統(tǒng)使司修城提舉官孔仙;保義郎、利州駐扎、御前摧鋒軍統(tǒng)制兼潼川府路兵馬副都監(jiān)、提督諸軍修城蕭世顯規(guī)劃”題記。

甕城門在北城門外右前方104米處,為1249年增筑,1985年發(fā)現(xiàn),成都市考古工作隊發(fā)掘清理。它前有條石護城,門高2.98米,寬2.23米,通深5.88米,也是3道券拱,兩進板門。門內(nèi)有12級踏步到達一長方形臺基頂端,兩側(cè)又各有7級踏步向左右延伸,至北城墻與制高點七佛巖。臺基上面原有建筑以防風雨,城門券拱上刻有“皇宋淳祐己酉仲秋吉日帥守姚世安改建”的題記。與北城門都是南宋原建城門。

小東門右邊有一半圓形炮臺遺址,長寧門附近也有一長方形炮臺遺址。城內(nèi)的瑩碧、萬年、金剛、楊柳、照月等池,四周均有“人”字形紋條石壘砌。龍王、金缽、長壽、金龍等井,井壁均成六角或八角形,都是宋時形制。這些池井散布于全山寺廟,亦即當時軍營附近,也是當時駐山軍民的飲用水源。所有這些遺址,都是經(jīng)歷七百多年保留至今的珍貴歷史軍事文物。

南宋時的云頂城,是四川四大戍司中兵力量雄厚之處,也是宋軍在外水(即沱江、岷江)防線的重要據(jù)點,被蒙軍稱為“不戰(zhàn)而自守”的宋軍“八柱”之一。當時,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和懷安軍治所曾遷至云頂城內(nèi)。

宋元戰(zhàn)爭中的四川山城在戰(zhàn)爭之后多被拆毀,云頂城卻因蒙古兵鎮(zhèn)戍而被保留,特別是在川西,已成惟一的宋蒙戰(zhàn)爭遺址。

1991年,云頂城被列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宋時形制修復了南城門及其至小東門之間的城墻,建立了四川山城資料展覽館,供游人參觀。

八柱之四:通江得漢城

通江得漢城位于縣城東北的得漢山上,距縣城約50公里。相傳漢高祖劉邦稱王漢中,招募賨人平定“三秦”。丞相蕭何留守巴蜀,供給軍食,以此為據(jù)點,儲糧屯兵,擊敗西楚霸王,滅楚興漢而得天下,故名。現(xiàn)已無城,四周陡崖峭壁,陳舊的石筑工事,斑駁的苔蘚,時隱時現(xiàn)的石刻詩聯(lián),見證著朝代的更疊。得漢城題刻多達二、三十處,以詩和楹聯(lián)為主,分布在東、南懸崖之上。

《蜀中名勝記》引《通江縣志》這樣介紹得漢城:“萬山中崛起,巉崖四面峭絕,獨西南二徑臨險轉(zhuǎn)折而上,誠一夫當關(guān)之勢”。民國《續(xù)修通江縣志稿》:“脈自火天山崗分支,東南下,長嶺陡落,形如蜂腰,名鵝項頸。至此突起山巒,狀似鵝頭,四面峻壁,其上平衍,可容數(shù)萬人。斷崖間多前代遺蹤可識。得漢城東臨大通江河,南北皆深溪,崖壁刻削題句“地環(huán)三玉澗,天鑄一銅城?!贝居泳拍辏?249年),四川制置余玠親臨得漢山視察,乃命都統(tǒng)張實率將士“固除塹壘”,筑得漢城,到公元1273年,也就是合川釣魚城失陷前六年,得漢城在堅守二十四年之后才最后被蒙軍攻破,是時已是元世祖至元十年了。明正德初,爆發(fā)鄢藍農(nóng)民起義,四川巡撫林俊于此駐軍四年,更名為安輯寨,通江縣治移至得漢城。民國八年,當?shù)剞r(nóng)民首領張伯山率三千神兵反“十元半”,歷時一年半。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翻越秦嶺,進入通江,建立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得漢城成為根據(jù)地后方重地。

八柱之五:南充青居城

又稱青居山、黛玉山,在今南充市高坪區(qū)(原南充縣)東南15公里嘉陵江北岸青居場,海拔452.5米,上有君子峰、金塿峰及東巖三峰,巋然屹峙。金塿峰頂,廣數(shù)十丈;四周石壁,中擁天池,池周丈余,深八尺,其水澄澈可飲,四時不竭。舊有唐代建慈云寺,宋淳佑十二年重建為靈跡寺。寺外平地有良田數(shù)十畝,復起危崖,壁立七、八丈,周圍十余里,雄險天成。山上土質(zhì)肥沃,物產(chǎn)豐富,林水不竭,可以建城屯兵。故城位于青居鎮(zhèn)第一曲流旅游區(qū)內(nèi)青林村,建于南宋淳佑年間,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軍事要地。

青居城是宋淳佑年間(1249-1251年)筑成的。淳佑九年(1249年)順慶府治遷至青居城,成為“抗元八柱”之一。因青居城筑于淳佑年間,故又稱為“淳佑城”或“抗元固堡”。故城遺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寶佑六年(1258年)蒙哥率軍大舉入蜀,元軍攻至青居時,禆將劉淵殺主將段元鑒獻青居城降元。

淳佑故城現(xiàn)存殘高1-2米、厚1-4米的城墻,總長約500米,青居山東面還保留有一道清代重修的石拱城門,門內(nèi)券拱上刻有“咸豐四年劃募化功果,六月二十日彀旦修”字樣。青居山上現(xiàn)還保存著一處宋、明時期摩崖石刻3幅和一口終年積水不干的石池(人稱天池)。過去,青居山上蒼松翠柏,常年煙云繚繞,素有“青居煙樹”之稱,舊為南充八景之一。

八柱之六:合川釣魚城

位于合川市合陽鎮(zhèn)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于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仞,古城門、城墻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huán)繞,儼然兵家雄關(guān)。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始筑釣魚城。徙合州及石照縣治其上,屯兵積糧,控扼三江,以為重慶屏障。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余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后逝于溫泉寺。此后,釣魚城軍民堅持抗戰(zhàn)。直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守將王立開城降元。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

釣魚城古戰(zhàn)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墻、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臺、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八柱之七:蓬安運山城

運山城,又名燕山寨,位于蓬安縣河舒鎮(zhèn)桃花村對面的燕山上,之所以叫燕山,是因為春天燕多之故。又因山上時常云霧繚繞,也有云山、披衣山之名。燕山寨共建有12座寨門,現(xiàn)僅存東寨門。

公元1243年,湖北蘄州人余玠任四川制置使,他采取守點不守線的辦法,抵抗蒙古軍。運山處于利州(廣元)、閬中、巴州(巴中)南下的要沖之地,為軍事要地。為抗蒙,蓬州署、蓬池縣、朗池縣(營山)、相如縣署全部遷往運山上。余玠也親臨運山城,落實戰(zhàn)備。

1250年蒙古大軍,由漢中出發(fā)克閬中、銅鼓寨、進逼運山城,運山城軍民利用有利的地理優(yōu)勢,同心固守。燕山寨四壁陡絕,山頂平闊,蒙古軍無法施展他們騎兵優(yōu)勢,屢攻屢敗,運山軍民備力作戰(zhàn)擊斃蒙軍主帥汪德臣坐騎及其兄弟汪直臣,迫使蒙古退兵。

1253年利州(廣元)失守,川北各州宋軍退守運山。1258年蒙哥親征四川,對宋王朝采取三面合圍,由甘肅六盤山出發(fā),順嘉陵江而下,蒙軍主力屯兵運山下,蒙哥親自指揮作戰(zhàn),運山軍民在利州轉(zhuǎn)運使施擇善帶領下英勇抵抗,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八柱之八:奉節(jié)白帝城

位于奉節(jié)東瞿塘峽口,長江北岸高聳的山頭上。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huán)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城原名子陽城,西漢末年公孫述據(jù)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并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后,當?shù)厝嗽谏缴辖◤R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后又添供關(guān)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nèi)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從此,“白帝城內(nèi)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四川軍民所采取的山城設防的抵抗方式,在抗御蒙古軍隊的進攻上,發(fā)揮了特別顯著的作用。山城設防是四川軍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這在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任內(nèi)就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余玠死后,繼任者又在此基礎上增修了一大批山城。這些形勢險絕的山城,建筑在要沖之地,彼呼此應,構(gòu)成了阻遏蒙古騎兵的有效防線。一支幾乎縱橫闔捭于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攻滅過四十余國,踏破過成千上萬的各式各樣的城樓寨堡,但在以“四川八柱”為核心的山城設防面前,卻感到束手無策,難以施展其武功。山城防御體系牽制了蒙古擅騎兵善于野戰(zhàn)、馳突的長處,在適當?shù)貐^(qū),選擇若干險要建筑城寨,囤積糧草,作為據(jù)點,城寨與城寨之間,可以互相呼應,一處有事,他處馳赴救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川人民為保衛(wèi)國家領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據(jù)史料統(tǒng)計:蒙古攻打四川后,川人由以前的1290萬減少到82萬。(敬鑌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蒙古趣史 337.兵臨釣魚城
四川瀘州發(fā)現(xiàn)一座宋代城堡,四座城門保存完好,城內(nèi)美如世外桃源
“川中八柱”之行,釣魚城,一生必去的地方
云頂山與四川抗元
崖山之后,還有凌霄!南宋凌霄城長寧軍扛起了宋人最后的戰(zhàn)旗
四川宋蒙古城距離申遺還有多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