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內不存在黑洞和中子星,但是這里的黑洞不包括還處于猜想階段的太初黑洞。
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其強大的引力連光也無法逃離,上世紀八十年代,科學家首先證實了6070光年外的天鵝座x1雙星系統(tǒng)中存在一顆黑洞,黑洞質量是太陽的8.7倍,此后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黑洞。
在我們銀河系中心,就存在一個400多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還存在幾個數(shù)萬倍太陽質量的中型黑洞,這樣的黑洞由于引力強大,容易被天文望遠鏡間接探測到。
一般的黑洞質量在3~100倍太陽質量之間,主要由大質量恒星在演化末期,通過超新星爆發(fā)形成,另外罕見的雙中子星合并也可能形成黑洞。
天文學家利用天文望遠鏡探尋太陽系周圍的情況,得到的結論是: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32.6光年)內,一共有533個恒星系統(tǒng)(包括單恒星系統(tǒng)和聚星系統(tǒng),共計大約800顆恒星),均沒有中子星和黑洞存在的蹤跡。
這足以說明太陽系的空間環(huán)境是非常安全的,至少目前來說很安全,因為宇宙中已知的能對地球造成極大危險的天體就是中子星和黑洞,它們高速的自轉能產生幾十光年遠的強大噴流,一旦噴流掃過地球,將對地球生命產生毀滅性危害。
目前,人類觀測到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距離地球最近的中子星,是600光年外的1RXS J141256.0+792204;由于距離太遠,所以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但是不排除還有更近的黑洞和中子星未被發(fā)現(xiàn)。
因為根據(jù)恒星演化理論進行推測,在我們銀河系中,起碼有上億顆黑洞,但目前除了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fā)現(xiàn)較多黑洞外,在銀盤中發(fā)現(xiàn)的黑洞屈指可數(shù),主要是黑洞不發(fā)光,我們很難探測到它的存在,目前只能在雙星系統(tǒng)中尋找黑洞的蹤跡。
另外,白矮星是僅次于中子星的致密天體,像太陽這樣的中小質量恒星在演化末期就會形成白矮星,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白矮星位于天狼星系統(tǒng)當中,距離地球8.6光年,但是白矮星對周圍恒星系統(tǒng)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
太初黑洞是科學家從理論上提出的黑洞模型,根據(jù)恒星演化而來的黑洞都超過3倍太陽質量,但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有可能形成一種小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小到甚至比一?;覊m還小,但是卻擁有巨大的質量,理論上最小的太初黑洞只有10億噸。
由于太初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太小,所以難以吸取周圍物質來增大自身質量,也很難被我們觀測到,太初黑洞目前只是假設中的天體,科學家還沒有觀測到太初黑洞存在的證據(jù)。
我的內容就到這里,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