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神采為上,形質次之,最好能兼之。
古人講書貴瘦硬。
又看到董其昌三十八歲時的作品,董其昌20歲學王,苦練十八年寫成這樣,按照今人標準,這幾乎就沒什么希望了。
董其昌書論里說,講自己學書近三十年才悟使轉之法。 有時候學書法就是這樣的,零散學,零散看,有用的東西總需要自己提煉總結。
形質是可以通過功夫改變的,但精神氣需要悟性。
功夫急不來,古代書家大成一般都在四十五歲以后,天才亦如此,著急沒用。但精神氣一定要早修煉,古代之所以很多二流書家,不是功夫不夠,而是悟性不夠,只記形質。所以只有名聲,卻不夠做法帖。
精神氣怎么練?
其實就是玩兒,邊讀古論,邊用字嘗試,對錯好賴都無傷大雅,太認真反而不好。董其昌學李北海,李北海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三十八歲的字之所以看起來沒希望,就是因為“似”,不是董其昌聽不懂“似我者死”,而是李北海太難,難至只能讓人看到“似”的東西,天才如董其昌,也需要數(shù)年來消化。
有時候寫些讓人看不懂的字,不是壞事,前提是要在法度里,字法,筆法,要有出處,有了出處,怎么拼接,怎么攛掇,那就隨便了。
如果天賦好,是可以找到真正屬于你的東西。當然這種東西并不是指個人風格,塑造風格太簡單了。如從古人處看,古人一流高手普遍在二十多歲就有了個人風格,今人有天賦亦可如此。
書法的“字外功”!
日??磿x古文是字外功,其實對書法用處不大(對大部分人而言)。
字內功是技術,字法筆法章法,也是書法的基礎。弄不懂基礎,毫無取法,會導致形體流俗,用筆無根,自墮江湖野俗一路。這樣“學書法”,練幾十年也不會比十來歲的孩子寫的好,看書、讀詩也只算附庸風雅,沒什么用。
善學者能看透古人技法的變化,何為順何為逆,進而從技法中感受到書者的性格習慣格局和情緒,這些東西與詩文相通,只不過文字蘊含的更容易理解些,比看圖(象形字)更易懂,所以才會有字外功一說,借他山之石悟書法。戲曲之類亦然,寫字找不到古人的節(jié)奏,自己的節(jié)奏,戲聽的再好,對書法也沒幫助。
字就是寫著玩的,太當回事不容易進步,尤其為名利所累者。當然,既學,還是要多用心、多動腦,進步也會快些。只不過多數(shù)人把順序弄反了,認為寫字應以“動手”為主。
動手很重要,但沒掌握字內功之前,動手越多,越反遭其害。用心動腦為主,日常練習跟上即可,對技法掌握不全面之前,一天千百字臨習,不如十字寫十遍悟得多。同樣的結構寫十遍,同樣的動作做十遍,再傻都應該會悟到一些規(guī)律,時間久了,規(guī)律也就記牢了。
當規(guī)律掌握的足夠多,打破規(guī)律也是順其自然的,何必還用去苦學“創(chuàng)作”和“出帖”呢?越追越求,越不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