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見一條新聞,說土耳其要把伊斯坦布爾的標志性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
消息一出,列國嘩然,精羅落淚,希臘就第一時間提出抗議,說這是東正教的圣地,你不能說改就改,土耳其說這是我自己的事,你管不著。
已經(jīng)改了
當然了,現(xiàn)在這件事還沒有最終拍板,咱們先拭目以待。好多人不太了解這座圣索菲亞大教堂,那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建筑。
01.圣索菲亞教堂的起源
圣索菲亞大教堂(清真寺)可以說和長城齊名的人類建筑奇跡,而且它在歷史上轉變過很多身份,每一次轉變伴隨的都是歷史走向的巨變。
最早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在公元325年,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修建,他本人一開始是基督教的鎮(zhèn)壓者,后來有一次他出去打仗,頭一天晚上睡覺,夢見上帝讓他把所有軍旗都畫上十字。
起來以后他趕緊讓手下照辦,結果這一仗,羅馬士兵無人能擋,戰(zhàn)勝了兩倍于己的敵人。
從此,君士坦丁開始改信基督教,廢除了迫害基督徒的法令。他還召集各地大主教,編篡圣經(jīng),統(tǒng)一基督教基本教義,制定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概念,然后修建了圣索菲亞大教堂。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
這個圣索菲亞大教堂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
現(xiàn)在去西方旅游,看很多教堂的名字都帶“圣”字,什么圣路易,圣尼古拉,指的是命名教堂的這個人,生前因為殉道或者是對教會有功,被教會封為圣徒。
但圣索菲亞大教不是以圣徒索菲亞命名的,這個索菲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為智慧,意譯的話應該叫神圣智慧大教堂。
可惜,圣索菲亞大教堂建成不久就被一場大火燒毀,之后,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君士坦丁堡成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之后圣索菲亞大教堂幾經(jīng)重建,最后又在一次動亂中成了廢墟。
查士丁尼一世(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
公元527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后,勵精圖治,重振文治武功,東攻薩珊波斯,西滅汪達爾王國和東哥特王國,在他治下的東羅盛極一時(后來倒霉遇到黑死?。?。
查士丁尼一世覺著我這功勞可以了,該大興土木了,于是下令重建圣索菲亞大教堂。
整個教堂完全由磚石結構建造,最高的地方達到了55米。東羅馬帝國舉全國之力,從各地征集最豪華、最精美的建材,甚至從古建筑上拆,不少神廟的大理石柱就這么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就這樣,這座輝煌壯麗的大教堂,只花了5年就宣告竣工,查士丁尼感到非常自豪。
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
圣經(jīng)里面所羅門王就是修建了輝煌的宮殿,查士丁尼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跟所羅門王并論,所以他站在教堂正殿前高呼:所羅門啊,我已經(jīng)超越了你!
今人看見這座教堂都這么震撼,那當時人看見它,那簡直就是五體投地。
02.征服基輔羅斯
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事件叫羅斯受洗,當時基輔羅斯公國全信了東正教,這里面圣索菲亞大教堂功不可沒。
當時基輔羅斯逐漸強大,原來的多神教不能滿足執(zhí)政需要,就準備換一個一神教,這時候選擇有三個:猶太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當時基督教會已經(jīng)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就是東正教的中心。
烏克蘭1元紙幣上的弗拉基米爾大公
基輔羅斯的最高領袖弗拉基米爾大公想進一步了解各種宗教,連續(xù)派出了9批使團,到周邊國家考察宗教。考察東正教的使團去了君士坦丁堡,參加了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宗教儀式。
眼見得教堂里富麗堂皇,祈禱儀式的神圣隆重,使團深深傾倒。
回去以后就向弗拉基米爾大公匯報說:“我們完全忘記了,自己到底是在地上還是在天國”。
大公和貴族們商議后,就打算改奉東正教。但是又有個問題,基輔羅斯在東羅馬眼里跟野蠻人一樣,上不得臺面。弗拉基米爾就想,現(xiàn)在我去改信東正教,多少有點討好的意思,將來容易被他們看不上。
那怎么辦呢?好辦,揍他們一頓就行了嘛,讓他們知道野蠻人的厲害。
于是,公元988年,大公率軍攻打東羅馬,提出條件,要求娶東羅馬公主為妻,要是娶不到公主,就劍指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雞犬不留。
弗拉基米爾受洗
東羅馬皇帝瓦西里二世接受求婚,但要求大公接受東正教,因為公主只能嫁給東正教徒。
大公表示同意,就是這么想的。于是他就和手下一起接受洗禮,然后跟公主舉行了婚禮。為表示對瓦西里二世的尊敬,弗拉基米爾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
所以今天看東斯拉夫人信東正教,圣索菲亞大教堂絕對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03.歷經(jīng)劫難
后來幾百年,大教堂在天災和戰(zhàn)火中遭到過各種破壞,但沒遇到毀滅性打擊,整體結構都被保留了下來。
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人占領,教堂還短暫的成了天主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穆斯林大軍攻克君士坦丁堡,結束了基督教文明在這里1000多年的歷史。
君士坦丁堡陷落
傳說在城破之日,有一位教士拿著十字架在教堂墻邊祈禱,還對周圍人說,等到基督教再一次統(tǒng)治君士坦丁堡,我就會再次出現(xiàn),說罷他就消失在墻里。
隨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率領近衛(wèi)軍騎馬走進教堂,一進大門就立刻下馬,四體伏地,贊美安拉,并下令把教堂改為清真寺,在四周建起宣禮塔,用泥漿蓋住了原來畫在墻上和穹頂上的壁畫,陰差陽錯,這個泥漿對壁畫起到了相當大的保護作用。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都是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清真寺。
教堂壁畫
奧斯曼土耳其雖然把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但他們的宗教政策跟當時的天主教國家比,那是相當寬容。
鼎盛時期,異教徒占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穆斯林士兵如果碰到投緣的俘虜,甚至可以拋棄種族、宗教的分歧,同吃同住,結拜兄弟。住在雅典的穆斯林碰到長久干旱,會到帕特農(nóng)神廟祈雨。
曾有一位總督為了建造清真寺,炸掉宙斯神廟的一根柱子,然后就因此被撤職。你要是穿越回那時候問東歐的農(nóng)民信什么,他們會一邊在胸前畫十字,一邊回答:“我們信先知穆罕默德,但同時崇敬圣母瑪利亞。”
距北京120公里河北省易縣有一個叫后山奶奶廟的寶地
在那里想拜什么神就有什么神
這就好比老道士拿著十字架喊聲阿彌陀佛一樣,聽上去荒唐,但是當時真就是這么回事兒。
相比之下,當時歐洲的天主教國家,對其他宗教的態(tài)度就差遠了。威尼斯一度占領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在當?shù)貜娦型茝V天主教,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1715年威尼斯人被土耳其趕走以后,伯羅奔尼撒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慶祝自己回歸奧斯曼祖國。不過幾百年后,風水輪流轉,基督教文明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變得更具有人文主義,相比之下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反而是越來越保守。
04.教堂恢復原狀
到了19世紀,土耳其眼見著已經(jīng)成了歐洲國家眼里的大肥肉,誰都動它的主意。土耳其是19世紀被群起而攻的三大帝國之一,另兩個就是中國和西班牙。
終于到了一戰(zhàn),奧斯曼土耳其撐不住了,戰(zhàn)后解體,國父凱末爾把土耳其建成了一個世俗化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圣索菲亞大教堂在當了近500年清真寺后,又被恢復了原貌,改成了博物館。
凱末爾(1881年5月19日-1938年11月10日)
凱末爾這么做,就是想向西方表達一個意思:我不想當穆斯林國家的頭兒。
這個舉措非常受西方歡迎。
從此土耳其得到了西方國家的包容,二戰(zhàn)后還進入北約陣營,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樣子也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所以,圣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個景點或是宗教場所,它是土耳其放棄伊斯蘭教為國教走向世俗化的一個象征。
這幾年土耳其的宗教勢力又開始抬頭,總統(tǒng)埃爾多安不止一次的支持伊斯蘭教的保守政策,這次打算把大教堂改回成清真寺,這里面的意思應該說是不言而喻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