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在浙江南部樂清縣境內,屬括蒼山脈,以山水奇秀號稱東南第一山,主峰海拔1057米,頂部有湖,蘆葦叢生,結草成蕩,秋雁棲宿,故稱雁蕩。北宋以后寺廟、庭院相繼興建,明朝時景區(qū)已逐漸成熟,分為靈峰、靈巖、雁湖、大龍湫、顯圣門等5個景區(qū),有景點380多處,以峰、石、澗、瀑稱著。
雁蕩山風光
合掌峰在雁蕩山靈峰寺后,高270米,由靈峰與倚天峰相合而成,故稱合掌峰,夜色之下又若夫妻相依,故亦稱夫妻峰。峰下之洞稱觀音洞,洞內倚巖建樓十層,供奉觀音與十八羅漢等,為雁蕩山第一大洞。
合掌峰
靈巖古寺后倚靈巖,有天柱、展旗二峰對峙。壁立千仞,渾然肅穆。元代李孝光云:“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巖”。道出了“二靈”在美學上的差別:靈峰秀麗,使人欣欣然,靈巖則雄渾而使人生肅穆之感。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至此,亦對靈巖景色之壯觀贊不絕口。今在雙珠谷塑有徐霞客像以紀念之。圖為展旗峰。
展旗峰
天柱峰高260米,與展旗峰鋒相對峙,稱南天門,臥龍溪穿門而出。往游時見有鄉(xiāng)民在兩峰間作滑索飛渡表演,驚險之至。
天柱峰
大龍湫景區(qū)在靈峰、靈巖景區(qū)以西。有15峰、13巖、8嶺、7亭、6洞、5瀑之勝,合計景點有105個之多。大龍湫景區(qū)自以大龍湫為游客造訪之目標。然出馬鞍巔隧道,進入景區(qū)之后即可見諸景紛呈。在景區(qū)入口處昂首可見抱子峰,其石若婦人懷抱嬰兒之狀,極形似。鄉(xiāng)人則稱為“觀音送子”。
抱子峰
大龍湫在馬鞍巔西4公里處。水從高約190米的連云峰凌空而瀉,極為壯觀。是我國著名的大瀑布。大龍湫為雁蕩山風景三絕之一,其水量、水勢隨晴雨、季節(jié)、風力之不同而不同。清人袁枚詩云:“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span>
大龍湫
靈巖寺后,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小路兩側修竹幽林極為清靜。在雙鷺峰之北有小龍湫,飛瀑貼巖而下,高約60米。飛瀑瀉落于小龍湫潭中,濺起白色水沫與潭邊的大塊黑石相映成趣。潭中更有仙人疊石,沐浴觀音等石景供人指點。潭水流出后成臥龍溪。雨后觀小龍湫最隹。
小龍湫
三折瀑因一瀑三越重巖飛流而下形成三折而名。三瀑形態(tài)各異,極具覌賞價值,甚至被稱為雁蕩第一勝景。三折瀑距北雁蕩景點之中心響鈴頭最近,然崖高谷深,人跡罕至。游人到靈巖景區(qū)自其門前經過,多不駐足。甚至如徐霞客亦曾二過其門而未入。以至該景區(qū)百年來“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直至民國初年方始漸為人知。
三折瀑
作者與公眾號簡介
本文作者楊秉輝,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山醫(yī)院院長等職,因肝癌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