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文化,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跟字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任何一種文化、一門學科、一種典籍,都是用字來記錄的,沒有字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考的。所以,我們所有文化的根都在字里。文字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但真正對我們漢字進行歸納、梳理、統(tǒng)一并且講構字理據的,在這方面,許慎的功勞非常大。這是漯河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歷史上一撥又一撥的變動,總是把傳統(tǒng)文化割斷,最近這一百年,這種割斷尤為慘烈。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跟我們的文化是有密切關系的,這種關系歸結起來都集中在文字里面。
漢字不僅是記錄生活、記錄文化的符號,它本身就是歷史、就是文化。為什么呢?造字的時候,是那個時代的人根據他的生活經驗而造,許慎的功勞非常大。許慎是偉大的經學家,他從經學入手,發(fā)現漢代所說的話,跟先秦的經典是有距離的。解析這些經典怎么辦?要靠解析、記錄這些經典的文字。要把“經”讀正確,里面涉及的問題非常多,但根本是要解釋記錄這些經典的“字”,所以,他花更多的時間著了一部書,這部書叫《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干什么的?我們一般人認為它是一部字典,其實不僅要這么說,至少說它是一本字源字典,講字源頭的字典。我教了幾十年的文字,越學越覺得許慎偉大。為什么?因為許多字只有按照他解釋文字的思路去想,才是正路。如果你僅憑所處的這個時代來理解,往往是這個字認識了,但這個字的意思不知道。《說文》說多了、讀多了,發(fā)現我們漢字非常偉大,每一個字都是一朵花,每一個字都是一朵文化的花。文化的花里面含的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所本有的根。這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
我們今天復興文化從哪里開始,第一就是把我們的文字搞會了,弄懂了。有一個現象非常奇怪,我們所講的字,包括我要講的字是誰來學的?《周禮》規(guī)定八歲入小學,八歲的孩子就學了,再教之“六書”。那個時候幾歲的孩子都學會的知識,到了今天,變成仰不可及、高不可及的學問,這里面是有問題的。其實,事情并沒有那么高深,只是我們割絕得太厲害了。我們回到造字的根源,原來每一個漢字跟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它的途徑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許慎之前,已經有人不斷地在那造,造了之后一代一代地流傳,到了他那個時代,他就把那些造的妥當的、解釋的好的給系統(tǒng)化了,然后再用“六書”的理論進行解釋,今天所存在的這些字,它的合理性就非常地強。
(后人將許慎奉為字圣,)漯河(便)是字圣的故鄉(xiāng),我們每一個人更有責任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作貢獻。首先要對許慎所做的貢獻有一定的認識,才可能提高漯河整體的文化水平。說起字來,漯河人就應該比人家說的多,因為字圣在這!這是咱們的祖宗留下來的,這是咱們的傳家寶,咱把它弄好了,然后再往外推。這樣,漢字在中國,并不僅僅在中國,漢字文化圈非常大的,從我們這里走出去,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文
人
仁
許慎的生平、貢獻、影響不需多說。許慎的書叫《說文解字》,文和字是什么?文是什么?“錯畫也,象交文?!泵恳粋€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講法的。要說“文”,先說“人”?!叭恕币黄惨话?,人是象形字,象人臂脛之形也。我們說它是一個名詞,但它可以變,可以變成“仁”,“仁者,愛人也?!敝袊寮?,中國道德最高境界就是“仁”,它只是變化,由一個人變成兩個人,變成了形容詞。世界弄好就是把人與人的關系搞平和了。人與人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各種各樣的二人關系。孔子把他歸結為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等,如果把這五種關系搞平和了,社會就平和了,這種調和的最高程度就是“仁”,這種最高的理想,體現到社會里面,怎么去做呢?“恕”就是你的心跟我的心里一樣的。怎么讓別人對自己好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對人家好,人家才對自己好,自己不想做,不要強加于別人。這個“人”還可以變,變成“忎”(“仁”的異體字),千人一心,所有的人統(tǒng)一種思想、統(tǒng)一種認識。這樣就不會沖突,不會有爭斗了。這是幾千年儒家治國和生活的理念。我們現在變了,人與人首先要競爭、要斗,這都是違背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
大
如果是一個“大”的話,就是一個人手腳都變大了,意思清楚。他把手腳都放開。心胸坦蕩、心胸放大的人,手腳才能放得開。是大人,而不是小人。造字的時候就含這種理由。我要表示人的動作,從每個人都理解的角度去造字,這叫做“近取諸身,近取諸物”。
交
造字的時候,從每個人熟悉的角度、熟悉的事物去造字。交叉的“交”怎么寫?“交”一看,非常清楚,兩腿交叉,用這個交表示所有的交。許慎把前面一代代造的字給你說清楚了,這些給三歲的孩子可以說,給八十歲的老人也可以說。文字的“文”,是交的中間,是身上出現的花紋。
甲骨文和金文“交”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是下面交叉的人身上畫的花紋。為什么畫花紋呢?因為造字的時候是遠古時代,在那時好多時候是打仗,兩個部族打仗,誰知道哪是敵人,哪是自己,怎么辦?在漢子的身上刺上花紋,所以“文”是“錯畫也,象交文”。
我們說造字的歷史很長。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說源于倉頡造字,其實也不是倉頡一個造字,倉頡怎么造字呢?“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看地上或雪地上鳥獸走過的腳印,如果腳印是梅花形的,可能是狗走過去的,是兩塊板形的,可能是牛走過去的……我們可以去追擊、尋找。其他的事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東西不在了,但可以把它的特征畫出來。
山
木
比如“山”,這個字造得多好啊,到現在還能看出來;“木”是有樹干的,有樹根的,這就是“木”。這些都是象形文,今天叫象形字,這就造出來一些為根本的“文”,我們叫它“字根”。字根都是獨體形象的,所以又叫“獨體為文”,不能拆的。
字
再往下,就生出字來。許慎說:“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朱駿聲解釋說“人生子曰字。”就是女人生孩子。上面是個房子的造型,所有寶蓋頭的字都跟室內有關。是不是瞎說呢?比如閨女長到二十歲了,叫“待字閨中”,等待嫁出去。如果嫁出去,多少年不生孩子,又有一個成語叫“十年不字”,十年沒有生孩子。這個字是從文里生出來的。所以叫“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蔽覀儩h字就是這樣,大量的是“字”,少量的是“文”,“文”是華夏民族剛開始時造的那些最根本的字,許慎把他們歸納起來,按照一定的方法,根據基本的認知進行生字,生字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一個木是“木”,兩個是“林”,三個木是“森”,四個木是“鬰”(郁),樹很多長的郁郁蔥蔥,一個人的心里長滿了樹,密不透風,叫“郁悶”,這跟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前一個是文,后三個是字,字是由兩個以上的文構成的,可以無限地去構?;剡^頭來,許慎就從中找規(guī)律。
《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根據事物的形態(tài)造字就叫“文”,然后在“文”的基本派生、相益,就變成了“字”?!拔恼撸锵笾?;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薄白帧本褪恰拔摹鄙鰜淼牡摹S谑?,許慎就歸納而(產)生了《說文解字》。
許慎著《說文解字》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他作的。他“博采通人,至于小大?!彼f解小篆9353個,其他的文1163個。怎么去講這9353個字呢?他給了一個原則“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彼诸悾趺捶帜??他發(fā)現,凡是跟木有關都是“木”字旁,凡是跟水有關的都是“水”字旁,凡是動作有關的都從“手”字旁,凡是跟走有關的不從“手”字旁就從“足”字旁……這叫分別部居,每一類字找一個代表,他叫部首。
篆書“手”
草書簡化“手”
比如,提手旁的字,有打、排、拍、推等都跟“手”有關,這就叫“手”部,“手”就叫“部首”。許慎歸納為540個部首,這540個基本上是“文”,后面的都是“字”,就簡化了很多。我們現在規(guī)定是2500個常用字,人教版的教材到小學六年級已經認了2600多,掌握常用的漢字是什么概念呢?看小說、讀書看報、發(fā)短信都沒有問題。到了3500個字就是高中生了,高中教師認5000字就夠了,許慎的《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今天的《新華字典》收字11000字,把《新華字典》能認一半,你就很有文化了?!犊滴踝值洹匪娜f多個字,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跟四川大學編寫的《漢語大字典》收了56000字。今天所收日本、韓國,包括香港、臺灣的各種不重復的字有十萬多個。不管2500個常用字還是十萬多個字,都是由《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串起來的。去掉重復的,我統(tǒng)計了一下有470個部首。470個部首講完,然后說“六書”怎么去用,怎么生出字來,這個學問就完了。很可悲的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的。新考到我這里的研究生,還是從“一丄示三王玉玨”部首開始,從構字,從“人”談起,然后讓學生把540個部首背下來,很多學生說太難:現在的博士生、碩士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學英語,10萬個英語單詞天天早上鍥而不舍地背,結果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你一個漢人,從小說漢語,從小寫漢字,你上到博士20歲、30歲了,讓你背540個字根,你說難!
我問你名字那幾個字是什么意思?沒有幾個答出來的?!皬垺笔鞘裁匆馑??把“弓”拉開了叫做張,張是氏不是姓,最早張氏的第一個人是會開弓、會打仗的。姓“陶”的是什么意思,肯定是做“陶器”的!姓“李”的是什么意思?最早的一個氏族分到一份有果實的地方。我們弄懂了這個,搞清楚了一半。比如說“張”,平面上拉開了是“張”,一放是弛,一張一弛謂之道。所有的“張”不管用在哪里都跟弓拉開有關。桌子為什么叫一張?椅子為什么叫一把?筆為什么叫一支?……所有平面展開的可以用“張”作量詞。如桌子,為什么用張,平面展開呀!地圖為什么是一張,平面展開呀!筆平面展不開,所以叫一支。
支
“支”,上面是竹下面是手,凡是手拿著的叫“支”,椅子用手可以拿起來(,所以)叫“一把”。老師搞不清楚要領,學生填錯了,老師說就這樣的,沒道理可講。我們學漢字的,不認識許慎絕對是錯的。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從劍橋來的英國人,叫尼克,他給了我很多啟發(fā)。他問我一個問題:老師讓我寫“鼠”,先寫哪一筆,后寫哪一筆,到底是幾筆?我三天沒學會。最后一筆是不是老鼠的尾巴?
鼠
許慎的《說文解字》非常清楚,“鼠”依類象形,把那個事物的特點畫出來。老鼠怎么畫呢?老鼠的特點是什么呢?老鼠啃你的箱子,啃你的柜子,因為老鼠的牙齒是瘋長的,要不啃它就會撐死。所以畫老鼠,只畫長長的牙齒,老鼠跑的快,要畫他的爪子,然后畫老鼠的尾巴。尾巴長要偷油吃,這個字造的多好。你這樣講,他還能忘嗎?我們的中小學怎么教的,讓學生寫一百遍,自己不懂這個道理,你折磨我們的孩子,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文化你不要,你偏搞歪門邪道的事。怎么能夠繼承、提高??!從這個能看出,我們這個文化只要回到這個根本,就會發(fā)現漢字極為系統(tǒng),相當簡單,很容易學會。
狗
我們講一些《說文》的基本東西。許慎歸結、解釋、研究成為一個系統(tǒng),非常好用。從動物字說起。如這個“狗”,畫的很清楚,首先畫的很瘦,要是豬,就畫成大肚子,因為古代是獵犬,狗是后來有的,是用來看家的。從造字中可以看出來,“莽”,狗在草里面,干什么呢?如打獵,獵人跟狗一塊打獵物,埋伏在草里,“伏”就是一個人跟犬在一起埋伏在草里。獵物出現了,狗要從埋伏的草里向外走,這就叫“突”。狗突然出現去咬那個獵物,這個時間非常短,就叫做“猝”。狗表現得非常兇猛,所以“猛”字也從狗。狗看到獵物的狀態(tài)叫做“狂”,狗咬獵物的時候,一定不可以慈悲,這叫做“狠”,狗不叫,撲向獵物的動作,叫做“默”,狗從這邊向獵物近呢?還是從那邊近呢?這叫“猜”,狗的這種狀態(tài)叫“狡猾”,這些字都用在我們每個人、每個人的生活里面。許慎所傳下來的這些字,是遠古時期狩獵的一整套動作。不僅如此,狩獵的“狩”,打獵的“獵”,野獸的“獣”、獲取的“獲”,這些字都從“狗”,狗抓住了獵物才能收獲。這還不說,狼也從狗,猴也從狗, 玃從狗,狐也從狗……為什么這些動物從狗呢?當然了,這些動物是狗的獵物?!敖≈T身,遠取諸物?!睆哪阕钍煜さ牡胤秸f起,這些動物有一個名稱,詞是先有的,字是后來的?!袄恰备傲肌弊x音差不多,“狐”跟“弧”讀音差不多,這是后來定的,這不都是“字”嗎?只有這個“狗”是“文”,其他的都是“字”,“字”是在“文”的基礎上按一定方式生出來的。
“文”是按什么方式生成“字”的呢?按“六書”。舉例說明:
豬
“豬”跟“豕”是一模一樣的。這個豬畫成一個大肚子,短尾巴?!爸稹笔鞘裁匆馑迹骸白摺敝裕硎灸_板在路上。趕豬謂之“逐”,為什么趕豬?豬剛開始是野豬,抓不住,所以一群人去趕豬、把豬抓住了叫“遂”,上面“八”是個網,獵人把豬抓住了非常高興,這叫遂了心愿。把豬趕到哪里呢?趕到懸崖旁邊,這叫“墜”(墜)。豬是一群一群地在跑,所以叫一“隊”豬,現在叫一“隊”人。
家
“家”是私有制的起源,草棚下面有一個豬,這表現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狀況。
毅
“毅”,左邊是豬的鬃毛豎起來,右邊是手拿東西。拿棍子打豬,豬在那拼命的叫,這叫“有毅力”。別的歷史書會說這些嗎?不會,只有《說文》這么說,這叫“博采通人”。這些都不是許慎一個人造的,這些都是歷代祖先匯聚起來的文化精華。如果把這些部首字搞清楚了,再看這些漢字一定是(眼前)一片光明。認字從《說文》開始,從最基礎最基礎的文字說起,從我們身邊的生活說起?,F在學拼音,經常出現的錯別字、同音字,本來是8歲小孩兒應該懂得,現在成了高深的學問。所以我們需要從最基礎的做起,依靠我們的力量推動《說文》的普及。
我們看大徐本《說文解字》第一頁:許慎把9353個字歸納為540個部首,分為14篇,這是第一篇上?!皾h太尉祭酒許慎記”意思就是(本書是)許慎寫的,這個本子是“宋右散騎常侍徐鉉等校定”?!墩f文解字》第一篇有十四部,解釋了672個字,還有重復字。正文里面大字是許慎的,小字是徐鉉的。許慎講的字都是小篆。小篆除李斯留下的幾個字外,其他的都是《說文解字》固定下來的。對每一個部首常用“凡什么之屬皆從什么”。如“一”部下面統(tǒng)領了“元、天、丕、吏,”最后說“文五重一”。一共有五個字,重復了一個?!八辈拷y(tǒng)領的字最多,有470多個,部首就是我們的說的“文”。
許慎說解文字是不是很難懂,我們看幾個。比如說,“一”現在認為這是一枚算籌,就是竹子做的棍子,跟筷子一樣。打仗的時候要運籌,運籌帷幄。怎么運籌呢?把各種條件考慮進去,一個條件算一籌,最后算哪一方的籌多,如果一方比另一方多一個,這叫勝一籌,這就成為我們記數字的根據。橫置一枚算籌表示“一”,二枚為“二”,三枚為“三”,四枚為 “亖”;五不能再放五枚算籌了,人的手足都是五個指頭,近取諸身,到五要變,就用兩枚算籌交叉,六就頂上交叉,就正交叉作“十” ,八就頂上分開作“八”,九用兩枚算籌曲糾交叉,人雙手雙足都是十個指頭,因此數到十要進位,就變通豎置一枚算籌為“丨”。
五
六
九
十個數的字形至此造完了,整體上再來調整?!皺M一豎丨”字形相同而易混,為區(qū)別就在“丨”中加點。
十
加的點畫長了就與七的“十”混了,于是七下部拐彎成了“七”。
七
許慎的數字形體說解,不是用今人這種科學主義的方式,而是用當時人們的思維與認識來說解,那時的人們認為那樣的說解是科學的。如《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薄墩f文》的說解,盡力從系統(tǒng)性的角度去考慮,“一”是天,是宇宙萬物之始,“亥”是十二地支之末,所以《說文》“始一終亥”,整個五百四十部首從“一”開始到“亥”結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
許慎對“一”的解說,“惟”是發(fā)語詞,“初”是用刀裁布,為制衣之始,“太”是最大最原始,“始”是人從母(女)體生出之初,則“初、太、始”都是從本源的“一”發(fā)端的。古人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所謂“天地渾淪如雞子”,即像雞蛋一樣的渾然一體,然后氣清輕上升為“天”,重濁下沉為“地”,天地化育有了中間的“人”,形成“天、地、人”三才,然后生成、創(chuàng)造“萬物”,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是生成一切統(tǒng)領一切的本源,字形說解“一”既取天地混一的“一”形,又取哲學概念的“道立于一”,是從漢代人認識和理解世界的角度來說解字形構造意圖的。
《說文》第二部的部首為“丄”,統(tǒng)領“帝、旁、下”三字 。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span>
篆文丄
甲骨文丄
甲骨文下一長橫表示坐標,上一短橫或豎指示坐標以上的所有空間都是“上”。為增加區(qū)別,字形再加一畫作“上”。天在上,故訓“高”,天子稱“今上、皇上”。部首據形系聯(lián),“丄”在“一”上加指事符號,故排在“一”之后。下:“下,底也,指事”。段玉裁認為許慎對于“下”的解釋為轉注,亦即互訓,有上就有下,上下互訓,所以隸屬于“丄”部?!皝B”指出坐標線以下的所有空間,與“丄”相反。
《說文》第三部的部首為“示”,統(tǒng)領由“祜”到“禫”60字?!妒静俊贰笆?,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一,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示
是說“二”(丄)代表天,下面三垂畫代表日、月、星,是上天垂示人的意象,構字意圖為天神降旨。用今天科學主義的講法,“示”字一說象祖先神主(牌位)或供桌之形,旁為所灑的酒水,后泛指一切神主。一說為早期“靈石崇拜”,三塊豎立石頭架起兩塊橫置石頭,以代神主,表示神以及祭神,近似于蒙古的“敖包”、藏族的“瑪尼堆”。許慎采通人的解說,用“天地人”三才及“天人合一”觀念來解釋“示”的構形。“天垂象”的天用“二(丄)”表示,古文“示”用“一”表示。下面三豎即“三垂”,代表“日、月、星”。上古人敬畏大自然的神力,主宰一切的上天旨意必須遵守。帝王是天子,也必須敬畏天,中國自古是農業(yè)社會,靠天吃飯,北京天壇是皇帝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的所在,上天風調雨順才有收成,皇帝才當得成,上天出現災異,被認為是皇帝沒做好,天神下垂天象變異以示懲罰。日蝕月蝕、旱災澇災、山崩地震、瘟疫蟲毒等等,被認為是“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所以,上古以來,皇家就設有專門的星象官“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就是通過對日月星辰的觀察,從它們的變異中體察天神的旨意,從而合理安排人間的事務?!皶r”又作“旹”,是太陽變化對農事的影響,“神”從示從申,“申”是閃電形,是天神用最快的速度傳給人的旨意?!吧瘛卑选耙弧薄?/span>元”“天”“丄”的意志通過“日”“月”“星”的變化垂示給地上的人們,這就是“示”字的構形意圖?!吧?,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從申” ,則“神”可以引申出世間萬事萬物,給人帶來福祉或災禍。所以,祭祀禮神是古代社會最為重要的事情,儒家文化的“禮”是核心內容,字形就從“示”,《說文》把“示”部排在僅次于 “一、丄”之后的第三位,且有60字之多,就是漢代以前極為重視祭神觀念的直接反映。對此,黃侃《訓詁學講詞》有深入的論述:“《說文》之作,至為謹慎。序稱'博采通人,至于小大’。是其說者皆有來歷,今觀每字說解,極為謹嚴。如'示’云'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示,合體指事字。為托物以寄事,故言'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 。如不說天,則'二’無根據。不說垂象,則三垂無所系。言'示神事’,為在下從 '示’ 之字安根。”黃侃先生是今人,不評說許慎說解對錯,而說許慎所講有他的依據,有內部聯(lián)系性:不說“二(丄)”,字的構形就沒有依托,不說“天”,“二”與下面“日月星”三垂之間的關系就說不清,不說“日月星”,天神的旨意就沒有中介傳給人。有天在,是要給人垂象的,垂象通過日月星,垂象的變化指導人事的變化,部首“示”作為上古最重要的祭祀禮儀文化的總綱就說清楚了,天神與人之間溝通的東西就都統(tǒng)領起來了,“示”部60字才有所依托。
所以說,讀許慎《說文》白文的說解,不能只靠今天科學主義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對錯,而必須結合當時社會文化和思維認識的實際,理解許慎說的是什么及為什么這樣說,才是真正讀懂《說文》白文的基本原則和可行的方法,否則事與愿違。這里只是舉例說明,掌握了基本原則和方法,余下的可以類推。許慎解釋字叫“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彼麑嵤虑笫牵瑢幦蔽銥E、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許慎不但講字的形狀,還講他的內涵?!暗馈笔鞘准幼撸窃诼飞项^所走的方向,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天道”,是客觀規(guī)律,所有的客觀律起于“一”。
我們不要認為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陽春白雪,他就是從百姓生活中來,反映了上古很多很多社會現象和心理。只要我們越過文言這個局限,就能回到許慎。我們懂了這些字,再看五經四書,看我們的歷史,看我們的詩歌,我們才會有正確的理解。我們是一個沒有宗教的民族,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上古的理念都是我們心靈的寄托。我們儒家的基本理論包括道家的一些理論都是我們活著的理由。要重視我們的文化之根。有了文化就有了依托。如果把這些毀了,一個人失去文化根基就是虛的、就是飄的,不可能好起來。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沒有信仰,沒有是非,沒有文化根基。怎么辦呢?每一個學者、每一個國民,都有一個共識,都要回歸傳統(tǒng)文化基本理念、基本概念,這是大勢所趨。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回歸的時代,大家共同努力,我們的民族一定有希望!
(作者:萬獻初,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