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猜射燈謎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利用不同的年齡詞語所制成謎條,由于藏有一定文化內(nèi)涵,加上巧妙的別解,有“知”有“趣”,所以特別招人待見,惹人喜愛。
比如有這么一條:“才過豆蔻年華”,要求打古書合稱一。謎面上雖未明寫年齡,但我們從“豆蔻年華”上可以窺出端倪來,原來出自唐代杜甫《贈別》名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以含苞豆蔻花來形容十三歲少女,日后便成了少女年屆十三的同義詞,因而謎底為《十三經(jīng)》(注:別解為“十三歲已經(jīng)過”之意)。又如另一條謎,謎面為“兩位正逢弱冠年”,也是猜一部合輯的古書名?!叭豕凇笔枪糯摹俺扇硕Y”,據(jù)《禮記·曲禮上》載,是男子二十歲之禮,因而“弱冠”變作了二十歲的代名詞,由此可以悟出謎底為《二十二子》(注:別解作“20歲的男子有2人”)。
在燈謎中,經(jīng)常用到表示年齡的詞語尚有:指30歲的“而立”之年、代40歲的“不惑”之年、表50歲的“艾”、說60歲的“花甲”或“耳順”之年、當70歲的“古稀”之年、作80歲或90歲的“耄耋”之年、代100歲的“期頤”之年(簡稱“期”),等等。請看下列例謎:“而立”打歲時用語“年三十”;“不惑之年擅吟詠”(卷簾格),打莎士比亞作品《十四行詩》(注:按格法,逆讀作“詩行四十”,別解為“詩寫得很行是四十歲”);“耳順之年正六十”(掉尾格),打花卉別稱“指甲花”(注:按格法,作“指花甲”;即鳳仙花);“年近古稀”,打南宋哲學家“陸九齡”(注:作“69歲”解);“耄耋”,打時間用語“八九十年代”(注:代,代稱);“逾期”,打清代圍棋名家“過百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