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喜愛中國畫的朋友估計都知道中國的國畫主要包含人物、山水、花鳥三種題材,并分為三大門類;以工筆重彩,水墨寫意兩種主要畫法區(qū)分為兩大形式;以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繪畫三種主要的畫風(fēng)分為三大流派。
曾經(jīng),在你幼兒時代手握毛筆,蘸上水和墨時,學(xué)著在宣紙上畫幾只小雞和幾朵花朵,也許,老師就已經(jīng)告訴過你們,什么叫做“中國畫”。
相傳中國畫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幾百年才有了現(xiàn)在所說的“中國畫”這個名詞。它是由明末從意大利來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兼畫家利瑪竇首先提出來的,那在這以前,中國畫都叫做什么呢?答案就是“國畫”和“丹青”。?
相傳利瑪竇帶來西洋畫之前,中國人從沒見過和中國畫完全不同的的西洋畫,外國人也根本不知道有完全不同于西洋畫的中國畫的存在。所以,根本沒有人會想到要在畫的名稱前面加上國名進行區(qū)別,只要直呼“圖畫”就行了。那么,為什么又要叫做“丹青”呢?
原來,自兩千多年前國畫剛剛發(fā)明的時候算起,直到很久以后,人們總是習(xí)慣用毛筆地蘸上黑墨,用細細的線條勾畫出物體的輪廓。然后,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輪廓線里填上顏色,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是采用此法。
最初,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五顏六色的顏料。只是在鉛粉、雄黃、赭石、石青、朱砂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顏色中選擇,其中,“丹”(紅色的朱砂)和“青”(藍色的石青)是古人畫畫最常用的顏色。因為“丹”和“青”被認(rèn)為是最暖和最冷的色彩,在畫面上能夠產(chǎn)生最鮮明的對比,所以,古人就用“丹青”來泛指圖畫。直到后來,丹青畫法發(fā)展成國畫兩大形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工筆重彩畫。 此后“丹青”這種說法約定俗成地代表整個中國畫,一直流傳到今天。
丹本意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是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如《漢書·蘇武傳》中記載:“竹帛所載,丹青所畫?!倍鸥Φ摹兜で嘁洸軐④姲浴分杏涊d:“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晉書·顧愷之傳》中記載:“尤善丹青。
在很多人的眼中,國畫顏料就是使用顏料調(diào)上水這么簡單。其實并非如此,古人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想象。除了丹青兩種色彩之外古人在畫作中往往借助了許多來自于自然的色彩。
“國畫的顏料主要取自于植物、礦物和金屬中,如梔黃色就取自梔子花的果殼,它也是皇家龍袍的染料。”而多產(chǎn)自東南亞的蘇木、還有一種樹膠紫草茸都是顏料的原料,這兩者顏料混上茜草,就變成了古代女孩子們最常用的胭脂,“這種配色在唐宋時代就開始流行了?!背艘酝猓迅砂T的石榴皮磨成粉末,就能制成國畫顏料中的黑色。另外,從銅礦中提取的石青、石綠、食用的葛粉都能制成國畫的顏料,就連貝類中的蛤貝磨成粉,也是白色顏料中最好的一種。
國畫顏料的穩(wěn)定性一般都非常好,由于都是取自自然界的物質(zhì),能抵御紫外線和高溫,不過使用起來需要加上一定比例的膠,也是個很考驗技術(shù)的活兒,如今各式各樣的顏料很方便就可以買到,所以當(dāng)下能堅持使用天然的國畫顏料的畫家已經(jīng)不多,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只能在那些流傳下來的古畫中領(lǐng)略中國畫古老顏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