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zé)任編輯亞靜
一晃兒,端午節(jié)快要到了,和老伴去超市,看到柜臺上粽子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什么豆沙的,蛋黃的,紅燒肉的,蜜棗的……但,最令我難忘得還是小時候母親包的粽子,那個味道至今使我回味無窮。母親不僅給我們包粽子,在包粽子的時候,還給我們講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我那時候也就五六歲,還沒上學(xué),記性特別好,那一幕幕至今還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那還是端午節(jié)前幾天,母親讓我哥哥拿糧證和錢,帶個米袋子去糧店買供應(yīng)的江米,每人一斤,一共買了6斤。母親在街上買來了粽子葉和馬蓮,準(zhǔn)備包粽子。
包粽子的前一天,母親把江米用水淘了幾遍,淘干凈后,用清水泡上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兒,母親就把粽子葉和馬蓮洗干凈,放進(jìn)大鍋里,用水瓢從水缸里舀了幾瓢水放進(jìn)鍋里,就開始煮。煮好了后,用涼水過了幾遍,之后就開始包了。只見母親拿過一個粽葉,放在左手上,用右手把粽葉一折,使粽葉在左手上成一個錐形,再用右手從盆里撈江米往錐形的粽葉里放,一邊往粽葉里放米,還不斷的往里面撩水。然后兩只手把粽葉一折,用馬蓮在粽子中間繞兩圈,系個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母親讓我用剪子把多余的粽葉尖剪掉,再把粽子一層一層的往鍋里擺。一邊擺,我一邊問母親:“為啥要往江米上撩水啊?母親告訴我撩水是讓米和米之間沒有縫,更實(shí)誠,這樣包出的粽子好吃。那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家家都包粽子?我這一問,把母親的話匣子打開了,就給我講起屈原的故事來了。母親說:“屈原,是一個愛國主義的詩人,是春秋時期楚國人。還當(dāng)了一個大官,他的有些主張遭到當(dāng)權(quán)人的強(qiáng)烈反對,這樣,屈原遭到免職,被趕出都城,多次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很受人們的歡迎。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蔽衣牭萌肓松瘢钌畹乇磺膼蹏袼袆?!“那后來呢?”我接著問。母親接著說:“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zhǔn)備的飯團(tuán)、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jìn)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還有的人往汨羅江里投江米喂魚,為的是不讓魚吃屈原的尸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jìn)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人們就上山摘來竹葉,包上江米,用繩扎緊,煮熟用來吃,用這種方法來紀(jì)念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
聽完母親的講述,我想;母親真好!不單辛辛苦苦地給我們包粽子,還讓我知道了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那時我們住的都是平房,四合院,每當(dāng)端午節(jié)來臨的時候,家家都包粽子,滿院子都是粽葉的飄香。那情景,那味道,令我永遠(yuǎn)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