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軍攻占太平,生擒萬戶納哈出。
納哈出是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四杰之一木華黎的后裔。
朱元璋擒獲納哈出后,因為他是元朝功勛舊臣的后人而十分禮待,而納哈出卻常常悶悶不樂。
朱元璋于是派降將萬戶黃儔去見納哈出,看他是否愿意留下來。
可是納哈出未接受朱元璋的好意,說:感謝主公不殺之恩,難以為報,可是我本是北方人,終究無法忘記家鄉(xiāng)。
黃儔把納哈出的話如實相告,朱元璋說,我能體會他的心情,又對徐達等人說:納哈出是元朝名臣之后,他想返回北方,現(xiàn)在勉強把他留下來,有違人之常情,不如放他回北方。
徐達卻認為對方心思難測,如果放走,恐怕會留下后患,“不如殺之”(《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沒有同意,說,“無故而殺之,非義(《明太祖實錄》),我已經決定,暫且放他走。
于是朱元璋召見納哈出和降臣張御史,對他們說,為人臣子的人,各為其主,何況你們的父母妻兒都在北方,現(xiàn)在放你們走,讓你們去跟隨舊主。
朱元璋給了他們銀兩當路費,納哈出等人辭謝離去。
納哈出返回北方后,仍然在元朝任職,繼承祖輩的職位鎮(zhèn)守遼東。
元朝在東北地區(qū)設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所設在遼陽路,統(tǒng)轄七路、一府,分別是遼陽路、廣寧府路、大寧路、東寧路、沈陽路、開元路、水達達路、合蘭府。
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地區(qū)是拱衛(wèi)大都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納哈出屯兵金山,部眾多達二十余萬,而且擁有大量的牲畜,控制著從金山到龍安的廣大地區(q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七月底,徐達率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
元順帝不甘心失敗,逃到上都開平后,封遼陽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為中書省左丞相,納哈出為遼陽行省左丞相,封王保保為齊王,試圖保住北方地區(qū),并伺機南下,史稱北元。
當時,北元遼陽行省平章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張駐扎在沈陽,丞相也先不花屯兵開元,與駐兵金山的納哈出相互呼應,互為聲援。
納哈出是當時遼東地區(qū)實力最強的北元勢力,納哈出的東路元軍、元順帝的中路元軍、王保保的西路元軍構成一道防線,共同抵御明朝軍隊的進攻。
納哈出是當時遼東地區(qū)實力最強的北元勢力,納哈出的東路元軍、元順帝的中路元軍、王保保的西路元軍構成一道防線,共同抵御明朝軍隊的進攻。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徐達、常遇春奉命進軍太原,王保保大敗,逃往甘肅,明朝乘勝發(fā)兵關、隴。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送信給納哈出,希望他能歸降,但是納哈出沒有回復。
不久,徐達率明軍平定陜西地區(qū),常遇春率軍攻取開平,元順帝被迫逃到應昌。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在應昌去世。
徐達統(tǒng)兵在定西沈兒峪擊敗王保保,王保保僅帶著妻兒數人逃脫。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十六,李文忠率明軍攻占應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僅帶著數十騎逃離。
同年五月二十九,朱元璋再次派人送書信招降納哈出,仍舊沒有任何答復。
納哈出不理會明朝的招降,朱元璋還需另謀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