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時候,就是南方人不僅會說普通話,而且他們可以方言和普通話來回切換,但在北方這種情況不存在,因為就算他們會說普通話,可他們依舊會說方言。
大部分北方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方言,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平常交流就是用普通話。
漢語中方言到底有多少種,很多人對此感到疑問,因為在越靠南地區(qū),方言你越聽不懂。
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南部和山區(qū),十里不同音在這些地方被很好詮釋,因為不同縣鎮(zhèn)之間交流會存在問題,因為這些地區(qū)的閩南話、溫州話、客家話確實不易懂得。
我國方言分別有八大語系,這些語系有七個在南方,唯一在北方是晉方言。
這八大方言語系外,其他的漢語語系,他們幾乎都是官話,這些官話包括東北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等,其他方言由于地域原因,確實有些差距,這幾類官話,并沒有這方面問題。
各大方言都是當?shù)匚幕膫鞒校指哔F的,然而中國這樣大,天南地北方言給人造成很多不便,就這樣標準的漢語產(chǎn)生,也就是普通話。
如今的普通話是建立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口音上主要來自河北承德。
為了方便交流,普通話很早就在國內推廣,這樣一來雙方的交流變得容易起來。
普通話和傳承的方言并沒有什么沖突,學校里、公司里大家多數(shù)講普通話,方言并不屬于主要交流語言,一些地方對于方言過度矯正,導致方言出現(xiàn)了衰落的情況。
方言有一定魅力,比如說一些閩南語歌曲,只能以閩南語進行表達,才能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魅力,如果你使用普通話有可能失去韻味,因而方言是寶貴的文化資源。
然而,方言存在地域性,導致大多數(shù)人認為方言不易懂。
有這樣一個事實,大學匯集了五湖四海的學生,由于地域差異因而日常交流中都使用普通話,方言僅在同鄉(xiāng)之間流行,這種情況能理解,畢竟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如果你我他都用方言肯定會產(chǎn)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習慣,跟老師、同學、同事說普通話,家人、朋友多數(shù)用方言交流,這完全能理解,畢竟方言自己從小就講,屬于第一語言,之所以學習普通話只要就是交往、學習的需要,所以才會學習普通話。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南方人,從進入學校到走出校園都在使用普通話,尤其在和老師交流時候,深怕老師會講方言,但在上學以外的時間,多數(shù)時候還是講方言。
身邊的同學都是這種情況,大家方言和普通話自由切換完全沒問題,而且很多時候,還能一句方言一句普通話的交流。
讀大學時候,遇到了很多北方同學,他們覺得南方方言不僅難,而且口音重。
河南、山東、東北的同學,日常都講普通話,可他們講著講著就會帶上自家的方言,這情況十分普遍,因為多數(shù)北方人覺得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話差距不大。
現(xiàn)實生活中,北方人和南方人一樣,在公共場合基本使用普通話,但和家里人和朋友交流時,多數(shù)使用使用當?shù)胤窖?,天津人將天津話、河南人也有自己的河南話,南方的方言更是多到不能再多?/p>
這些方言中,北方地區(qū)方言很容易懂,無需你提醒他們記得講普通話。
南方的方言有些不一樣,外地人不太能聽得懂,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講的方言,更是不易懂得。
南方人在和外地朋友交流時候,都會使用普通話,不過這事情也不能絕對,因為一些外地人在當?shù)卮昧?,也會聽得懂方言,所以講方言和普通話完全看情況。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要么不太會講普通話,或者就是方言口音重,就算講普通話你也不一定懂,所以在這時候,也只能繼續(xù)講方言,但這種情況,隨著教育普及化,越來越少了。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人口十分多,普通話確實已經(jīng)推廣多年,然而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方言的人還是比較多,那些上年紀的人,更是不易改口,
家里老人習慣講方言,年輕人自然也要講,要不然雙方?jīng)]辦法交流,因為讓老年人學習普通話確實不太可能。
生活在南方的中老年群體,以及一些較為偏遠地方,方言依舊是主要語言,普通話不太多見。
如今越年輕的年輕人,懂普通的話就越多,在方言和普通話的交流更是流利,這種情況在南方很常見,在北方有些一樣,普通話和方言沒什么區(qū)別,不用隨意切換。
拋開相關因素,像廣東和長江三角州地區(qū),他們就以說廣州話、上海話、蘇州話為豪,這個原因存在,讓他們在非必要情況,不太可能使用普通話。
這些地方經(jīng)濟都比較發(fā)達,所以他們有驕傲的成本。
以上我們可以得知,語言是大家基礎交流工具,推廣普通話就是讓大家更好交流,方言也要傳承下去,畢竟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文化更好讓后人知道,盲目不學習方言是不對的。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