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上這位大哥名叫許山水,他從事木制古建構件制作40年,研發(fā)出魯班凳一物三功能,能坐能枕還能把玩,產品用一個整塊木料做成,構思巧妙,傳統(tǒng)工藝,做工精致,全榫卯結構,純手工打造,暢銷市場,最高一個售價2000多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看看這位農民大哥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近日有網友給攝影師介紹了他,早上9點多鐘攝影師如約來到了許大哥的家。剛剛跨入花甲之年的許大哥是山西省萬榮縣東蘇馮村人,他家的庭院就是廠房,也是他的研發(fā)工作室,每天在此樂此不疲的從事著自己的木質建筑構件工作。一見面許大哥就迫不及待地給攝影師介紹著他的木制建筑構件產品,展示了剛剛完工的一組四件仿古花格屏風,匠心之作的鏤空,浮雕非常精美,不是親眼所見簡直不敢相信古色古香的產品竟然是出此一個農民大哥之手,隨后我們就此開始了聊天的話題。
許大哥說萬榮縣有座飛云樓,始建于唐代是木質建筑榫卯結構的典范之作,自己小時候就經常去那里玩耍,對古人的聰明才智非常敬佩,慢慢地也就喜歡上了木質古建構件,自個在家里學做一些簡單的木工手藝,19歲高中畢業(yè)后回到農村,便索性到鄰村拜張國昌師傅為師,學習制作木工家具的老手藝,三年學徒期滿便開始了獨立的加工,這在農村木工匠人的行業(yè)里一干就是半輩子,平時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加工生活家具,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機制家具慢慢取代了手工制作,民間匠人的活也就越來越少,出于對木工的喜愛,他始終放不下這門老手藝,特別是飛云樓上榫卯結構讓他難以割舍,隨后他另辟蹊徑開始研發(fā)木制古建構件,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精湛的手藝和奇思妙想讓他做起來相當?shù)捻樖?,自然是成功轉型,為周邊城市的古建筑和景區(qū)加工了大量的仿古構件。
偶然的機會許大哥在和同行聊天的時候,談到了失傳很久的魯班凳的制作手藝,大家都感慨和遺憾,他也非常喜歡的古建榫卯結構技術便始終在心中揮之不去,就決定研發(fā),一連幾天跑到飛云樓下觀察研究,回到家中便開始研究,他說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傳統(tǒng)魯班凳是用一整塊木頭制成,里邊不見一個鐵釘和螺絲,稍有不慎便會做壞材料,執(zhí)著的許大哥靠著精湛的手藝和聰明的頭腦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幾經失敗終于研發(fā)制作出了第一個小巧玲瓏的魯班凳子。他介紹說魯班凳子合起來就是一個長方體的木頭,拉開便是一個小木頭枕頭,立起來成了一個小凳子,可以做枕頭又能當?shù)首舆€能把玩,閑來無事把它合上展開再立起來,如此把玩操作,趣味無窮,是很多人喜歡的高級玩具。一經面市購買的人是紛至沓來,隨著銷售量的增大,他的產品從巴掌大一直做到普通凳子大小,一套10多個,材質也從核桃木升級到花梨木,紫羅蘭等名貴木料上,售價從300元到2000多元不等。
許大哥說自己的主業(yè)當然還是仿古的木質建筑構件制作,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勞動負擔,投資了20多元的機器設備,現(xiàn)在采用的工藝就是機器和手工相結合的方式,為解州關帝廟,芮城帝皇泉,龍門景區(qū),韓城古建一條街制作了大批量的木質仿古構件,高質量的完成了任務。
隨著業(yè)務的不斷開展,定做古建構件的活也是常年不斷,為了及時完成任務,保證質量,許大哥組建了一個6人的小團隊,常年從事木質古建構件的加工,他說機器只能干點粗活,要想完成精細的構件制作,人工干活自然是離不開的,特別是桃卯更需要心細之人,為此他把姐姐和妹妹也請了過來,教會了她們一些簡單的零工活,用行家的話說就是拉下手做小工,算是在自己家里打工,女人們天生的心細,做出來的活要比男人好得多,每天姐姐和妹妹都要準時來他家上班,自己的親姐妹干活不需要叮囑,她們也會很上心地工作,當然在工錢上也不會虧待她們,結算的方法就是干的小工活賺的小工錢,每天100多元,到了年終根據一年收入的多少,再給她們發(fā)點獎金,數(shù)額是保密的。聽了他的話,攝影師覺得許大哥很有心發(fā)工資的辦法也很有意思。
已經是早上10點鐘了,許大哥和姐姐還在忙著手里的活,他的妻子不在家外出看孫子去了,姐姐在家里還要幫他做飯,一邊干著活還不時地要去廚房做飯,許大哥在機器上操作加工出來許多的木格零件,大姐忙著給上邊掏卯,機器的轟鳴聲里夾雜著斧子的敲打聲,如同奏除了一首美妙的音樂,回響在村子的上空。
話題又回到了大哥制作的工藝品上來了,他說工藝品的賣價很好,現(xiàn)在人們生活富裕了追求享受人多了,許多工藝品便很暢銷,比如那個魯班凳,買回家的人主要是把玩,尋找生活樂趣,還有一個產品就是桃木劍,民間素有桃木辟邪之說,喜愛桃木劍的人非常多,他也承擔制作各種桃木劍的活,說完取出一把剛剛給客戶完成的桃木長劍展示給我們看,制作精美,劍鞘上和劍柄上都有雕刻的圖案和花紋作為裝飾,高端大氣,特別適合在家中懸掛。
許大哥對古人的榫卯和斗拱技術十分著迷,通過他多年的刻苦研究,現(xiàn)在已經能夠十分熟練地運用,不但可以用一塊木頭加工出各種大大小小的魯班凳,而且能做出魯班斗拱凳,這項技術和榫卯技術異曲同工,一件產品出來沒有一個鐵釘和螺絲也不用膠粘技術,就是憑著20多塊木頭扣合在一起制作完成,手工制作的技術相當精密,差之毫厘也不好完成。一般加工一個榫卯結構的魯班凳需要2天時間,制作一個一個斗拱凳需要3天時間,不但費精力而且費腦子。
許大哥足不出戶,每天就在自家的小院里干著自己喜歡的木制古建構件加工手藝,之所以能夠堅持40多年,源于他對這個行業(yè)的喜愛和對老手藝執(zhí)著堅守,一年下來有20萬元左右的收入,足夠支撐他的家庭,他給自己的后半生設定了目標,在加工木制古建構件的同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榫卯斗拱技術研究上,計劃用木頭仿制一座飛云樓的模型,用自己的技術完美印證古人的智慧,把家鄉(xiāng)的古建名樓微縮成一個精美的工藝作品,為家鄉(xiāng)的旅游產業(yè)開發(fā)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