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建盞款識,通常分為兩種,一是刻劃,二是模印。前者就是在盞底用窯具,一筆一劃的刻上去,窯具通常為竹制品,例如“供御”這兩個字就是刻上去的。模印則是將落款反刻在制品之印章上,之后再用印章印到盞底 ,“進盞”和“新窯”就多為模印。
現(xiàn)代建盞燒制中,匠人一般都會在盞底表上款識,以表明自家建盞與其他人的區(qū)別。但這在宋代卻比較少見,明清兩代的瓷器也只是在落款印上年號。
匠人認真的態(tài)度
古代不像現(xiàn)代,那時候的識字率不是很高,建盞匠人也自然算不上讀書人,估計能認識,甚至能寫一些字,不過肯定談不上書法水平。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宋代匠人們在寫“供御”時,一樣寫的很認真,一點都不敢馬虎。
細看之下,字體寫的可能不是有多美,但一字一畫都很有力度。兩字在盞底的大小,還有整體布局,都十分認真嚴謹。
像這樣的刻印,估計當時還寫的不少,但從現(xiàn)有的“供御”盞中還是很難看到有字體模糊、潦草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就在這一點,所展現(xiàn)的認真的態(tài)度,就值得當代匠人學習。
部分款識具有書法功底和篆刻技巧
此類款識應該是一些有讀寫能力的工匠來寫上去的。
特點也很鮮明:款識文本作為一個整體,相當勻稱、端正、俊秀,有力度的筆觸,有毛筆書法的運筆,這些都揭示了書法美感。
還有一些“供御”款,可能是監(jiān)窯官在上面寫下的,畢竟他們也是讀書人嘛。而且在在長期的刻寫落款中,匠人們還掌握了在胎土上的篆刻的藝術技巧,對文字的結構和落款的深度掌握了解的很是到位,就是那種不同層次的結體。
但這種書寫與石碑的書寫不同,需要控制對胎土的作用力,這應該是中國篆刻中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
款識的落款有布局的考量
不管是進行刻術還是模印,宋代建盞的落款,采用的都是由上往下,并且要求居中的各式,這一點形成了建盞落款特有的格式,現(xiàn)在還有影響。
建盞落款往往是一個大大方方,端端正正的居中,尤其是模印的款,筆畫都十分具有清晰感。
模印字體十分精美
其實宋代建盞的款識已經(jīng)有模板了,并不是現(xiàn)代建盞所創(chuàng)造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傳承的還是挺到位的。
而宋盞一般以“進盞”和“新窯”為主,前者是皇家款識,后世是民用。目前“進盞”模印也有兩款,文本為楷體,一個非常漂亮,一個較為粗大。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說明了兩款印章一直在同時使用,至于是不是一個窯廠產(chǎn)出的,就不知道了。
不過可以肯定,這兩款印章,從字體的差異來看,應該是不同人所書寫的。這說明書寫者的功底是驚人的,也許有可能是諸如蔡襄這種官員所寫的,借著進貢的機會,從而讓皇帝看到他們的字跡。
這也是“進盞”為什么用模印的一個重要理由,為了可以避免窯工書寫落款文字的丑,改用其他書法能力俱佳的模印款識。
而“新窯”則是為了推廣品牌,加快工作效率,采用的另一個落款方式。
而且從該新窯的詞,但也做了書法的專家,也有蘇聯(lián)身上的痕跡,應該是主要的窯特別邀請或名人名言做的事情。
宋代款識以楷書為主
從當下款識中可以明顯看出,宋代建盞款識無一不是用楷體來寫的。估計這和當時人們的寫作習慣息息相關,其他字體的書寫,也并不能在盞底發(fā)揮作用。
但正是這種情況,形成了宋代建盞獨特的文化背景。楷書的歷史地位可想而知,與建盞的結合,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可以說,建盞底款屬于建盞文化,也可以當做建盞的一部分來進行欣賞,落款好看則為建盞增色,丑的話則令人遺憾??上У氖牵行┈F(xiàn)代建盞的落款都比較隨意,根本沒有花心思體會建盞的文化底蘊,希望日后能有所改進。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