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
協(xié)辦:北京科普發(fā)展中心、嘉星一族、首都圖書館
題目:黑洞、白洞與蟲洞
時間:2011年7月31日
地點:首都圖書館
主講人:蘇宜,南開大學教授
開場白
關于黑洞,法國天文學家盧米涅(Luminet)說過一段話,他說:“黑洞是恒星死亡后的一種殘骸,它是引力收縮的極點,極端到近乎荒唐(指它的一些性質用現(xiàn)有的物理學知識無法解釋)。但它又是宇宙當中最精美的天體。了解黑洞并深感困惑之后,會使我們進入一個展示時間、空間、光和物質深刻本質的更加深邃的新視野?!?br>
壓縮到引力半徑以內
黑洞(Black hole)這個名詞,是1968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惠勒(Wheeler)在一個報告里面提出的。但有關黑洞的概念,早就有科學家通過數(shù)學公式推導出來了。比如說1796年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就在著作里寫了一段話。他說假如有一個恒星,密度跟地球一樣,而直徑比太陽大250倍,那么它表面的逃逸速度將超過光的傳播速度。恒星本來應該是發(fā)光的,但是從遠方看這個恒星,它卻是絕對黑暗的,你不可能看到它。為什么呢?Laplace的解釋就是逃逸速度。
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公里每秒,還有一個環(huán)繞速度是7.9公里每秒。我們沒有誰扔個石頭能永遠不掉下來,為什么?因為人扔石頭的速度很小,不可能大到7.9公里每秒,大到這個數(shù)的話,石頭就不會被地球的引力吸引下來,就會繞著地球轉,這就是人造衛(wèi)星飛行的原理。如果速度達到11.2公里每秒,那么就會使物體飛離地球引力場,再也不會回來,這就叫逃逸速度。
那么,當初Laplace假設的恒星逃逸速度已經超過光速,也就是說光這種小粒子的飛行速度沒有達到逃逸速度,逃不開該恒星的引力,飛不出來,所以外界不可能看到這顆恒星的存在。Laplace所說的其實就是黑洞的概念。不過Laplace依據的是牛頓經典力學,對時空本性的認識還沒有達到現(xiàn)代物理學的深度。而且Laplace的著作出版后不久,物理學家楊(Young)發(fā)現(xiàn)光具有波動性,而不是小粒子,Laplace的著作再版時就把那段文字刪掉了。
科學在發(fā)展。1915年11月,愛因斯坦發(fā)表了廣義相對論,主要的思想是說時空是彎曲的。按牛頓理論,時空是平直的。愛因斯坦說,因為宇宙當中處處有天體,天體的質量越大體積越小,引力越強,它周圍的時空就彎曲的越厲害。廣義相對論發(fā)表之后只有一個月,他的同事、天文學家史瓦西(Schwarzchild)就用這個理論推導出一個重要的數(shù)值——引力半徑。
史瓦西半徑公式很簡單:引力半徑Rg=2GM/C2。G是引力常數(shù),M是天體質量,c是光速。只要知道天體質量,一定可以算出來一個Rg。這個公式是什么含義呢?如果一個天體的全部質量都被壓縮到它的引力半徑的范圍之內的話,按照廣義相對論,天體周圍的時空就極度彎曲到完全封閉,里面什么東西都跑不出來,包括光子和任何能量、物質、信息。外界不可能看到它,那么這個東西就是黑洞。
在約定單位的情況下,史瓦西半徑公式可以簡化為Rg=2.95M[km]。M必須以太陽質量為單位,算出的引力半徑Rg值以公里為單位。
不難算出太陽的史瓦西半徑是2.95公里。如果把太陽的全部質量都壓縮到直徑小于6公里的范圍內,太陽就變成黑洞;如果我們有興趣算一算地球,它的引力半徑是8.9毫米,把整個地球壓成一粒葡萄那么大,地球就變成黑洞了。當然這只是數(shù)學計算。太陽跟地球都不可能變成黑洞,因為沒有什么力能把它們作如此的壓縮。但是宇宙當中的大恒星在超爆以后是可能被壓縮成黑洞的。
兩個力的平衡
恒星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第一是它有巨大的質量。太陽的質量為2×1027噸,只能算是一顆中下等質量的小恒星。按照牛頓的引力定律,有質量就有引力,每一部分都和相鄰的部分有引力,引力累加起來的結果,就是把整個恒星的物質向中心擠壓。那這么一擠恒星還能存在嗎?事實上,太陽天天照耀我們,沒有被壓垮,是因為恒星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極強烈的熱核反應,由熱核反應產生的巨大的向外擴張的壓力與引力相平衡,才能保持恒星長期穩(wěn)定的存在。
最主要的熱核反應是氫原子核聚變?yōu)楹ぴ雍说姆磻湓雍耸且粋€質子,氦原子核里邊是兩個質子加兩個中子。當四個氫原子核,也就是四個質子,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聚在一起變成一個氦原子核,結果四個質子里有兩個變成中子了。聚變前后,質量有虧損。質量哪去了?變成了核能輻射出來。這是近代物理學從愛因斯坦開始,相對論跟量子力學揭示出來的物質世界的深刻的本質。
那么好了,由于恒星內部不斷地進行著熱核聚變反應,結果一定是獲得極高的溫度,你們學物理都知道,溫度越高體積越大,它有一個向外膨脹的壓力,與引力相平衡。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規(guī)模,相當于一秒鐘爆炸二十億顆氫彈,一秒一秒不斷地爆炸,才有這個太陽存在。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熱核反應的規(guī)模就更大。
一個恒星不管大小,一定是質量產生的引力跟熱核反應產生的壓力,兩個力剛好平衡,這個恒星就能夠穩(wěn)定地存在。存在的壽命有多長?看這個星的質量大小。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能夠維持大概一百億年。
恒星會死的
恒星不是永恒,當它的熱核反應不能進行的時候,它就要消亡。核燃料總有用完的一天,用完了,失去了向外抵抗的壓力,那個向中心的引力馬上就起作用,恒星馬上就要塌縮。所以恒星跟我們人一樣,有生有死。最后怎么個死法?死亡的方式由它的質量來決定。
熱核反應有好多種,氫到氦的聚變反應是最基礎的,或者說是產能效率最高的一種。聚變完了以后,氫都沒了,一大堆全是氦了,下一步它就會進行更高級別的熱核反應,由氦變成碳,由碳變成氧,變成鎂,變成硅,變成硫,變成氬,變成鈣,變成鈦、鉻、鐵……在恒星內部進行這種聚變反應到鐵為止——元素周期表上鐵后面不是還有嗎?銅啊銀啊金啊更重的元素,那不行了,鐵以后的元素只能是裂變才能產生能量。鐵原子核的出現(xiàn)意味著恒星到了暮年,跟人一樣,老得快動不了了,即將走向死亡。
質量比較小的恒星,像太陽,它的熱核反應只能到恒星大部分變成碳為止,氫變氦,氦變碳。它的質量太小,內部的壓力不夠,碳再也不能聚變了?,F(xiàn)在推算,50億年后,太陽中間是個碳核,外圍有一些氦,再外圍還有一些氫,太陽會膨脹到比地球軌道還要大,地球軌道半徑是1.5億公里,這時地球就完蛋了,肯定熔化了。到了這個階段,碳不能聚變了,引力就會使恒星塌縮,縮成白矮星,體積縮小到同地球差不多大了,但密度非常高。有人戲稱,那個時候的太陽核心就是一個極大的鉆石。鉆石是碳元素的另一種結構。太陽變成像整個地球那么大的一塊鉆石,外圍還有一片體積碩大的彌漫星云。當然了,人早沒了。
生物是從小長到大,天體是從大長到小。太陽寶寶開始特別大,在引力作用下,縮縮縮,縮成正常太陽,維持很長很長時間,到最后它又變大,變成紅巨星,最后紅巨星也沒了,剩下的東西就是那個碳核,變成白矮星+彌漫星云,這就結束了一生,整個歷程是一百億年,現(xiàn)在走了一半,五十億年。
我們在座的人誰也等不到看五十億年之后的太陽,但是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內部找到好多個已走到這一步的別的恒星。像天琴座環(huán)狀星云、寶瓶座螺旋星云、天龍座貓眼石星云、矩尺座螞蟻星云等,都是由小恒星死后變過來的,看起來很漂亮,中間是白矮星,外圍是星云。
超新星爆發(fā)
所謂大恒星,通常來講質量比太陽大八倍或者8.5倍以上。大恒星會有更深層次的一大串熱核反應,最后一直進行到產生鐵核。晚年階段的大恒星像一個熊熊燃燒的巨大無比的熱核反應爐,極度地膨脹,直徑比土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還要大。但它不可能維持長久,一旦熱核反應全部停止,頂不住引力了,那么大的范圍,那么多的質量往中間聚攏,速度非常高,比地球自由落體厲害得多,最后撞上中間的鐵核。這時候在極高的壓力下,鐵元素原子核已經變成全部由中子組成的中子核,這個中子核你是搖不動的,比銅墻鐵壁厲害得多,那么先前撞上的往外反彈,外面的往里擁,兩個速度相對更厲害,撞的一塌糊涂,砰!能量就會突然地爆發(fā),這就叫——超新星爆發(fā)。爆發(fā)能量超過太陽一生總輻射能量的100倍!
人死時不會蹦起來爆發(fā)的,大恒星快沒氣時會突然蹦起來大爆發(fā),這就是大恒星的性格。大恒星死了,但是它催生下一代恒星。而且超新星爆發(fā)是把鐵以后的那些元素創(chuàng)造出來的條件。我們在座愛美的女士們披金戴銀,各種貴金屬怎么來的?如果沒有超新星爆發(fā),不可能有這些元素。沒有往日恒星的壯烈爆發(fā),就沒有今天多彩斑斕的宇宙。
恒星的幾種結局
大恒星超爆以后剩下那個殘骸,那個中子核,會怎么變?這里就要提到近代天體物理學兩個非常重要的極限值。
一個叫錢德拉塞卡極限。錢德拉塞卡是一位美籍印度天文學家,他計算出來一個極限值,獲得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停止熱核反應的恒星,質量數(shù)如果小于1.44倍太陽質量,它會變成白矮星;質量數(shù)如果超過1.44倍太陽質量,它會進一步塌縮——那就引出第二個極限,奧本海默極限。
奧本海默也是一位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被稱為“原子彈之父”。他算出來了,如果一個冷恒星,超過1.44太陽質量但小于3倍太陽質量,它會進一步塌縮,變成中子星。如果大于3倍太陽質量的話,那么質量越大引力越強,強勁到能夠把中子星都壓垮,那就是黑洞。
那么恒星死亡的結局可以歸類為這么幾種:小于2.3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會正常死亡,沒有超爆,最后變成白矮星;2.3到8.5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會超爆,它沒有中子核,所以什么都沒有留下;大于8.5倍太陽質量的恒星,超爆以后會留下中子核——看它留下的質量是多少,大于1.44是中子星,大于3是黑洞。
黑洞的奇妙性格
黑洞第一個奇妙性質是它存在一個視界,物質進了這個界限,里邊的光子就跑不出來,外面的人就永遠看不到它。就是史瓦西算出來的那個界限。在視界之內,所有的物質只能向中心奇點聚集,任何兩點之間以及它們同視界以外,不可能有任何信號聯(lián)系。
在視界范圍里頭,質量全部集中在中心奇點,這個奇點體積為零,密度為無窮大。這違背所有已知的物理學規(guī)律——世界上有什么東西只有質量沒有體積不占空間嗎?
視界不是實體,是一個囚籠,所有物質、能量都被囚禁在中央奇點上,無法逃脫。光跑不出來,任何時候看它都是絕對黑暗的。里邊的跑不出來,可是外面的東西碰到它一定會被吸進去再也出不來,因為它有強大的引力,是個無底深洞,西方叫Black hole,翻成黑洞兩個漢字是很貼切的。
黑洞的第二個性質,它有強大的引潮力。海邊潮水會漲會退,是太陽跟月亮的引潮力造成的。引潮力就是把全地球的海水兩頭拽的力。引潮力的大小跟天體質量成正比,跟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太陽跟月亮的引潮力都很小。但假如這個天體是黑洞,我們假設它有十個太陽質量,它的引潮力會非常強大。進到距離它四百萬公里范圍之內,一般的物質結構都會被解體。假設說未來我們的飛船要去探測這個黑洞,你夠結實,進到距離它四百萬公里范圍之內去了,你越往里飛,引潮力越大,可千萬別接近視界,否則就會一頭栽進奇點就什么都不是了——好,我不進去,我在視界上待一會兒怎么樣?這可以計算,視界上一個人體受到的引潮力是一百萬噸,兩頭拽著。
黑洞還有更奇妙的時空特性。我們的空間是三維,三個方向運動,時間是一維的。可是在黑洞視界內部,空間變成一維了,而且單向,一頭栽向奇點,沒有向別的方向運動的可能。栽到奇點,就時空都不存在。還有時間凍結,是指相對論所描述的、不同系統(tǒng)里頭的時空不一樣,空間會縮短,時間會變慢。
中國一句老話,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神仙一盤棋還沒下完,人間幾千年過去了,這是神話,可相對論告訴我們,真可能有這樣的事。飛往黑洞的飛船,里邊的時間會越來越慢。真的到達黑洞視界表面的時候,時間慢到了無窮大,所以地球上的人永遠也看不到飛船是怎么到視界,怎么進黑洞的。假設這個畫面要往地球上傳,要傳無窮長的時間才能傳到——就是永遠傳不到。叫做“時間凍結”。
還有,恒星是旋轉的,恒星變成黑洞是塌縮的結果,一塌縮,轉速就要加快,這是物理學的角動量守恒原理。黑洞極端的時候會達到每秒鐘五千轉。這種高速轉動會使它周圍的時空被拖拽著一塊旋轉,這就是時空旋轉效應——注意不是什么東西在轉,是整個時空在轉?,F(xiàn)在已經探測到這個現(xiàn)象。
黑洞已經找到了
那么,這些理論真的可靠嗎?現(xiàn)在天文探測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蟹狀星云在金牛座。公元1054年,就是我們北宋仁宗的時候,歷史書有記載,當時的宋朝人看到了天上有一個超新星爆發(fā),恒星爆掉沒有了,剩下的東西就是這個蟹狀星云。現(xiàn)代天文學家在它的中心部分看到了一個中子星。
黑洞也探測到了。當然這非常困難的,因為原則上你看不見它。天文學家不甘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目前正在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探測黑洞雙星。
什么叫黑洞雙星?我們的太陽是個單身漢,它要有老伴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反而活不成了,不過銀河系里的恒星大多數(shù)是一對一對的,是雙星。如果其中一個又亮又大,我們用望遠鏡看得見,旁邊那個已經變成黑洞,跟亮星互相繞著轉,那么它強大的引力場會把同伴星的物質吸引過來,高速旋轉。高速旋轉的時候,一定會發(fā)出強勁的X射線。那好了,我們探測什么地方發(fā)出X射線,進一步考察那里是不是一對雙星,再推是不是存在黑洞。
70年代以來,以美國、歐洲為主,發(fā)射了一系列的衛(wèi)星專門探測X射線,現(xiàn)在一共找到15萬個X射線源,當然不一定都有黑洞。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黑洞是天鵝X-1,位于天鵝座。雙星旋轉的周期是5.6天轉一圈,相距三千萬公里??吹靡姷氖且活w九等星,X射線是黑洞外圍高速運轉的電子發(fā)出來的,離我們八千光年。整個七十年代,一共發(fā)現(xiàn)四個黑洞,國際天文學界戲稱“黑洞四人幫”。一直找到現(xiàn)在,也就發(fā)現(xiàn)了十來個黑洞。
遙遠的M100星系,在后發(fā)座,1979年的時候觀測到里面一個超新星爆發(fā),到了2010年的11月份,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黑洞,是超新星爆發(fā)以后形成的,也就是說這個黑洞誕生才20來年,是已知最年輕的黑洞——好多媒體都誤解了,你不要以為這個黑洞是現(xiàn)在形成的,它是五千萬年以前形成的,因為它距離地球是五千萬光年。
除了恒星超爆以后形成的黑洞,還有更大的黑洞?,F(xiàn)在基本上認為星系中央普遍存在巨型黑洞。像銀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質量比太陽大260萬倍,視界半徑760萬公里,這個已經很明確地探測到了。
爭論
索恩VS霍金——時間機器之爭
白洞(white hole)是由科學的對稱性引申出來的一種猜想。對稱性是當代物理學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那么根據對稱性,把黑洞反過來就是白洞。
白洞是黑洞的時間反演。白洞也有視界和奇點。所有物質、能量和信息都不能進入白洞的視界,只能從視界內部逃逸出來。白洞是宇宙中的噴射源。白洞的奇點里藏匿著無窮盡的物質。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物理理論能夠給出像黑洞形成機制那樣的形成白洞的機制,也從來沒有在實際的天文觀測中發(fā)現(xiàn)具有白洞特征的任何天體或天文現(xiàn)象。迄今為止,白洞只是理論上的一種猜想。
那么蟲洞(Wormhole),就更奇妙。做個比喻,一個蘋果,里邊有蟲子,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蟲子拱出來的那個洞、那個隧道,就是蟲洞。它連著黑洞的奇點跟白洞的奇點,是某種神秘的通道。掉進了黑洞,順著這個通道到白洞,一下子又噴出來了,就是這樣一種猜想。
科幻小說里面經常會提到時間機器,人這頭進去是現(xiàn)代,那頭冒出來也許是古代也許是未來。以前,關于時間機器的幻想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因為這些科幻作品主要描寫的是超光速飛行。光不是一秒30萬公里嗎,我這飛行器速度比光還要快,我往前追,總有一天跑到秦始皇那個年代去,等著瞧他怎么焚書坑儒??墒沁@個東西被相對論所否定,因為任何飛行不可能超光速。出現(xiàn)蟲洞的說法后,情況有所變化。
美國當代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索恩(Thorne)寫了兩篇介紹蟲洞的文章,說有了蟲洞,有可能實現(xiàn)時間機器,跑到古代或未來。他舉例說,地球距織女星是26光年,這是在四維的宇宙時空里。如果地球旁邊有一個黑洞,這個黑洞的奇點與另一個白洞的奇點由蟲洞連接著,而白洞卻在織女星旁邊。設想一艘飛船掉進黑洞以后,通過蟲洞,從織女星旁邊的白洞又冒出來,那也許一天或者兩個鐘頭就完成了。在這里等著看26年來地球上發(fā)生的事情,就等于回到了從前。
注意索恩寫的不是科幻文章,而是嚴肅的科學文章,他依據的還是廣義相對論。但相對論所描述的蟲洞不在現(xiàn)實的四維時空里,而在所謂的“超空間”里頭。超空間在哪里?連愛因斯坦也說,我們人類能意識到的空間都是現(xiàn)實空間,超空間只有理論描述,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索恩的好朋友霍金卻不同意他的說法?;艚鹫f,超空間里的蟲洞,按照相對論,存在的時間極短,出現(xiàn)了馬上就沒了,這個時間是10的負十幾次方秒,短到連一眨眼都形容不了,飛船想要飛過去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圖穿過蟲洞的事物,不等你冒出來,蟲洞就關閉了,還是死在那里頭了。而且按照相對論,蟲洞內部有負壓力,蟲洞直徑越小,壓力越大,那么你要想飛船安全的話,就要把直徑做得很大。比如說蟲洞直徑要有1光年那么大,飛船才能安全通過,這有可能嗎?
但是索恩并沒有放棄。他說未來的人類也許會有高超的技術,能讓飛船能發(fā)出一種具有負能量的物質——存在強大的斥力,把蟲洞長時間地撐住,飛船不就過去了嗎?
霍金還是否定他?;艚鹫f你怎么著也不行,因為物理定律不允許有時間機器,所謂時間,只能向前不能向后,任何事物總是前因后果,歷史不能被破壞。不管你想制造、運用什么樣的時間機器,總會有某種規(guī)律使你不能成功。你要問什么規(guī)律?誰也不知道。西方人也許會認為冥冥之中有上帝。這就是霍金跟索恩,兩位當代的大物理學家彼此都不能說服的爭論。
最后索恩說了一句比較中肯的話,他說在物理學深刻認識量子引力理論之前,我們誰也不能下結論。量子引力理論就是將量子力學跟相對論統(tǒng)一起來的新物理理論,愛因斯坦的后半生孜孜以求但沒有做出來,直到現(xiàn)在,全世界那么多物理學家,誰也沒有做出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