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紅五月中某日,我曾有幸在現(xiàn)場聽了交響序曲《紅旗頌》的作者——作曲家呂其明關于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講座。今年國慶期間,我又在廣播中聽到了DJ與呂其明關于《紅旗頌》的對話。兩相比較,其內容,除了已為人們所了解的以外,有兩件事前所未聞,引起了我的深思。呂介紹,在創(chuàng)作和修改的過程中,一是關于人聲合唱的處理。在原管弦樂的基礎上,為加強表現(xiàn)力,增加了人聲合唱;而且已有詞作者填配了歌詞;但呂先生最終采用了無詞的非語義的合唱版本。二是呂先生曾嘗試寫一段較具象的描寫船臺工人勞動的音樂,來體現(xiàn)紅旗輝映下人們的精神面貌;但在老前輩的建議下放棄了。我們便看到,《紅旗頌》于1965年創(chuàng)作并首演成功后,伴隨著時代前進,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至今仍長盛不衰,成為經(jīng)典。
在我心中關于紅旗的歌,還有一直難以忘懷的、我覺得是優(yōu)秀作品的幾首。記取它們,當年情景歷歷在目,懷想油然而生。列舉二首述之。小學時就唱著一首《紅領巾之歌》,旋律非常優(yōu)美、動聽。后來,在語文課本里又再一次讀到了以“詩”出現(xiàn)的它的歌詞:“我們的旗幟火一樣紅,星星和火把指明前程。和平的風吹動了旗幟,招呼我們走向幸福的人生?!泵看握b唱,都會被這崇高和美好的向往和心愿激起感情的波瀾!漸漸地,這首歌被人們淡忘了?!也不知孩子們還唱嗎,教科書里還有嗎?時代再往前走,約在五十年代末 、六十年代初,有一首進行曲式的《紅旗歌》,我還記得某段歌詞如下:“我們的紅旗就是戰(zhàn)旗,高舉起紅旗戰(zhàn)斗到底。資產(chǎn)階級的白旗拔下來,無產(chǎn)階級的紅旗插上去。”雖短小、精悍,但曲調鏗鏘有力,富有感染力;囿于年代久遠,似乎記得是孟波先生之手筆 。上述二首歌曲,因詞曲俱佳,當年都盛行一時 。后來知道,《紅領巾之歌》的作曲者,是擔任過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的陳良先生;該曲曾多次獲獎,傳唱多年。及至“文革”,紅旗哪能允許由“和平的風”來吹拂呢?于是歌詞被改。動亂結束,詞作者訴訟歌詞的著作權;也許這一折騰,致使原作大傷元氣,從此式微了。而《紅旗歌》則因“興無滅資”的口號不再,伴隨的旋律也成了昨日黃花!而竊以為,如果以它們的歌唱性的旋律為主題素材,創(chuàng)作超越歌詞的具像、物性之外的音樂作品,其文化和歷史的意蘊更有意義,也許可有傳世的經(jīng)典佳作出現(xiàn)。
以此觀照,呂其明先生《紅旗頌》的思考和手筆絕對是有遠見的。當初呂先生是應賀綠汀、丁善德、黃貽鈞、孟波、瞿維等老一輩音樂家的建議,為1965年5月第6屆“上海之春”而寫的一首作為開幕曲的氣勢恢宏的新作品。時過境遷,五十年光陰中,無論是管弦樂的交響序曲版,還是交響合唱版,都能給中外演奏者和聽眾以無限想象的時空!歌頌紅旗的主題,想起的就不僅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它的宏偉莊嚴的歌唱性的旋律和激昂的音樂,所表現(xiàn)的英勇頑強、奮發(fā)向上、奮勇前進的氣概,以及滿懷豪情,仰望紅旗而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充滿憧憬、思緒萬千,也可以是后人在任何時刻的體驗;也可以回憶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歲月的坎坷、艱辛和苦難,今天感到無限傷感又無限幸福和愛戀;也可以寄托對勝利的欣慰和對英雄的無限懷念與追思……
一部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而能流傳于世的精品,相當大一部分是無語義限定的“思維著的聲音”;隨著年代悠久,它依然不受世事演變的影響,有令人們感動的魅力;而且常常超越了作者當初創(chuàng)作時的思考而成為經(jīng)典。這是我近來聽了多種版本的中外樂團演奏的視頻音像《紅旗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