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學習讀懂詩歌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
【教學方法】討論法、鑒賞法
【教學過程】
一、讀懂詩歌的作用
1、詩歌備考的四個環(huán)節(jié)
知識——讀懂——鑒賞——表述
2、知識包括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nèi)容和古詩詞常識
3、讀懂的作用
讀懂是知識的綜合運用。
讀懂是鑒賞和表述的基礎。
二、怎樣才算讀懂?
1、明白表層意思
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
2、領會深層意思
寫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圍)
表達了什么情感(情緒、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態(tài)度、觀點)
3、例如: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
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
(遠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動;波濤洶涌,浪拍云天,搖蕩起(遠方的)天空。
襄陽風光美麗,(似乎想要把我)留下,與山翁共謀一醉。
三、如何讀懂詩歌
(一)、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填充內(nèi)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調(diào)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練習:翻譯這首詩的大意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注]苗發(fā)、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大意:
傍晚時分,一陣微風吹來,把我從冥坐中驚醒。我走近窗戶,思緒飄渺起來。
(風)吹開門,又吹動竹子。(我聽到動靜)以為是故人來(看望我)。
(風)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階下的青苔上。
(這風)應該掀開門簾進屋來,為我拂去綠琴上的塵埃。
(二)、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1、聯(lián)系信息,揣摩語言
信息:題目、注釋、詩人生平、典故;意象語言、情感語言、首尾句
例1:閱讀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回答問題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問題:第2句中的“獨”字對全篇的結(jié)構(gòu)有怎樣的作用?
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
問題:第4句采用了怎樣的方法?收到怎樣的效果?
第4句采用了烘托的寫法,把詩筆宕開,寄想象于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例2讀《幽居初夏》(陸游),回答問題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問題:⑴詩中所寫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
“幽”。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huán)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動襯“幽”(“下鷺”)③以聲襯“幽”(“鳴蛙” )
問題:⑵本詩抒發(fā)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fā)了怡然自得之樂(閑適之情)②尾聯(lián)“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1)、標題
如:待儲光羲不至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這首詩緊扣標題中的“待”字,描寫詩人等待客人的種種情景:一大早打開重門等待儲光羲的來到,詩人坐立不寧,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坐下去,都在傾聽友人來到時的車馬聲。好像(“要欲”)聽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擊的清脆之聲,正要出門去迎接,誰知這是一種錯覺??梢娫娙说却鼻小H欢?,從早一直等到晚(“晚鐘鳴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帶沒有到來。于詩人終于明白了(了自,已經(jīng)明白),友人不會來了?!芭R堂空復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復情,自多情)??梢姳驹娡ㄟ^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或者說表達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
作用1:題目揭示內(nèi)容
朱熹的《觀書有感》,如果只看詩正文,以為是小湖水的風景,但看了題目之后,便知道,本詩談的是作者看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書,天光云影是指書中有美好的景致,源頭活水是指讀書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遠鮮活。
作用2:題目表露心情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個題目前后兩個動作。“尋”與“不遇”,含蓄之極。但我們即使不看詩也能夠揣測出作者遺憾的心情。
作用3:題目展示思路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題目意為遙望月亮起相思,進而懷念起遠方之人。而“先望后懷”正是該詩的思路。
2)、注釋
如: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絕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忙著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xiàn)了詩人結(jié)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作用: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
3)、典故
如:讀《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回答問題。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 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后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此詩即寫于隱居期間。
問題:請分析這首詩的妙處
詩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慶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來寫“避元”;用“怕有漁郎來問津”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決意絕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詩中,融入了豐富的內(nèi)涵。全詩讀來含蓄蘊藉,耐人品味,一個絕不與元統(tǒng)治者合作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4)、作者
知人
九死不悔:漫漫長路的探索—屈 原
世外桃源:疲憊靈魂的皈依—陶淵明
詩中有畫:描摹景物的頓悟—王 維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張揚—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見證—杜 甫
強者宣言:永不放棄的追求—劉禹錫
明白曉暢:現(xiàn)實主義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菏⑹码y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隱晦:迷惘無助的宣泄—李商隱
論世
盛唐建功立業(yè)的豪歌。
中唐亂離時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詩。
南宋的愛國情懷入詩。
5)、注意詩歌意象句,如杜甫的詩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敝幸庀蟆吧锄t”
6)、注意詩歌中的情感句,如崔顥的詩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p>
2、再現(xiàn)情境,設身體驗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歌情境,設身進入這一情境中去體驗、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篩選詞語,確定內(nèi)容
聯(lián)系意境、情感、思想態(tài)度等相關主題詞,確認詩歌的深層意思。
相關主題詞
意境主題詞:
宏闊:蒼涼、雄渾、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寧謐、婉轉(zhuǎn)、朦朧……
熱鬧:熱烈、繁華、淳樸、喧鬧、歡快……
清冷:凄清、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情感主題詞:
悲:憂愁、凄苦、悲涼、悲傷、傷感、惆悵、沉痛、消沉、怨憤、寂寞、孤獨、煩悶、思念、惜別、依戀、眷戀……
喜:歡樂、喜悅、愉悅、恬淡、閑適、悠閑、豪放、贊美、熱愛、仰慕……
思想(態(tài)度)主題詞:
積極進取、自信豪邁、建功報國、樂觀曠達、憂國憂民、
批判、諷刺……
消極、消沉、頹廢、退隱……
四、課堂練習:領會《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這首詩的深層意思。
1、這是一首懷遠思人之作。
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兩句詩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氛圍。
3、本詩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fā)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五、課堂小結(jié)(板書)
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填充內(nèi)容
調(diào)整語序
整合句意
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聯(lián)系信息,揣摩語言
再現(xiàn)情境,設身體驗
篩選詞語,確定內(nèi)容
六、特別提醒
1、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悟才是關鍵。
2、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鑒賞題,不要忙于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
七、課外作業(yè)
按照讀懂的兩個層次,給下面這首詩寫一段解讀性的文字。
2007年廣東高考題: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