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nóng)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zhàn)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后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有些德國步兵師還有一個連的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也叫突擊炮,大約10輛左右。例如著名的三號突擊炮和四號突擊炮。突擊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掃蕩和摧毀敵人的堅強陣地,在坦克數(shù)量不足時肩負反戰(zhàn)車的任務。
德軍的突擊炮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例如1943年1月在德米揚斯克地區(qū)的戰(zhàn)斗中,德軍一輛三號突擊炮與蘇軍交戰(zhàn),單車擊毀12輛蘇軍坦克。最厲害的是德軍第二“帝國”裝甲師的突擊炮營營長華爾瑟·克納布,在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間,單車擊毀129輛蘇軍坦克。在沒有坦克和火炮支援的情況下,這些反坦克炮和突擊炮是德國步兵對付敵人坦克的最強有力武器。在整個戰(zhàn)爭中,德軍的自行突擊炮擊毀了超過21000輛敵人坦克。再加上牽引式反坦克炮的戰(zhàn)績,盟軍損失的大部分坦克是由師屬反坦克炮和突擊炮摧毀的。
德軍步兵師下屬各個步兵團的反坦克力量比較薄弱,能夠依賴的反坦克火力,只有一個反裝甲連。通常步兵團的反裝甲連有4個排,每個排有3門炮,會擁有12門德國標準反坦克火炮。在戰(zhàn)爭初期通常裝備Pak 35/36式37毫米戰(zhàn)防炮,可以在300米距離上擊穿垂直厚度40毫米的裝甲。
戰(zhàn)爭中期換裝了Pak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1942年初以后,德國軍隊開始列裝Pak40式75毫米重反坦克炮。這種火炮可以輕易摧毀蘇聯(lián)的T-34和KV坦克。但這種炮數(shù)量很有限,這是德軍在二戰(zhàn)中后期主要的牽引型反坦克炮,能夠在450米距離上擊穿105毫米的裝甲,能打穿任何盟軍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后來,有些步兵團甚至還裝備過更厲害的88毫米反坦克炮。
在沒有反坦克炮和突擊炮的支援時,德軍基層的步兵單位只能依靠反坦克手雷、反坦克地雷,以肉體與敵人的坦克”近身肉搏”。主要戰(zhàn)術是部署反坦克地雷,遲滯或者讓坦克改道,跑到德軍預設的反裝甲陣地的殺傷區(qū)域,然后步兵上去群毆肉搏敵人坦克。對于那些突入德軍防線的敵人坦克,首先是由德軍機槍和迫擊炮等火力先消滅或擊退伴隨坦克作戰(zhàn)的敵人步兵,然后以機槍持續(xù)射擊坦克車體和步兵扔煙霧彈,來干擾敵人坦克的視線,這時手持反坦克地雷或者手雷的德軍步兵便沖上去炸毀坦克。
戰(zhàn)爭后期,火箭助推或無后坐力炮型反坦克榴彈開始普及,這種武器采用空心裝藥戰(zhàn)斗部,破甲威力大,不受初速和距離的影響。這時的簡版德軍步兵團有個第14連,叫做“坦克殲擊”連,注意沒有“車”和“炮”字,這個連沒有牽引反坦克炮,也沒有自行突擊炮,而是裝備有54門便攜式的反坦克榴彈發(fā)射器,每排18門,一共3個排。在戰(zhàn)爭后期,出現(xiàn)了鐵拳單兵反坦克榴彈,這讓德軍步兵獲得了對抗敵人坦克的神兵利器,足以讓敵人的坦克手誠惶誠恐,不敢亂沖步兵陣營。曾經(jīng),有一名德軍士兵維岑茨,使用鐵拳反坦克火箭,成功地擊毀了21輛蘇聯(lián)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