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恒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厘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
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huán)境下很難創(chuàng)造這種物質。中子星上這種高密度物質不是由未知元素構成的,是由中子構成的。
地球上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其中質子和中子會結合成原子核。而我們就是以原子核中質子的數(shù)量來判定原子的種類的,不同的質子數(shù)對應著不同的元素類型。比如氫元素,它的原子核中就只含有一個質子。原子核中的中子數(shù)雖然不固定,但是也有規(guī)律可循。
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shù)或者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被稱作元素。由于核內中子數(shù)不同,同一類元素往往擁有好幾種核素,比如氫元素就擁有氕氘氚三種核素,通常所說的氫就是指氕。同一元素下不同種類的核素互為同位素,氘和氚就是氫的同位素。
1869年,門捷列夫等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并據(jù)此發(fā)明了元素周期表。整個元素周期表上共計118種元素,自然界中天然穩(wěn)定存在的元素有90來種。其余的20多種元素由于具有放射性,在自然界中的豐度較低,都是通過核反應人工合成的。原子序數(shù)在82(鉛)之后的元素大多具有放射性,而原子序數(shù)在92(鈾)之后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這些元素由于半衰期較短,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然后就會衰變(衰變是指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過程)成其它元素。其實很多穩(wěn)定的元素也擁有放射性同位素。
根據(jù)科學觀測,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是氫和氦,它們占據(jù)宇宙中元素總量的90%以上。早期宇宙中基本上只有氫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鐵及之前的20多種元素基本上都是在恒星內部用核聚變的方式創(chuàng)造的,其余比鐵
世界上并非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中子星是宇宙中一類致密的天體,它不是由原子構成的,而是由中子直接構成的。既然不存在原子結構,也就沒有元素概念了。
中子星是已知的密度僅次于黑洞的天體,半徑通常在10~30公里左右。理論上還存在一種密度介于它們之間的夸克星。對于中子星,通常質量越大、引力越強,中子與中子間就結合的更緊密,半徑也就越小。不過,中子星的質量存在上限和下限。當老年恒星的質量介于8~25倍太陽質量之間,該恒星在生命歷程的最后階段會以“超新星爆發(fā)”這種猛烈爆炸的形式結束一生,爆炸后余下的核心便是中子星。只有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才會形成中子星。在強大的壓力下,原子核緊緊地挨在一起,中子星上的物質已經(jīng)不能保持原子結構,這種狀態(tài)下的物質被稱作中子態(tài)。
下圖為中子星的推測結構
說到中子星,就不得不說它的超高密度,中子星上一塊方塊糖大小的物質就能輕松壓死你。地球的半徑為6371千米,如果地球的密度變得和中子星一樣,它的半徑將變?yōu)?2米,體積足足縮小了上千萬倍。如此看來,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相當。
在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中,密度最高的物質是金屬鋨,密度為22.6克每立方厘米。金屬鋨是一種穩(wěn)定的物質,元素周期表末尾的一些放射性元素構成的單質在理論上的密度比它更高,耐何存在時間極短,有的不到1秒就衰變了。
其實,不管是什么物質,只要不斷施壓,密度都將變高。普通的物質只有在極強的壓力作用下,才會變成中子態(tài)物質。此時已經(jīng)不存在元素這個概念了。物質的密度之所以會變得如此之高,是因為原子具有可壓縮性。原子內部擁有極其廣闊的空間,原子的半徑大約是原子核的半徑的10萬~100萬倍,電子本身也非常小,而且原子核的質量占原子總質量的99%。
下圖為原子世界的尺度
物質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存在反抗壓縮的這種力。物質通常是由原子構成的,構成原子的這些粒子都具有半奇數(shù)(如:1/2)自旋,被統(tǒng)稱為費米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正好異性相吸。電子之所以沒有掉進原子核,與量子力學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有關,即在同一個量子態(tài)上不能有兩個及以上的費米子。當電子受到壓迫互相靠近時,除了庫侖斥力,還有因泡利原理產生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壓縮的力被稱作電子簡并壓力。這種簡并壓力你可以理解為由電子的熱運動而產生的電子氣壓。
普通物質要想變成中子態(tài),就需要克服這種簡并壓力。如此強的壓力通常只存在于極端環(huán)境下。在原子結構沒有破碎之前,施加極高的壓力能夠形成超固態(tài)物質,白矮星上的物質就處于超固態(tài);繼續(xù)施加壓力,原子外的電子被壓進原子核,然后與核內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中子態(tài)物質就這樣誕生了。而要形成黑洞,就要克服中子簡并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那還有什么元素之分。
自從元素周期表誕生,就加快了人類尋找和創(chuàng)造新元素的步伐。算上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制造的,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118種元素。宇宙中還存在未知的元素嗎?元素周期表的盡頭在哪里?這些問題,目前科學家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元素的種類肯定是有限的,因為原子序數(shù)越往上,元素就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了。如果還存在第119號元素,那么它必然是放射性元素,而且半衰期極短,很不穩(wěn)定。比如第118號元素,它的存在時間就不到1毫秒。
下圖為鈾238的衰變過程
自然界中有4種基本力(見下圖),原子中的電子和原子核依靠電磁力進行粘合,而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則依靠強力進行粘合。電磁力屬于長程力,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疊加,力的強度只會隨著距離的增長而變弱。強力則不同,只能作用于10^-15米這個數(shù)量級的距離范圍之內,靠得太近或者太遠,力的作用效果幾乎消失。因此,強核力只能束縛有限個質子。原子核中的質子都帶正電,同性相斥。當質子數(shù)量過多,庫倫斥力太強會造成原子核不穩(wěn)定,從而產生阿爾法衰變。而中子不帶電,就起到了一個增強強核力、穩(wěn)定原子核的作用。但是當中子過多,也會存在貝塔衰變。正是這些條件,限制了元素的數(shù)量。
根據(jù)核子物理的一個推測——穩(wěn)定島理論,當原子核中的質子或中子為某個特定數(shù)值時,原子核就特別穩(wěn)定,這一數(shù)值被稱之為幻數(shù)。幻數(shù)是原子核殼層結構的反映。如果這個推測正確,那么某些超鈾元素的同位素將比其它同位素更穩(wěn)定。根據(jù)這一理論,科學家們預測元素周期表總共有126種元素。
后來,科學家結合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推出元素周期表總共有172種元素。但究竟有多少種,只能等實驗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