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逛逛博物館
3月10號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特展”就要結(jié)束了。很多東西就是這樣,越是到快結(jié)束的時候,越是會生出無限眷戀,所以就趁這最后幾天的機(jī)會又去了一趟。
記得這個展開展,還是冬天很冷的時候。第一次去看,恰好趕上了冬天的初雪。
上海這邊不常下雪,所以看著天空飄綿扯絮般飛著的雪花,大家眼里都閃著光,嘴里贊嘆著,興奮地伸手接雪花的接雪花,拍照的拍照。
現(xiàn)在轉(zhuǎn)眼冬去春來,春天的陽光明顯輕盈和暖了不少,白玉蘭枝頭的花苞也都將開欲開了。綠色的草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茵茵如錦,就像英國小說里的某個莊園的草坪一樣。
這次看展的人不少,大家排著兩排的隊,緩緩?fù)芭仓?。每次在排隊的時候總喜歡抬頭望望博物館“天圓地方”的格局,很喜歡設(shè)計者的匠心。
進(jìn)到里面,極寬闊的天井和帶些老上海味道的樓梯也挺不錯。記得十年前第一次來的時候,還著實細(xì)細(xì)看了看。不過現(xiàn)在也不大注意這些了,所以就直接到特展的樓層。
別的樓層也有一些人,但看特展的人明顯更多一些。
之前我都是從前往后看,先看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這些名家的作品。這次想換個樣、改個方向,也好好看董其昌的東西。我雖然不是書法的內(nèi)行,但按自己喜歡的角度看也自有趣味。
這次特意找到另外一個門,從尾看起,先看了轉(zhuǎn)角處董其昌寫的一個書法豎軸。
這個豎軸有一人多高,這么大的書畫大概在古代也是掛在比較寬敞的屋子里。覺得這樣的書畫很適合《紅樓夢》里探春的秋爽齋,總覺得闊朗的屋子掛闊朗的書法才協(xié)調(diào)。
這幅書軸是董其昌臨的一幅座右銘,書法好壞暫且不說,倒是有兩句印象比較深,一句是“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另一句是“勿使名過實”。
頭一句“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比如這次春節(jié)回家,就聽到不少“說人短,說己長”的話。大概這些在古代士大夫看來,都是需要刻意避免的。
還有后一句“勿使名過實”倒很適合送給當(dāng)下的一些明星。像去年某些明星發(fā)生的一些事,就是因為“名過其實、德不配位”引起的。
當(dāng)你的名氣大大超過你的實力的時候,就像根基不穩(wěn)的大廈一樣,有時隨隨便便一個外因就可能引起這大廈的轟然倒塌。
看了這幅,接著一幅一幅的看過去,也有字,也有畫,也有自己原創(chuàng)的,也有臨古人的。
其中有兩樣都是用楷書工工整整寫的:一樣是抄錄的皇帝加封自己和家眷的詔書,是用極工整的楷書抄寫的;還有一樣就是抄經(jīng),也是工工整整寫的。
一個是皇帝的詔書,一個是自古相傳的經(jīng)書,自然要工整嚴(yán)肅。這兩幅說不定都是沐浴焚香以后,靜心抄寫的,呵呵。
還有一些行書、草書和怡情怡興的書畫也不少。有一些行書、草書,是董其昌臨摹的米芾等人的。
不過董其昌天性中有一種南方文人的優(yōu)雅秀媚,所以在臨摹瀟灑不羈的作品時,總有點火候不到、或者個性不合的意思。
還有董其昌臨摹顏真卿,因為顏真卿不管是為人還是書法都著極渾厚端莊的個性。董其昌雖然模仿的大概相像,可是骨子中的秀媚是掩不住的,氣質(zhì)還是不大像。
董其昌很欣賞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這些人的字,這些人的字之所以是公認(rèn)的書法名作,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王羲之的字當(dāng)然不用說,力量和美感兼具,不管懂不懂書法的人都是可以看出好來的。還有顏真卿的字,渾厚端莊,放佛字里行間就有一種浩然正氣在。
而米芾的字則充滿了狂放不羈,他的狂草線條就是力道極強的鐵絲,就像你上去掰這個線條,也不容易掰動一樣。
所以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獨特風(fēng)格的。而董其昌骨子是江南文人的那種偏秀媚的東西,所以他雖然很能吸收這些大家各自的風(fēng)格,可是他太想綜合所有人的優(yōu)點,所以反而失掉了一些自己的真性情。
真性情是一個人也是一個作品的“魂”。像那些真正的大家都是有自己真性情的,這就像《紅樓夢》里的“金陵十二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具有自己特點的人,才是最鮮活最真實的。
這樣一順看下來,其中看到有一幅董其昌臨顏真卿的《借米帖》,內(nèi)容很有意思。就是顏真卿家沒米了,跟別人借米時寫下的幾行字。董其昌很喜歡這篇,就照樣臨摹了一遍。
我覺得這種跟生活相關(guān)的東西很有意思。就像這次展覽中米芾的《苦筍貼》一樣,就是米芾得了很好的苦筍和茶,就寫了個短帖告訴朋友,讓朋友直接來。
這也像王羲之的《奉橘帖》?!斗铋偬肪褪峭豸酥谀硞€秋天給朋友送了300個橘子,還說因為沒有到霜降,所以只得這么多之類的。
他們寫的這些,不管是借米,還是自己得了苦筍和好茶讓朋友來,還是給朋友送橘子,都是日常生活當(dāng)中的小事。這些小事讓他們寫起來,都很生動有趣。
蘇東坡也是,隨便什么東西都可以隨手入到文章和詩里:比如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時候,煮個豬肉也寫個《豬肉頌》;被貶嶺南的時候,吃個荔枝也寫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還有他被貶海南的時候,因為生活很清苦,所以只能用芋頭充饑。有次他拿芋頭煮了粥,也吃得眉飛色舞,還給這個粥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玉糝[shēn]羹”。
還配了首詩:“香似龍涎仍釅[yàn]白,味如牛奶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jī]膾[kuài],輕比東坡玉糝羹?!?/p>
怪不得蘇東坡說,街談俚語都可以入詩,就看你怎么“化”。其實生活當(dāng)中這些很小的東西,都可以變成很藝術(shù)的東西,這就看我們的眼光、取舍和靈性了。
所以我來看展,雖然看的并不內(nèi)行,但只是按照自己喜歡的角度并且有所領(lǐng)悟,也就算不虛此行了。
我們看展,看的不僅是作品和文物,更看的是這些東西背后的人,人的情感、人的特質(zhì)、人的靈氣,這些才是最打動人的。
看展不想把自己看的很累,所以看到自己喜歡的,并且也有所收獲,就在感覺有點疲倦的時候,打算往外走了。
走之前,又特意去看了下王羲之的《行穰帖》,每次看這幅的時候都盯著“行穰”那兩個字的線條,那線條真是流暢舒服,就像行云流水一樣(有關(guān)“行穰帖”的內(nèi)容,點擊《王羲之<行穰帖>: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即可查看)。
總的說下來,這次看展也算有點小小的收獲:一是知道這些日常小事都可以入文入詩,二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風(fēng)格。覺得能領(lǐng)悟到這兩點,對于我來說也算是很大的收獲了。
雖然這些領(lǐng)悟一時半會還不能真正滲透到自己的生活中,但趁著這機(jī)會先體會一下也是不錯的。就像慶山說的:“有種子的事物得到機(jī)會就會顯現(xiàn)?!蹦墙裉炀退闶欠N下了一顆種子吧。
如此這么一想,也覺得很是滿足。于是,轉(zhuǎn)身歸去。
- End -
(封面圖來自Unsplash, Pexels or Px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