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貝貝專欄內容:地產話題第一百二十三期(NO.123)
專欄內容:(各地特色人居文化記錄分享專欄第一期)走近泉州,領略“紅磚大厝”之美。
資深地產人,憑良心寫作,講人話,結善緣,有態(tài)度。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絕標題黨,堅持耕耘深度專業(yè)內容。
(獨家內容,侵權摘抄必究,首發(fā)頭條號)
@熊貓貝貝小可愛 我是熊貓貝貝,地產行業(yè)策略研究者,歡迎關注。
泉州印象(圖片來源:網絡)
(全文6000字左右,多張高清大圖,閱讀時間約需要10分鐘,這可能是全網一文能把泉州人居建筑和特色說明白的文兒了~還請多多捧場。)
近現(xiàn)代房地產的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對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城市所獨有的特色建筑文化,是有野蠻破壞的影響的,千篇一律的現(xiàn)代建筑正在快速而有效率地取代和替換,很多地區(qū)和城市,曾經極具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傳統(tǒng)建筑。
很多具有人文和地域特色建筑,已經開始在消失,這是伴隨城鎮(zhèn)化進程和時代進步難以避免的,但不可否認,這些具備了自身特色的建筑,反映的是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長久以來的居住文化和風俗習慣。
本人特開專欄,從地產行業(yè)專業(yè)角度,發(fā)現(xiàn)、記錄和分享,中國不同城市的特色建筑,詮釋背后各地的人居文化。
這是第一期:身兼“海西明珠”、“泉南佛國”、“閩南蓬萊”多個美稱的泉州“厝”文化。
溫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廣告和引導,請放心閱讀,如有幫助,歡迎收藏、分享和點贊。
-本文除標明引用部分,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謝絕斷章取義無腦摘抄和偽原創(chuàng)搬運,轉載復制請注明原文出處,本文首發(fā)頭條號。
PS:寫不出來要搬運我也攔不住,至少帶個我的ID我就不計較。
-本文引用圖片和部分文字,會規(guī)范使用“引用標注”并注明出處,如有版權爭議,第一時間處理。
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從自己做起。
-熊貓貝貝原創(chuàng)文章,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不構成投資或其他建議。
分享讓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帶給大家?guī)椭?/p>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本人會及時加以改正。一個小小的點贊動作就是最大的動力。
閩南,是一個俗稱,因為福建自古簡稱“閩”,所以閩南就很直白的代表了福建南部地區(qū),到了今天,約定俗成的“閩南”,包括了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城市。
閩南語是這個區(qū)域通用,也是被認為“最難學會”的中國地方特色方言。
一句“愛拼才會贏”讓閩南人聞名于全國,哦,不對,是聞名于全世界,要說出海謀生,海外創(chuàng)業(yè),閩南人可謂是中國航海貿易歷史上最早的代表了。
常年在海外漂泊,又地處于沿海地區(qū)的特殊環(huán)境,讓閩南人對于“家”的追求,可謂獨具特色。
我們可以從閩南人最通用的拜天賀詞中,窺見一二,閩南人每逢佳節(jié)拜天公,必備祝福五大項:
“探大錢!起大厝!開豪車!取水某!生兒子!”(如果身邊有閩南朋友用閩南話說出來更有味道,這是閩南對于“人生目標”的美好心愿。)
這其中的“起大厝”的“厝”[cuò],就是閩南特色的紅磚大房子。
對于閩南人來說,不管身在何處,賺了多少錢,當了多大的官,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蓋個紅磚大房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和習俗。
于是,在閩南地區(qū),極具地域特色的“紅磚大厝”,就成為了這個地區(qū)極具特色的建筑風貌:
極具煙火氣息的閩南古厝美宅民居
常見于廟堂建筑
壯觀的紅磚厝群落
極具地域特色的“皇宮起”
皇宮式即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也稱官式大厝或“皇宮起”,是泉州傳統(tǒng)民居的典型。在這種建筑中,木雕、彩繪、石刻、透雕、泥塑、剪貼等民間手工藝精品隨處可見。
閩南紅磚建筑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其中泉州的“最紅”;漳州紅磚厝的特點則多為紅磚灰磚混搭,紅磚多用于裝飾部分,而金門、廈門的紅磚厝也略有不同。
要論紅磚大厝,公認泉州本地的最正宗,顏色最正。
如果要說北京的宮殿富麗堂皇,貴氣逼人,
那么泉州的紅磚大厝,卻是充滿了人世間煙火氣息和親近的市井居住智慧。
還有那么一絲“土豪氣息”的貴氣,含而不露。
關于泉州的“厝文化”,有三個特色內容不得不說:
1、紅磚白石雙坡曲
“色感異常強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紅磚文化區(qū)?!?/p>
泉州地區(qū)的這種紅磚在燒制時,由于堆疊形成特有的印記,而印記在建筑時因刻意整齊堆疊,形成別具一格的建筑裝飾。
至于“雙坡曲”,是指屋脊兩邊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線坡度,而是略下彎呈弧度下降。從外觀上看,其獨特的“曲線美”能給人美感,但科學上也有其道理。
磚石結構,抗御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
閩南多臺風大雨,雙破曲面瓦面,排水泄壓,防水護宅。
每一個細節(jié)中,都是閩南地域特色人居智慧的閃現(xiàn)。
泉州老街古建筑隨處可見的紅磚白石
泉州極具特色的紅磚白石墻面
晉江(泉州下轄縣級市)古厝
雙坡曲瓦面
2、出磚入石燕尾脊
出磚入石是閩南紅磚區(qū)建筑中一種十分獨特的砌墻方式,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和紅磚交壘疊砌,因其外觀而得名。
相傳明末,閩南地區(qū)發(fā)生大地震,地震過后當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構筑成了這樣一道獨特的墻體,后來被人們廣泛應用,沿襲成風。
用這種方法砌成的墻不僅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成為我國民居建筑藝術的一大杰作。在蟳(xún)埔等沿海一帶,也有用海蠣殼作為出磚入石材料的。據說這種材料從非洲等地運來,成為泉州對外交往密切、“梯航萬國”的一個佐證。
據考證,我國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鳥”有如天使,是一種通天的靈物,能通天敬神,燕尾脊由此而來。燕尾脊是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像燕子的尾巴一樣。在傳統(tǒng)建筑中,燕尾脊約定俗成是代表主人曾經中舉,或是用在宮廟上,但在泉州古厝中,只要規(guī)模稍大的大厝都可見到。
也寄托了泉州人民對于“高高中舉”愿望的美好寄托。
紅磚白石,出磚入石
燕尾脊
雕梁畫棟+燕尾脊
燕尾脊成為靚麗的天空“風景亮點”
3、雕梁畫棟皇宮式
紅色的建材在新中國建國以前,特別是封建王朝時期,是專用于皇家宮殿、廟宇及帝王宗祠這一類建筑,被稱為宮廷色,本為“庶民不許”,卻在閩南民間大量使用,這除了與閩南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炫奇斗富、講求排場的鄉(xiāng)風有關外,由于福建沿海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山高皇帝遠”,加上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麗堂皇,被稱為“皇宮起”的違禁紅色建筑在閩南一帶悄然風行。
看來,這個“愛拼敢贏”,已經成為了閩南血脈中的一種本能,也為閩南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財富與機遇。
就算到了今天,泉州的城市等級(三線OR四線)雖然遠遠不及省會福州和熱門旅游城市廈門,但是卻當之無愧福建最“悶聲發(fā)大財”的城市:連續(xù)20年超過省會,GDP全省第一(截止2019年年底統(tǒng)計)。如果按這個趨勢,2020年即將蟬聯(lián)21冠。
藏富于民,在泉州這個城市,還真不是吹出來的,石獅晉江做全國生意,數十個品牌聞名全國,“承包”央視五套(體育冠名),其實都是都是泉州下屬的縣級市。
中國人賺錢蓋房子筑家,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在閩南可謂是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紅磚建筑以三間張雙落大厝為基本單元,大量使用紅磚紅瓦,廣泛應用白色花崗巖做臺基階石,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致,不僅外觀獨特,而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qū)域的建筑截然不同,既有“東方家園”雅稱,又有“中西合璧”美譽,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白基紅墻
雕梁畫棟
從屋頂的顏色就能看出房子的新舊
泉州鄉(xiāng)鎮(zhèn)古厝祠堂
和閩南其他區(qū)域相比,泉州的紅磚大厝的特色,就是這個“紅”的正,閩南紅磚大厝,樣式和規(guī)格可能同樣分布在廈門,漳州,金門等地,但是說顏色和正統(tǒng),還是以泉州的最好,這個沒有爭議。
要想真正看到正宗的閩南特色紅磚大厝,還是得到泉州來。
來一張紅磚墻面特寫,給大家感受一下。
泉州不僅僅擁有“紅磚古厝”特色的人居文化,更是因為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早在十三四世紀的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諸種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無拘束地交流、傳道。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fā)生、發(fā)展、繁盛,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以及中華傳統(tǒng)的儒教、道教,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扎根、成長,并各收因果。甚至教中之教、教中之派、形形色色的民間神祇也薈萃泉州城。
至今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正是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形象見證。
在中國,很少有這樣一座城市,能夠兼收并蓄世界各國的宗教文化,并且還能繁榮共生。
古代,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今天,更是成為了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代表城市。
泉州,在中世紀是世界著名的貿易大港,并以“Zaitun(泉州在當時的外文音譯名)”之稱蜚譽中外。宋元時期,中外各種神學積淀海隅。來自歐、亞、非的外國商客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各自信奉的宗教也得以自由傳道,使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發(fā)展到空前絕后的境況,形成這個港城殊有的文化遺產。
歷史上的泉州海上交通發(fā)達,各種教派都曾相繼來此地傳播,并建造了許多精致雄偉獨特的宗教活動場所,也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宗教文物勝跡。
伊斯蘭教建筑代表:清凈寺
泉州清凈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于鯉城區(qū)涂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
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劇門樓北墻的阿拉伯碑刻記載,寺又名“艾蘇哈卜大寺”?,F(xiàn)存主要建筑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
清凈寺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
泉州清凈寺
佛教: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chuàng)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F(xiàn)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1982年,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元時期,泉州佛教得到長足發(fā)展。兩宋期間,增建的寺廟有與開元寺、承天寺并稱佛教三大叢林的崇福寺,還有南天寺、西資巖、瑞像巖、雪峰寺、科山寺、虎岫寺、五塔巖、南華寺、海印寺等一大批佛寺?!度莞尽酚涊d泉州在宋初有寺院凡千百數,城內有“僧侶六千”,宋代理學家朱熹因此稱譽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
其中因為開元寺和東西兩塔坐落于城市中央而廣負盛名。
開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guī)模宏偉,占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
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于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平面圖
開元寺結構鳥瞰
開元寺牌匾
開元寺
開元寺雙塔。
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zhèn)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中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位于泉州市區(qū)西街泉州開元寺。
天主教:
泉州閩南文化特點之一為多種宗教兼容并存。天主教于唐代傳入泉州,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教皇使者抵刺桐港,往東傳教。皇慶二年(1313年)泉州建立中國第二個主教區(qū)——刺桐主教區(qū)?,F(xiàn)教堂為哥特式建筑,建于20世紀初期。位于花巷許厝埕25號。
最大的亮點,是這座天主教堂,竟然是用粉色做為主體顏色!少女心瞬間爆棚!
粉紅色的教堂!少女心爆棚!
基督教: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會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將福音傳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當時正值施瑯將軍后人轉手出讓施瑯將軍后花園“新花山”書房的舊址,教會就把它買了下來,建成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
泉南堂自建成以來有三次重建,兩年前拆除的舊教堂建造于1927年,1938年教堂遭日軍轟炸后又經歷重修;1949年主堂和鐘樓部分翻建。文革期間,教堂被工廠占用,直到1980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后,才重新歸還教會。由于建筑年代久遠,加上幾遭破壞已成危房,又因信主得救的人數越來越多,原來的教堂已容納不下日益增加的信徒群眾,本堂堂委們經過兩年多的同心探討,決定重建教堂。建堂期間,本堂租用通政巷1號為臨時聚會場所,直到2004年1月17日才重新搬回新堂。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會,注意樓頂的特色飛檐(哈哈哈)
道教:關帝廟 天后宮(人氣爆棚!香火旺盛!不要門票?。?/strong>
要在泉州說到關帝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帝廟。因主祀關圣帝君,附祀岳王,故名。始建于宋代,廟宇占地二畝多,由主廟和左右的三義廟、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進深,后進新建仿古樓房一幢。廟內香火終年旺盛,信徒遠及東南亞及臺灣?,F(xiàn)為泉州市區(qū)道教文化研究會所在地。
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泉州香火最旺盛,王者C位,無人質疑。
進去上個香拜拜,經常要排隊……最通俗的說法,就是來了泉州不到關帝廟,不算來過。
同時也是福建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武廟。
這個關帝廟,就在清凈寺,一墻之隔!也在福建省泉州市涂門街。
關帝廟正門
關帝廟大殿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qū)南門天后路一號(泉州七中旁),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并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fā)展,成為全國性海神并遠播海外 ,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禮制規(guī)格最高。
泉州天后宮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媽祖廟
天后宮
在閩南,獨有的媽祖崇拜(出海保平安,賺大錢),閩南人尊稱天后的,就是媽祖。
還有每到逢年過節(jié),正月十五,都要“燒金紙拜拜”的,是天公,也就是老天爺的意思。
由此可見,媽祖天后在閩南人民心中重要的地位,到今天依然成為了一種習俗,在閩南沿海地區(qū)沿承下來。
特別是經常出海,出國經商的閩南群體,視媽祖為保護神。
閩南大厝的既視感
雕梁畫棟,美不勝收
同樣天后宮的建筑,也具有閩南特色“紅磚大厝”風格,當然和普通民居相比,檔次和細節(jié)高了不是一點。從建筑學上來看,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案例。
當然,也有很多城市也會有這讓多宗教融合的建筑分布,但是,泉州的這些宗教建筑,都在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現(xiàn)在都已經是市中心的地段了。
能讓這么多信仰不同的宗教在小小的范圍內和平相處,泉州的包容和和諧,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獨一份。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泉州西街一直以來都是熱門打卡地,它就猶如如北京南鑼鼓巷、上海外灘、廈門中山路、西安回民一條街一般代表性的存在。
只要到了泉州的東西街,舉步方寸之間,就能領略不同宗教建筑的風格變化。
圖片來源:政府官網
安平橋
安平橋:是中國現(xiàn)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于晉江市安海鎮(zhèn)和南安市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安平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全長2070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
崇武城墻
崇武城墻:位于惠安縣南70里瀕海的尖岬上。崇武城背靠大陸,其余三面臨海,古又稱“小兜寨”。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在此設置了軍事機構——“小兜巡司”。明初又在此設“守御崇武千戶所”,開始用“崇武”之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經略海防,始建城池。崇武城是中國保存較完好的古代濱海石城之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橋漳里村,該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tǒng)三年(1911)興建。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約3公頃 (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建筑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
亭店楊氏民居
亭店楊氏民居: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江南街道亭店社區(qū), 全部建筑有大小廳堂(包括后軒)7間、大小房間(含櫸頭)26間、大小天井9個,以中軸主體建筑為中心,兩翼布置小巧玲瓏的5個小庭院,這種獨具匠心的布局在當地被稱為“五梅花井”。整座建筑為木石結構,房屋內外的墻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裝飾著十分精美的木雕、磚雕、漆雕和輝綠巖、花崗巖石雕,工藝精巧。
……還有更多的閩南特色建筑,或許只有親身體驗,實地鑒賞,才能體會的更好。
趁歲月未老,特色尚存之時,來泉州看看這些令人驚嘆的建筑,可好?
“阮泉州 一起贏”,這是所有奮發(fā)拼搏,愛拼敢贏的閩南人,深愛的一座城。
泉州南天門航拍,有沒有發(fā)現(xiàn)旁邊的“紅磚大厝”?
個人拙作,原創(chuàng)辛苦,還請各位看官支持(小小點贊動力大,轉發(fā)關注真有愛)~
歡迎留言文明交流,有問必答,拒絕地域黑,拒絕無腦鍵盤俠。
本人不做標題黨,不嘩眾取寵求流量,寫作分享,自我修煉,與君分享。
網絡不是無法之地,倡議客觀冷靜,就事論事,尊重事實,文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