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這篇文章,帶大家欣賞杜牧一首挺冷門,但卻蘊含很深哲理的七絕。
我不知道杜牧在你們心中是怎樣一個形象。在我心中,他算是晚唐活得很明白的一位詩人。
人評杜牧“俊爽”,何以在風(fēng)云暗沉的晚唐亂世還能夠“俊爽”呢?
不過就是放下了平常讀書人背著的那些包袱。既然大廈之將傾已然不可阻擋,那還不如就聊借一點身世上的優(yōu)勢,讓自己活得不留遺憾。
杜牧的詩,著名的主要有兩類。一類可以看做艷情詩,像“楚腰纖細掌中輕”這種;一類是懷古詠史,像“商女不知亡國恨”“折戟沉沙鐵未銷”這種。
杜牧胸中當然裝著國家,否則也不會年輕時上書獻計,殷盼軍事勝利;但他也重視享受、重視修心。如此價值觀,可以說為北宋文人開了個好頭。
接下來這首詩,是杜牧寫得最多,但是知名度卻并不高的一類:唱和詩。
【詩篇】
送隱者一絕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公道世間唯白發(fā),貴人頭上不曾饒。
【誦析】
說這類詩寫得最多,可能會有詩友質(zhì)疑。但其實,無論唐宋哪朝詩人,留下的詩作都是以唱和為主。
詩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工具,被廣泛的運用在人際交往中。這一首《送隱者一絕》,便是杜牧送給一位隱士的贈酬詩歌。
從詩歌內(nèi)容判斷,這位隱士此時的心境可能并不平靜,杜牧贈詩也就以安慰勸勉為主。
起筆兩句語帶雙關(guān),“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p>
這“無媒徑路”,既是通往隱者住處幽深曲折的小路;亦是隱者求仕不得的蕭條之路。兩句也就有了兩種解法。
第一種解,是杜牧在送別隱者歸家,想象其前路幽遠:回家的路雜草叢生,想必已經(jīng)很久無人拜訪。不過這也合理,因為自古隱者優(yōu)游林泉,就是遠離街市朝堂這些爭名逐利的凡俗之地的。
第二種解,是杜牧在為隱者懷才不遇而可惜:由于“無媒”,沒有人引薦,滿腹才華如你也只好隱居山林,遠離市朝,漸漸被世人遺忘。
無論怎樣解釋,前兩句的基調(diào)總是略帶哀傷的。杜牧以自己的角度講出隱者之哀,表示了對他不如意處的理解,隱者自然將其引為同道,這才有了后面兩句更加明白直接的安慰。
“公道世間唯白發(fā),貴人頭上不曾饒?!?/p>
這世間最公道的事情,恐怕就是這頭上白發(fā)了吧。言下之意仍然是為隱士鳴不平,除白發(fā)外,世間實在有太多不公平事,這才使隱者落得閑居山林、不為世用的結(jié)局。
白發(fā)何以公平?因為無論貧賤富貴,該來時總會來,從不會因為某人有錢有權(quán)便放他一馬。
白發(fā)在這里,很明顯是“時間”的代稱。錢與勢當然換不來時間,世間唯有時間最公平。
而這里的“貴人”,還對應(yīng)著前文的“公道”。面對貴人,恐怕公道的就只有白發(fā)了。這一句是很直白的指斥,斥責貴族們在封建社會方方面面擁有的特權(quán)。
整首詩讀下來,感覺杜牧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平淡的情感狀態(tài)中,即使最后兩句鋒芒直指手握特權(quán)的貴族,也只是用“白發(fā)不曾饒”這樣一種略帶安慰的語氣寫來。
寫這首詩的杜郎不算俊爽,卻更像一個善解人意的好朋友,能夠在朋友心情低落時送來恰到好處的安慰與吐槽。
【空青語】
前面提到這首詩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說白了也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一套。
不過杜牧換了一種比較新穎的角度來說明時間的公平性,用白發(fā)作為歲月流逝的象征。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平凡人,偶爾也會有仇富、仇權(quán)這樣的心理。杜牧這最后兩句就是很好的一解。
不用去羨慕“貴人”們擁有更好、更舒適的生活,每個人的煩惱與快樂都是相對的。
意識到幸福只能來自自己的內(nèi)心,意識到貴人在很多層面與自己平等,便可以很輕松的擺脫掉與人比較造成的焦慮。
有時間焦慮,不如多陪陪家人,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與諸君共勉。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煩請聯(lián)系,我會立即刪除!
你的關(guān)注與評論是我創(chuàng)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