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中語文古詩文閱讀基礎知識通關秘籍04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

《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與''和'。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例如: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司馬遷《鴻門宴》)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例如: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刹蛔g。

例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一般譯為'因而''所以',也可靈活翻譯。

例如: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學》)

8.表示目的關系??勺g為'來'。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們)的';偶爾也做主語,可譯為'你'。

例如: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二、何

(一)疑問代詞。

1.單獨做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等??勺g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做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何處'。翻譯時,'何'要后置。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3.做定語??勺g為'什么''哪'。

例如: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二)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勺g為'為什么''怎么'。

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ㄋ抉R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勺g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例如:青泥何盤盤。(李白《蜀道難》)

(三)動詞。

通'呵',呵斥,譴責。

例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賈誼《過秦論》)

三、乎

(一)語氣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例如:兒寒乎?欲食乎?(歸有光《項脊軒志》)

2.表反問語氣??勺g為'嗎''呢'。

例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推測或商量的語氣??勺g為'吧''呢'。

例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勺g為'啊''呀'等。

例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蘇軾《赤壁賦》)

(二)介詞。

相當于'于'。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三)助詞。

用作詞尾,在形容詞或副詞后,相當于'然',可譯為'……的樣子''……地'。

例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四、乃

(一)副詞。

1.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勺g為'卻''竟然''反而'等。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陶淵明《桃花源記》)

2.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勺g為'只''僅僅'等。

例如: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司馬遷《項羽之死》)

3.表肯定。可譯為'是''就是'等。

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二)代詞。

1.第二人稱代詞,常做定語,譯為'你的';也做主語,譯為'你''你們'。不能做賓語。

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指示代詞??勺g為'這樣''如此'。

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五、其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屬關系??勺g為'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們)''她(們)''它(們)'。

例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例如: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勺g為'這''這個''這些''這里'。

例如: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例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軾《石鐘山記》)

(二)副詞。

1.表祈使,相當于'可要''還是'。

例如: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

2.表揣測,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例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3.表反問,相當于'難道''怎么'。

例如: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連詞。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例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四)助詞。

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例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六、且

(一)連詞。

1.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而且''況且'。

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門。(張溥《五人墓碑記》)

2.表示順承關系。可譯為'然后''那么'。

例如: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3.表示讓步關系??勺g為'尚且''還'。

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ㄋ抉R遷《鴻門宴》)

4.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

例如:示趙弱且怯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副詞。

1.將,將要。

例如: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2.暫且,姑且。

例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ǘ鸥Α妒纠簟罚?/p>

七、若

(一)動詞。

可譯為'像''好像'。

例如:上善若水。(《老子》)

(二)代詞。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做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你們的'。

例如: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司馬遷《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例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三)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如'等。

例如: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班固《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例如: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八、所

(一)名詞。

處所,地方。

例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助詞。

用于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于'……的憑借''用來……的'等。

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九、為

(一)動詞,讀wéi。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意思,翻譯比較靈活。

例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為。

例如:竊為大王不取也?。ㄋ抉R遷《鴻門宴》)

3.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

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司馬遷《鴻門宴》)

(二)介詞,讀wèi。

1.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結構,譯為'被'。

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ㄋ抉R遷《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勺g為'為了''因為'。

例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3.介紹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

例如: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例如:如姬為公子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讀wéi。

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呢'。

例如: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漁父》)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如: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勺g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勺g為'它''他'等。

例如: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2.表疑問,相當于'安''何'。可譯為'哪里''怎么'等。

例如: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

(三)語氣詞。

句末語氣詞??勺g為'了''啊''呢'等。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例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商量語氣。

例如: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zhàn)》)

(二)句中語氣詞。

表示語氣的停頓。

例如:其聞道也亦先乎吾。(韓愈《師說》)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

例如: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如:以勇氣聞于諸侯。(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例如: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例如: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復庵記》)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例如: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例如:今以實校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二)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譯。

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者省去。

例如:樊噲側其盾以撞。(司馬遷《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而''來''用來'等。

例如: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殽之戰(zhàn)》)

4.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者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助詞。

1.語氣助詞,表示時間或方位。

例如: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曄《后漢書·皇后紀》)

2.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

例如: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例如: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動。

例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3.率領,帶領。

例如:欲以客往赴秦軍。(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五)名詞。

'緣由''原因'。

例如: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曹丕《與吳質(zhì)書》)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例如:更延英俊,因才授爵。(范曄《后漢書·劉玄列傳》)

2.依靠,憑借。

例如:又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3.通過,經(jīng)由。

例如: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因為,由于。

例如: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二)副詞。

1.于是,就。

例如:相如因持璧卻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趁著,趁此。

例如:因擊沛公于坐。(司馬遷《鴻門宴》)

(三)動詞。

1.根據(jù)。

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例如: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十四、于

介詞。

1.在,從,到。

例如:乃設九賓禮于廷。(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由于。

例如: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3.向,對,對于。

例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4.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相當于'被'。

例如:而君幸于趙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比較。相當于'比'。

例如: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說》)

【于是】

相當于'于+此',有'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等意思。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見……于……】

表示被動。

例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十五、與

(一)介詞。

1.和,跟,同。

例如: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司馬遷《鴻門宴》)

2.給,替。

例如: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

3.比,和……比較。

例如: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連詞。

和,跟,同。

例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三)動詞。

1.讀作yǔ,給予。

例如:則與一生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2.讀作yǔ,結交,親附。

例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3.讀作yǔ,對付。

例如:龐暖易與耳。(司馬遷《史記·燕召公世家》)

4.讀作yù,參加,參與。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zhàn)》)

5.讀作yù,稱譽。

例如:朝過夕改,君子與之。(班固《漢書·翟方進傳》)

十六、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便'。

例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勺g為'假使''如果''要是……就'。

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4.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相呼應,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例如: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勺g為'是''就是'。

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2.表已然,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例如: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例如:《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例如:以身作則

(四)動詞。

效法。

例如: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則是】

只當是。

例如: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關漢卿《竇娥冤》)

【則則】

贊嘆的聲音。

例如:連呼則則。(袁枚《祭妹文》)

十七、者

(一)代詞。

1.用于動詞、形容詞等詞語后面,指人或事物。

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指代事物,可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等。

例如: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可譯為'……時候'。

例如:近者奉辭伐罪。(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二)語氣詞。

1.用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前一個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八、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她''它'。

例如: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指示代詞。譯為'這''此'。

例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的',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例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用于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4.用于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或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無實義。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三)動詞。

到。

例如: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周《逍遙游》)

【2017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九世孫也。父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貞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fā)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親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jīng)》,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經(jīng)》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十四,丁父艱,號頓于地,絕而復蘇者數(shù)矣。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乃謂貞曰:'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若憂毀滅性,誰養(yǎng)母邪?'自后少進

粥。

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

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貞哀毀羸瘠,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

(節(jié)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

【注】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隸蟲篆 工:擅長

C.唯貞與卓獨不坐 坐:受株連而獲罪

D.貞累啟固辭 啟:稟告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A項,'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書王筠驚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詞用作意動用法,以……為奇、認為……不一般、驚奇。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晉太傅安九世孫也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B.若憂毀滅性,誰養(yǎng)母邪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C.太建五年,貞乃還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B.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C.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D.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答案】B

【解析】給文言文斷句,先要通讀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為: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叔父前往華嚴寺,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然后尋找句中一些特定的名詞、動詞進行推斷。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謝貞天性聰慧,小時候讀過不少典籍,有的讀過就能背誦,有的粗通大意;他八歲時寫的詩就深得長輩稱贊。

B.謝貞受府長史周確委托,為他撰寫辭讓都官尚書的表文。陳后主讀過之后,懷疑該表文不是周確親筆所作。

C.謝貞非常孝順,小時候祖母因病難以進食,他便也不進食;父親去世他悲痛欲絕,之后,奉養(yǎng)母親未曾間斷。

D.母親去世后,謝貞一心守喪,極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嘆息。他憂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長期供他兒子吃穿。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之后,奉養(yǎng)母親未曾間斷'不正確。文中'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這一時期未能孝順母親。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轍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

【答案】(1)謝貞猜度叔陵會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遠叔陵,每當有宴飲游樂,總是稱病推辭,不曾參與。叔陵一向(或非常)欽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書姚察和謝貞交好,到謝貞病重的時候,姚察去探望他,問他身后之事。

1.強化語法復習,掌握虛詞用法。文言虛詞的詞性有諸多種類,如介詞、副詞、連詞、助詞等。這些詞都有自己固定的語法功能和搭配習慣,因此了解虛詞的詞性,對推知其意義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常見的文言虛詞詞性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介詞和連詞,而高考試題也常常以此為重點進行考查。考生應明確的是,介詞一般都帶賓語,從而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成分;連詞的作用是把詞、短語、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

2.緊密聯(lián)系語境,推斷虛詞詞性。有些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zhì)。對此,考生如果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其詞性不同,就能推知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3.抓住標志,辨明詞性。副詞、介詞、連詞等大都有固定的語法搭配:副詞一般修飾謂語動詞,介詞一般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結構,連詞一般連接語法功能對等的兩部分??忌灰プ×诉@些標志,便不難明確其用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繁昌縣興造記

曾 鞏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縣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為縣??h百四十余年,無城垣而濱大江,常編竹為障以自固,歲輒更之,用材與力一取于民,出入無門關,賓至無舍館。故世指繁昌為陋縣,而仕者不肯來,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區(qū)愈以索寞,為鄉(xiāng)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窮必變,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為門以通道往來,而屋以取固。即門之東北,構亭瞰江,以納四方之賓客。既又自大其治所,為重門步廊。門之上為樓,斂敕書置其中。廊之兩旁,為群吏之舍,視事之廳,便坐之齋,寢廬庖湢,各以序為。廳之東西隅,凡案牘簿書,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門至于寢廬,總為屋凡若干區(qū)。自計材至于用工,總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慶歷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為縣,止三千戶。九十年間,四圣之德澤,覆露生養(yǎng),今幾至萬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魚、蝦、竹、葦、柿、栗之貨,足以自資,而無貧民。其江山又天下之勝處,可樂也。今復得能令,為樹立如此,使得無歲費而有巨防,賓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為之觀。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予知縣之去陋名,而仕者爭欲來,行旅者爭欲游,昔之疵者日以減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稱其縣之名,其必自此始。昔孟子譏子產(chǎn)惠而不知為政,嗚呼,如夏令者,庶幾所謂知為政者與!于是過子產(chǎn)矣。

凡縣之得能令為難;幸而得能令,而興事尤難;幸而事興,而得后人不廢壞之又難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難得,而令又幸無不便己者,得卒興其所尤難,皆可喜無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廢壞之,未可必得也。故屬予記,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豐曾鞏記。

(選自《曾鞏集》,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政事愈以疵 疵:糟糕

B.而垣其故基 垣:城墻

C.而令又幸無不便己者 便:有利

D.其不特以著其成 著:彰顯

2.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常編竹為障以自固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B.而仕者不肯來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沮

C.予知縣之去陋名 夫晉,何厭之有

D.得卒興其所尤難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夏希道建設繁昌縣的功績的一組是( )

①常編竹為障以自固

②為門以通道往來,而屋以取固

③凡案牘簿書,室而藏之

④其江山又天下之勝處

⑤昔之疵者日以減去

⑥惟其欲后人不廢壞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以興建繁昌縣的經(jīng)歷為寫作中心,通過寫繁昌縣由曾經(jīng)的貧困縣變?yōu)楦辉?h的過程,表現(xiàn)了一個好的縣令對一個縣的重要性。

B.繁昌本來屬于宣州,后來歸到太平州。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很好,但當初因治理不當,成為了一個別人都不愿意來的地方。

C.縣令夏希道上任后,對繁昌進行了整體的改建,用了六年多的時間,將這里建成繁榮昌盛的地方,因而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D.夏希道來到繁昌縣后將繁昌縣治理得非常好,曾鞏認為他非常有處理政務的才能,將之比作子產(chǎn),甚至認為他超過子產(chǎn)。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即門之東北,構亭瞰江,以納四方之賓客。既又自大其治所,為重門步廊。

(2)凡縣之得能令為難;幸而得能令,而興事尤難。

1.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B項中的'垣'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應該是名詞用作動詞,理解為'修建城墻'。

2.A

3.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①句是繁昌縣變化之前的做法,第④句是對繁昌縣自然環(huán)境的評價,第⑥句說的是對后人的期待。這三句均不屬于夏希道建設繁昌縣的功績。

4.D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將之比作子產(chǎn)'錯誤,原文的意思是'子產(chǎn)雖然聰明卻不懂處理政務,而夏希道卻是懂得處理政務的人'。

5.(1)在靠近城門的東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長江,來接納從四方到來的賓客。然后又自行擴大了縣衙的面積,修建了層層大門和走廊。

(2)一個縣想要得到有才能的縣令是一件難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縣令,而想興辦政事更加困難。

【參考譯文】

宋太宗二年,將宣州的三個縣合并為太平州,繁昌縣便是這三個縣中的一個。繁昌縣,是以前的南陵一帶,唐昭宗時才把這里設為縣。繁昌縣設立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沒有城墻,且靠近大江,人們常常用竹子編成屏障來保護縣城,每年都要更換,所用的材料和人力全都取自民間,進進出出沒有門和關口,客人來了也沒有館舍可住。因此世人都說繁昌縣是一個貧困落后的縣,官員都不愿意到這里來做官,出游之人也不愿意到這里游玩,縣里的政事越來越糟糕,城里越來越蕭條,鄉(xiāng)老、下屬官吏和百姓都感到羞恥、失望。

任何事物到了盡頭都會發(fā)生變化,因此,現(xiàn)在有賢能的縣令出現(xiàn),順應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在原址上建起城墻,修建大門使往來之人順暢通行,并修建了房屋來確保安全。在靠近城門的東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長江,來接納從四方到來的賓客。然后又自行擴大了縣衙的面積,修建了層層大門和走廊。大門上修建樓閣,收集歷代皇帝的詔書放在樓閣中。走廊的兩側,是各位官員的住所,處理政務的廳堂,接待客人的廂房,休息的房間,廚房、浴室,這些各自都按照次序修建了。大廳的東西角落,所有曾堆滿了桌子的官府文書和書籍,都搬到屋子里收藏起來,于是都保存下來了。從大門到休息的地方,一共建了好幾個部分的屋子。從計算材料到施工建筑,一共用了兩千三百九十六天便建成了。夏希道太初,這是縣令的姓名和字。慶歷七年十月二十三日,這是建成的年月日。

當初,繁昌作為一個縣,僅有三千戶人家。經(jīng)過九十年的時間,因為四位皇帝的恩澤,這個地方得到蔭庇,后代繁衍,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一萬戶人家了。種田獲得的收入超過其他地方一倍還多,魚、蝦、竹、葦、柿、栗等物資,足夠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并且沒有貧苦的百姓。這里的江、山又是天下聞名的風景名勝,值得高興啊?,F(xiàn)在又有了有才能的縣令,為繁昌建立了這樣的業(yè)績,使這里的百姓能夠不繳費,還有堅固的城防,客人到來不僅可以在此休息,而且還可以欣賞觀看風景名勝??h令住在這里不僅可以安心,并且那些進進出出仰慕他的百姓和官吏,更加懂得尊重敬畏他。我知道繁昌縣擺脫了貧困落后的名聲,為官之人爭著想來這里做官,出游的人也爭著想來游玩,曾經(jīng)不好的地方一天天地少了,凄涼蕭條的縣城也一天天富裕起來。將這個縣稱為'繁昌',一定是從這時開始的。曾經(jīng)孟子嘲笑子產(chǎn)雖然聰明卻不懂得處理政務,唉,像夏希道這樣的縣令,差不多是所說的懂得處理政務的人吧!所以他算是超過子產(chǎn)了。

一個縣想要得到有才能的縣令是一件難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縣令,而想興辦政事更加困難;有幸得以使政事興盛,而能夠讓后人不破壞它又是很難的事?,F(xiàn)在繁昌的百姓有幸得到了這些難得的東西,縣令也有幸沒有遇到阻撓自己的人和事,能夠最終興辦了那更難做的事情,這都是值得高興、沒有遺憾的。只是希望后人不破壞這些成績,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啊。因此人們委托我把這件事記下來,這不只是來彰顯夏希道的成就的,也有著警示后人的作用啊。某月某日,南豐曾鞏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3高考語文基礎知識:18個文言文虛詞用法
高考復習| 文言文18個虛詞及故事匯編1--6
高考文言文虛詞復習(學生用心復習)!
15個常用文言虛詞用法
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高考備考資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