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被打濕的鞋襪、燒不開一鍋熱水的爐頭,還是被草根扎破的氣墊、大風中搖搖欲墜的帳篷,都能把滿心期待的一次冬季露營變成再也不想經(jīng)歷的噩夢。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冬季戶外活動時,需要面對低溫、烈火、寒風和冰雪四個主要敵人,它們有的張牙舞爪,需要用專業(yè)牢靠的裝備抵抗;有的笑里藏刀,需要集中注意,時刻警惕;有時它們還會聯(lián)合起來,給人致命一擊,更需要綜合應對,逐個化解。
實際上,露營愛好者小王已經(jīng)在戶外與它們多次交手,下文他的經(jīng)歷均以真實發(fā)生事件為原型,如果你經(jīng)歷過類似情景必會直呼“太真實了!”如果你沒有體會過,讀完這篇文章,讓你之后不再經(jīng)歷悲慘教訓。
低溫
南方朋友離開電烤爐、北方朋友走出暖氣房時,低溫就開始與露營者為伴了,它會一直陪伴我們直到回到溫暖的家中。是一個持續(xù)進攻、無所不在的敵人,并且時常與潮濕、水汽協(xié)同作戰(zhàn)。
著裝
“小王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那么多厚厚的雪,興奮無比,肆意在營地奔跑玩樂,時而跟朋友打雪仗,時而直接躺入雪中。過了一會兒,他感到腳底一絲涼意,原來雪被腳的熱量融化,襪子被雪水打濕了。但興奮的小王不以為意,繼續(xù)在雪地上撒野,又一會兒,他的膝蓋、肩膀和袖子也慢慢地濕了。直到玩累了,小王停下運動后,一股涼意猛然襲來,而已經(jīng)被打濕的鞋襪、衣褲,還要陪伴他一整個晚上……”
有人認為,冬季降水是下雪,不會下雨,沖鋒衣也就沒有必要了。實際上,不論是降雪還是在掛雪的林間穿梭嬉戲,都會有雪落到肩膀、帽子上,時間一久,身體的熱量就足以將它們?nèi)诨?,然后浸入打濕?nèi)層衣物。
▲即便是冬季,身體的熱量也足以將飄落的雪花融化
如果你能時刻注意,及時拍打清理身上的雪,那還不用太擔心,但是,如果你想肆意玩雪的話,備一件防水外殼十分有用。
與身上衣物不同的是鞋和腳,雪落在地上,必然會與鞋子親密接觸,鞋襪若被打濕,腳被凍得冰涼后實在難以入睡。所以,一雙防水鞋在雪地里尤為重要。
▲排汗層、保暖層和防水層 圖片來源/Arcteryx
這樣看來,冬季正是分層穿衣法的真正舞臺,低溫環(huán)境下,將自己層層裹住既能保暖,又能抵御水汽。
大部分人都冬季出行都會自覺攜帶羽絨服,但腿部保暖時常被疏忽。溫度低至零下時,日常保暖用的秋褲、抓絨褲都不足以給腿部保溫。如果你不想在營地“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那一條合適的羽絨褲是下半身保暖的絕佳選擇。
腳部的溫暖是很多人入睡的前提條件,平時穿著的棉襪雖然舒適,但不論是保暖性還是排汗性,都難以適應冬季戶外。一雙厚厚的羊毛襪才是冬季露營的好伙伴,它更保暖、更速干,穿著起來也更為親膚。
▲圖片來源/Smartwool
有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帶上專為腳部保暖設計的羽絨襪,層層鎖溫。同時,一雙備用的干燥襪子在冬季露營時也十分實用,萬一襪子被打濕,還有一雙備用襪伴你入眠。
即便在城市里,你是不是也有過身上穿得暖但手、耳朵被凍得通紅的經(jīng)歷,所以頭部、面部和手的保護十分重要,畢竟這些部位容易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帽子、面罩、頭巾和手套等相應的保暖裝備也是冬季露營的必備佳品。
睡袋
“晚上,小王鉆入睡袋,過了許久也暖和不起來,可這次冬季露營他特地買了一頂“四季款”帳篷,按理說可以冬季使用呀?身上蓋著之前夏天用過的信封式棉睡袋,在低溫面前如同無物。但購買時產(chǎn)品說明上白紙黑字地寫著最低可以到零下15度,應該不覺得冷才對呀……”
一些人像小王一樣將帳篷視為營地保暖裝備,而忽視了睡袋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除了棉布帳篷有基礎的保溫性,大部分戶外帳篷,僅靠薄薄的幾層面料,在靜態(tài)環(huán)境下保溫性能極其有限。
▲蓬松的睡袋是面對低溫的武器 圖片來源/Therm-a-rest
如果說帳篷充當了房子的功能,睡袋則類似于戶外的被子。毛毛蟲一樣的睡袋,是冬季戶外露營最主要的夜間保暖裝備。
▲圖片來源/Sea to summit
冬季的零下環(huán)境,甚至是零下十度二十度時,可想而知你必須擁有一床“厚被子”,木乃伊結(jié)構(gòu)的高充絨量羽絨睡袋就是厚被子的戶外版。切不可拿春夏時節(jié)用的薄睡袋代替!
各種保溫材料作用的方式都是通過其蓬松中空的特質(zhì),制造出一定體積的靜態(tài)空氣,可以阻隔減緩身體與外界溫度差產(chǎn)生的熱交換,實現(xiàn)“鎖住”熱量的效果。而保溫材料中,羽絨無疑是絕對的王者,它更輕量,更蓬松,體積也能壓縮得更小。
▲更極限條件下的高山攀登也會用羽絨睡袋來保溫 圖片來源/Therm-a-rest by Ted Hesser
木乃伊結(jié)構(gòu)雖然名字聽著有些滲人,但其封閉性和包裹感是最好的。雖然鉆在睡袋里無法自由動彈調(diào)整睡姿,但睡袋內(nèi)任何多余的空間都會成為冷氣躲藏的地方。為了進一步減少睡袋內(nèi)多余空間,穿著或者在睡袋內(nèi)塞入羽絨服也是增強保暖性的好方法。
睡袋廠商通常也會給出睡袋的使用溫標,但絕不能用極限溫標來作為購買時的參考標準。通常來說,0度以下的環(huán)境至少選擇充絨量700克以上的睡袋。
目前一些商家給出的溫標并不嚴謹,甚至使用一些模糊詞如“羽絨棉”、“類羽棉”來誤導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細看清睡袋的填充物,切不可像小王一樣聽商家說啥是啥。不然后果輕則一夜哆嗦,重則有失溫危險!
總之,如果你不想在寒冷的冬夜被凍得睡不著覺,高充絨量的羽絨睡袋就是冬季露營最好的選擇。
睡墊
“由于一天的疲憊迷迷糊糊入睡后,凌晨兩點,小王毫無征兆地醒了過來,這次叫醒他的,是來自地面的冰涼。背后的寒氣更為咄咄逼人,像針扎一樣猛攻入小王的身體。再加之腳上潮濕的襪子,這一回,他再也睡不著了,只能抖動著身體,不斷地看著表,一分一秒地盼著白天的來臨……”
“千層蓋不如一層墊”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露營時人體與地面有更親密的接觸,靠譜的睡墊尤為重要。加之睡袋背部的羽絨會因體重被擠壓,保暖性大打折扣,而來自于地面的寒氣相比于周遭空氣中的低溫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睡袋類似,睡墊也是創(chuàng)造一定量的靜態(tài)空氣來阻隔熱交換,有的睡墊還通過一些特殊材料反射身體散發(fā)出的熱量。
睡墊和睡袋一樣其實也有相應的溫標,如果不放心參考指數(shù)怎么辦?方法其實跟日常生活一樣:多墊幾層。睡墊的保溫性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內(nèi)疊加,例如發(fā)泡棉墊或鋁箔墊上再加一層氣墊的使用方法,這樣既可以規(guī)避氣墊被扎破的風險,又能綜合增加整體的保溫性能,是冬季露營的不錯選擇。
在不受限于裝備體積重量的搬家露營場景下,露營愛好者們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帶上行軍床、羊毛毯甚至電熱毯等豪華裝備,配合上厚厚的羽絨睡袋,足以一夜安眠。
烈火
火是打開人類進化之旅的鑰匙,給我們的祖先帶來熱量和更優(yōu)質(zhì)的食物。但它就像一個雙面間諜,暗藏的危險偽裝在溫暖之中,若不時刻提防馴服,便不時冒出獠牙給露營者上一課,甚至讓安寧的露營變成一場災難。
▲圖片來源/Robson Hatsukami on upsplash
不論是自己攜帶的氣罐,還是山間就地拾取的木柴,其儲存的能量最終都以火的形式釋放出來。如今,用火已經(jīng)成為露營的重要樂趣之一,但認識、操縱這把雙刃劍,可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篝火
“第二天早上,天氣不容樂觀,太陽躲在云霧之中,鞋子已經(jīng)被凍硬,身上的衣服也沒干透,寒冷依舊,小王決定生把火烤一烤。撿了撿周圍的枯葉、樹枝,總算是升起了一堆小篝火?;鸬臏嘏屓酥斡?,小王努力湊得更近來獲得更多溫暖。由于鞋子是濕的,他再將腳靠近火源也沒有覺得暖和,本想著就這樣慢慢將鞋子烤干,直到同伴突然說“化了!化了!”小王才猛然發(fā)現(xiàn)鞋底的橡膠已經(jīng)在高溫下變形融化,趕忙拿開。
不一會兒,營地開始起風,本來安靜的火苗開始變得狂躁、亂竄,眼看著周圍全是干枯的灌木,火舌好似就要引燃它們。小王心里發(fā)慌,趕緊用雪將火焰撲滅,慌慌張張一頓操作后,發(fā)現(xiàn)身上的羽絨服多了好幾個洞……”
即便在冬季,火焰的高溫仍然十分危險,并且由于環(huán)境溫度低,這種危險更加以難被感知。小到燒壞裝備、燙傷皮膚,大到引發(fā)山火、危及人身安全,冬季用火一定要格外注意。
篝火是開放式的,很容易失控。冬季山區(qū)干燥、風大、草木干枯,所謂“山上一把火,山下派出所”,原則上不可使用開放式篝火。
▲百度“露營 火災”,總會出現(xiàn)觸目驚心的詞條
在非要篝火時必須借助防火布、焚火臺等工具讓火焰的熱量遠離地面,選擇無雜草樹木、遠離帳篷等裝備的開闊地帶,并需要時刻有人看守,不要添加過量木柴以至火焰過高。在有風的情況下,嚴禁使用開放式篝火,否則很容易引發(fā)毀滅性山火。
柴火爐
近年來,封閉式柴火爐成為了越來越多露營者燃燒木柴取暖的方式。柴火爐中的火焰不會到處亂竄,但燃燒的溫度會使爐體持續(xù)高溫,使用時也需避免接觸燙傷。同時也不能在風大的環(huán)境下使用,否則帳篷的搖晃很容易影響爐子的穩(wěn)定,也會造成不可控的帳內(nèi)火災。
木柴不是清潔燃料,燃燒時會產(chǎn)生大量煙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因此在安裝時需要仔細操作,注意爐體的密封性、進氣口和煙囪的通暢。
▲圖片來源/Belltent
在帳篷內(nèi)使用柴火爐時,爐體要與帳底做隔熱處理,或使用無底帳篷。煙囪與帳篷煙囪口的接觸部分需要做隔熱,避免燙壞帳篷。
氣爐
“由于天氣不好,時有風的擾動,小王帶的爐頭在室外效率很低,他想起帳篷門廳里好像也能用爐頭。在門廳中點燃爐頭,情況好了一些,但他沒有注意到爐頭離背包太近,等他聞到焦糊味時,才發(fā)現(xiàn)背包上的又一個洞。他趕緊熄滅爐頭,實際上,還有另一個無形且致命的殺手正向他靠近……”
戶外爐頭氣罐是露營者用火的主要工具,氣罐內(nèi)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異丁烷等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只要不是直接吸入,在開放通風的環(huán)境下,達不到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的程度。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帳篷外或天幕下使用爐具最為保險。
冬季戶外遇到惡劣天氣的可能性更大,典型如大風、雨雪,此時無法在帳外生火做飯,天幕也難以搭建,不得已只能在帳篷內(nèi)點燃爐頭。
實際上,在帳篷內(nèi)使用爐頭原則上也是不建議的做法,因為火焰的不穩(wěn)定性很容易引燃帳篷及帳內(nèi)裝備,以及相對封閉的帳內(nèi)的環(huán)境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窒息等風險。很多帳篷廠商和爐具廠商,都在使用說明中明確標注了禁止在帳內(nèi)用火。
帳篷、背包、衣物和睡袋等戶外裝備的主要材料是織物面料,均為可燃品,需要遠離爐頭,其中羽絨更是易燃物,得格外注意。
簡言之,要確保爐頭周圍沒有可被引燃的裝備。因為即便是專業(yè)的爐頭,也有失控或操作不當?shù)目赡?。一旦火焰失控,便會發(fā)生連鎖反應,你珍愛的裝備可能瞬間報廢。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注意:爐頭的支架在火焰的灼燒下是危險而燙手的物件,冬季環(huán)境下時常被忽略,熄滅爐頭后切不可立即觸碰爐頭;冬季低溫下氣罐中燃料氣化不充分,導致火焰微小,若要人為增加氣罐溫度則需要謹慎,時刻關(guān)注罐體溫度,不能讓氣罐溫度過高,否則有爆炸危險。
帳內(nèi)通風
不要以為氣罐中的燃料較為清潔就夠安全,但環(huán)境中氧氣含量不足時,同樣會生成致命的一氧化碳!所以通風、加速帳篷內(nèi)外空氣流動與交換是十分必要的,而通風操作又與天氣情況息息相關(guān)。
▲不要將帳底完全貼地,留出空間
在大風天氣時,空氣流動較為順利,打開帳篷氣窗,保證帳篷穩(wěn)定即可。此時需要注意風會不會將爐頭火焰擾動到周邊裝備上,需要合理、謹慎使用擋風板等裝備輔助爐頭。在無風的雨雪天氣時,需要格外注意帳篷的氣窗是否完全打開,同時視情況將門廳、帳底調(diào)節(jié)得更開放,增加空氣交換的通道。
不論是爐頭還是炭火,持續(xù)在密閉的空間中燃燒時,一氧化碳這種無色無味的殺手便會悄悄靠近,在不知不覺中取人性命。
▲2021年12月,杭州某露營地發(fā)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寒風
如果說低溫寒冷是冬季露營打攻堅戰(zhàn)的常規(guī)部隊,那么風便是直擊要害的特種部隊,它以最高的效率,最兇猛的進攻給人們致命一擊。它能迅速帶走熱量,吹跑裝備,讓人只能窩在帳篷里瑟瑟發(fā)抖,風是露營愛好者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敵人。
避其鋒芒
“敵進我退”,在真正的大風面前,即便是再好的裝備加持,我們也很難度過祥和溫馨的時光,狼狽不堪是時常狀態(tài)。所以首先要盡量避免與風正面交鋒,在露營地預報有大風天氣時謹慎選擇出行。
在選擇營地時避免將帳篷扎在風口,例如山谷間收束的窄口、暴露的山脊迎風面等等,同時視情況借助高大的遮蔽物來躲過大風橫掃。
地釘
“經(jīng)歷了上一次的慘痛教訓,小王好好地總結(jié)了教訓,購買了合適的睡袋、睡墊和防水鞋等裝備,再次出發(fā)時,他自信滿滿,盡管這次出行比上次更寒冷。剛到營地,小王就犯了難,由于低溫的持續(xù),土壤已經(jīng)被凍硬,他帶的地釘怎么也插不進土里,甚至出現(xiàn)了彎折,最終勉勉強強也才用石頭砸進去半截……”
地釘是帳篷的地基,如果沒有堅實穩(wěn)定的下釘,狂風會將帳篷連根拔起,甚至飛向天空。
冬季的土地由于經(jīng)歷長期低溫,形成凍土。凍土的硬度不容小覷,多數(shù)鋁制地釘基本不是它的對手。此時最可靠的選擇是鋼制或鐵制地釘,并配上專門的營釘錘,方可更輕松地將地釘牢牢插入土中,不用臨時找石頭砸地釘。
▲地釘破土失敗后的“尸體”
在一夜寒冷后,土中的地釘會與凍土緊密結(jié)合更為牢固,拔營時帶起釘設計營釘錘更是方便,否則第二天收帳篷時只能對著凍在土里的地釘干瞪眼,拔不出來又不忍心舍棄它們。
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地釘問題還有一個簡單便捷的方法,就是帶著自己的地釘去小區(qū)、公園中的凍土提前測試一下,是否能順利地入土和拔出,再安心出發(fā)享受冬季營地。
另一種情況是雪地下釘,常規(guī)地釘?shù)募毿〕潭入y以固定在松軟的雪面之上,需要用到專門的雪地釘、雪錨或踏雪板等裝備。不同方法的本質(zhì)都是增加固定點的受力面積,從而實現(xiàn)更強大的抓地力,最終打下堅實的“地基”。
帳篷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帳篷勉勉強強搭起來了。為了再次遇到不得不帳內(nèi)使用爐頭的情況,小王這次帶了一頂大帳篷,直到傍晚起風前,一切都很好。帳篷的迎風面很大,狂風不停地把帳篷吹得嚴重變形,小王在帳篷里用身體努力頂住帳桿,與大風掰手腕。此時的小王十分后悔剛剛因為地釘難打沒有拉好風繩。
到了晚上,風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小王只得先鉆入睡袋睡覺。這次雖然不冷,但大風蹂躪帳篷發(fā)出的嘩啦聲讓小王心驚膽戰(zhàn),他只能盯著搖曳的帳篷祈禱它不要倒下。終于,又是凌晨兩點,半睡半醒的小王感到臉上不斷有東西在拍打,原來是倒下的帳篷和仍不見停下的風,在這種環(huán)境下再鉆出睡袋重新打地釘已經(jīng)不可能,這又是一個不眠夜……”
在山野之中,我們沒有鋼筋混凝土鑄成的堅實外墻,帳篷就是幫你阻攔風雨的家,家的選擇,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風雪環(huán)境下,多桿交叉的高山帳最為穩(wěn)固,搭建體積較小的隧道帳、金字塔帳、配備高質(zhì)量帳桿的圓頂帳也是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Dylan Drego on upsplash
反之,一些搭建體積過大的帳篷則不宜在大風環(huán)境下使用,因為體積大意味著迎風面、兜風面大,帳篷承受的風力也大大增加。所以近兩年流行的輕奢風大帳篷并不是大風環(huán)境下的合理選擇。
風繩
在冬季大風環(huán)境下,風繩可以說是帳篷的承重梁,拉好風繩可以大大增加帳篷的穩(wěn)固程度。大自然中的氣候比城市中更多變,所以即便是到達營地時沒有刮風,或者只有某個方向的風,也最好將風繩拉滿。
▲圖片來源/Pixabay
下午無風夜間起風,或者下午西風夜間北風,都是很有可能發(fā)生的。如果你不想像小王一樣在后半夜突然被倒塌的帳篷驚醒,就老老實實拉好各個角度的風繩吧。
冰雪
“怕它不來,又怕它亂來?!比绻緺I地沒有冰雪,會覺得這一趟露營白來了,可如果來得太兇猛,它也會變成一個“搞偷襲”的敵人。
暗冰
哪怕是寒冷冬日,暖陽依然會給大自然帶來片刻溫暖。短暫的升溫會讓蓬松的雪融化,待到日落后,低溫再次降臨時,融化的雪又重新結(jié)合在一起,此時它不再松軟,而是變成了緊實、光滑的冰。這個過程不斷循環(huán)往復,就讓部分營地地面形成了有一定面積的冰。
▲圖片來源/Patrick Schneid on upsplash
當冰被重新蓋上美麗的雪花,就像一只披著羊皮的狼,當你興沖沖地大踏步奔跑時,腳下一滑,來一次與大地的親密接觸。所以一副簡易冰爪是對付暗冰的最好武器,再簡單的冰齒也比防滑的橡膠鞋底更能自如地應對冰面。
積雪
“第二天早上,小王只覺悶得慌,頂起臉上的帳篷,才發(fā)現(xiàn)昨夜經(jīng)歷了一場小型暴風雪。雪像奶蓋一樣蓋在帳篷上,怪不得他覺得十分悶。昨晚慌忙遺落在帳篷外的鍋爐、背包和鞋子也已經(jīng)被雪覆蓋,一些零散的小裝備在雪里刨了很久才找到……”
雪花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戶外,雪有時也不那么溫柔。足量的雪會覆蓋住地表的危險,包括讓人崴腳的石縫,尖銳的石子和樹根,這些可能讓人陷入困境的東西在雪的掩護下更加隱蔽不易觀察,所以在營地周圍活動時,需要格外注意。
另外,持續(xù)的降雪會慢慢堆積,覆蓋住露營者放在地面的裝備,沉浸在欣賞雪花飄落之時,身旁的鍋碗瓢盆已經(jīng)消失在雪中。遇到大量降雪天氣時,還是應該先將裝備收納到帳篷內(nèi),以免重要的裝備被打濕或丟失。
▲圖片來源/Sam Marx on upsplash
在強降雪的天氣下,大量的雪花堆積會逐漸覆蓋住帳底邊緣,進一步增加帳篷的密閉性。這種情況雖然能一定程度地增加帳篷整體的保溫性,但需要注意保持帳篷氣窗的完全打開。
有必要時也得清理帳篷邊緣過多的積雪,保持帳內(nèi)通風,否則也會增加窒息風險。在一些更極端的環(huán)境下,過厚積雪甚至會給帳篷、天幕帶來巨大壓力,也需要及時抖動清除。
▲雪將帳篷覆蓋 圖片來源/Wolfgang Lutz on upsplash
結(jié)語
北方冬季干燥且氣溫極低,時??耧L不斷;南方冬季潮濕陰冷,水汽的侵襲幫助寒冷突破露營者的防線;西部高海拔冬季同樣嚴寒干燥,含氧量比春夏時節(jié)更低。不論你身處何處,選擇在冬季進入野外需要十足的勇氣、經(jīng)驗和智慧。
最近春寒料峭,仿佛冬天的尾巴還在,許多露營者心心念念的暖春也就快來臨。如果你想再進一步,不錯過大自然的每一個季節(jié),就要好好防備冬季戶外最常出行的四個敵人,開心出行,安全回家。
▲圖片來源/Dylan Shaw on upsplash
盡管有了兩次血淚教訓,小王仍然對冬季露營心心念念。你還有哪些冬季露營小知識,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