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身先養(yǎng)心——力戒大喜與大悲1
老子云:上善若水。幾千年前,老子便用水的各種特點來描述圣人謙退不爭的品格,他認為,圣人努力學習水的品格,要做到“七善”,其中之一便是要做到“心善淵”,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靜,不可大喜大悲,這樣就符合養(yǎng)生之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曾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梢姽湃耸种v究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它既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愜意,也是“竹仗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人生觀,是我們在紛紜變幻的世事中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最難得到的。
《福州晚報》刊登過一則社會新聞,說的是一青年在購買彩票時中了大獎,不幸的是中獎后又破財,結(jié)果導致精神失常。一個原來好端端的青年遭此厄運,真的很不幸,著實讓人同情。醫(yī)學專家對此的說法是:買彩票須持一顆平常心。其實,豈止買彩票要有平常心,做其他事也一樣需要平常心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努力讓自己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無論是取得卓越的成就,還是遭遇了意外的打擊,都應當以平常心去面對,去接受。在某些大起大落的情形下,裝一裝“糊涂”也未嘗不可。
雖然我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在大是大非面前絕對不能糊涂!但在心理保健方面,難得糊涂卻不失為一劑良方。“難得糊涂”是鄭板橋的得志之作,按照現(xiàn)在的理解,是指一個人在非原則問題上不計較,在細小問題上不糾纏,對危害自身的詢問假作不知,對不便回答的問題佯作不懂,以理智的“糊涂”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涂”平息可能發(fā)生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難得糊涂”可以解除許多心理壓力,也可讓僵硬的人際關(guān)系化干戈為玉帛。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人都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想“糊涂”卻難“糊涂”,遇到不順心的事,要么借酒澆愁,吸煙解悶,要么以牙還牙,破罐子破摔,更有甚者,居然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輕生厭世,這簡直有些荒謬。
韓老爺子因為所買的基金漲跌不定,情緒波動較大,結(jié)果導致心臟病復發(fā);秦女士為了一些小事與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血壓突然升高,出現(xiàn)持續(xù)性頭疼,胸悶氣短的癥狀;遠來奔喪的楊大媽則是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最初的受涼感冒發(fā)展為支氣管炎……醫(yī)生提醒,情緒不良容易致病,人們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曾經(jīng)說過:“以理性來領(lǐng)會世界就注定是個喜劇,以感性來領(lǐng)會世界就注定是個悲劇。”這就是說,過于感情用事,容易失之偏頗。其實,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的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與感性的復合體。過于理性的人,容易給人一種冷酷無情的感覺,而過于感性的人則太過情緒化,容易被外物所左右,很難做命運的主人。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而不是將自己的情緒極端化。
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贊揚而過分沾沾自喜,也會不時地為一些芝麻瑣事而和別人生氣,甚至火冒三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感情上大起大落的沖動呢?還是那句老話:凡事保持平常心。在成功面前,不要被鮮花和掌聲沖昏了頭腦,要知道,一時的成功并不等于一世的成功,鮮花不會永開不敗,在未來的道路上,你需要再接再厲,而不是成天沾沾自喜。在遇到不如意的情況時,更要懂得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一方面,你可以嘗試找個沒人的地方把內(nèi)心的憤怒、痛苦等對健康有害的情緒合理釋放出來;另一方面,你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輕易被外物所左右。
要讓理智戰(zhàn)勝情感,不妨學學《孫子兵法》中著名的一招: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首先,要能察覺到自己當時的情感體驗,是喜,是悲,是苦還是樂?如果你在焦躁不安的時候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情緒失控的狀態(tài)中,又怎么能冷靜地想到處理問題的辦法呢?然后,可以冷靜分析一下自己為何產(chǎn)生這樣的情緒,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將問題解決,不良情緒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讓我們以一種平常淡定的心態(tài)去品味和珍惜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吧,看透并超越人世間的成敗得失,努力進取,于平凡的人生中創(chuàng)出不平凡的業(yè)績,實現(xiàn)夢想,讓快樂伴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