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島
感情里,不怕自作多情,只怕妄自菲薄。
“自作多情”四個字,是很多人比較反感的感覺,因為一般自作多情的時候,很容易覺得自己丟人。
好比別人在下雨天借你一把傘,你剛以為是對方喜歡你,對方卻說了句:“一會我男朋友接我,傘我用不到?!?/p>
別人和你多說了兩句話,你以為別人對你有意思,結果對方和你說完這兩句話后,再也沒找過你。
這種情況出現(xiàn)之后,哪怕對方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于是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甚至還會責怪自己的自作多情。
但是,比自作多情更可惜的,是你連自作多情都不敢。
別人有意和你靠近,你勸自己別自作多情了;別人對你表示了好感,你說自己又自作多情了;別人都向你告白了,你還在猜測對方是不是在玩真心話大冒險。
自作多情換來的,也許是尷尬,但是妄自菲薄換來的,卻是你和喜歡之人的錯過。
而且,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有些時候,你以為的自作多情,可能是別人真的喜歡你,并非是你想多了。
“戀愛補償效應”:你喜歡的人,也容易喜歡你
一般感情里的自作多情,發(fā)生于對一個人有好感的時候,因為你先有好感,才會刻意地去觀察一個人的表現(xiàn)。
而這種時候,兩個人最容易產(chǎn)生喜歡的感覺。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因為受到了“戀愛補償效應”的影響。
所謂的“戀愛補償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很容易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心理補償。
就像《七月與安生》里,蘇家明先喜歡上的,應該是安生,而且在第一眼看到安生的時候,就有了喜歡的情緒。
不過,當七月向蘇家明表白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七月,放棄了安生。這正是因為蘇家明在七月身上,得到了一種心理補償,讓他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同樣的,在你產(chǎn)生“自作多情”的感覺時,往往是因為感覺到了對方的需要,從而會更想表現(xiàn)自己。
在你表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對方可能就有了同樣的感覺,兩個人一旦一起自作多情,就是感情的正式開始。
就像朋友孫月(化名),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
和男友剛認識時,兩個人是同事關系,一次因為合作一起吃了頓飯,從那天開始,對方總會約她出門,而且每次都點的是她喜歡吃的菜。
次數(shù)多了,孫月總覺得是對方喜歡她,于是開始慎重考慮兩個人適合不適合,在男生表白的時候,兩個人也順其自然的走到了一起。
但兩個人之后聊天才知道,其實這段感情的開始,是兩個人的自作多情。
孫月以為對方喜歡他,才叫她吃飯,男生以為孫月對自己有意思,才每次都答應自己的吃飯邀請。
畢竟男生剛開始的想法,是找一個能和自己吃得到一起的人,而且那些按孫月愛好點的菜,也是男生自己愛吃的菜。
也許兩個人的開始,真的是一場誤會,但是對感情而言,只要結果是好的,就夠了,因為大多數(shù)感情,都是在誤會中產(chǎn)生的。
判斷是否自作多情,看對方的表現(xiàn)就夠了
在感情里,很多人擔心的一點,是自己的自作多情,最后變成了一廂情愿,自己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但是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是自作多情,其實不難,從兩個方面下手就夠了。
其一:感情的“特殊性”
不得不承認的是,生活中確實存在一種人,總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他是不是喜歡我”的感覺。
好比一些暖男類型的男生,對誰都好,經(jīng)常會對人體貼入微的時候,讓人產(chǎn)生一種被喜歡的錯覺。
對于這種情況,最好的判斷方式就是觀察自己是否特殊。
那個人記得與你有關的紀念日時,是很溫馨不假,但只有對你一個人是如此時,才是真的對你有感覺,反之只是自己自作多情而已。
換句話說,你感覺對方喜歡你,要知道這種感覺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判斷到底是自己自作多情,還是那個人真的喜歡你。
其二:感情的“持久性”
不是真正喜歡你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好感,展露的時間太長,因為他們不喜歡你,才會忘記要對你好。
所以想知道自己是否自作多情的時候,觀察一段時間就夠了。
一個人總是能想起你,總是主動給你發(fā)消息,總是能和你四目對視,并且因為你而有情緒波動的時候,這就是喜歡的表現(xiàn)。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間如果維持的太短,可能就真的是你想多了。
曾經(jīng)聽過一句話:人生有三大錯覺——手機震動、有人敲門、她喜歡我。
聽起來不管是哪一點,都是自己多慮了。但是,這三件事,就算真的是自己多慮了,又有何妨?
感覺手機震動就拿起來看一眼,一秒鐘的事還能打消疑惑;覺得有人敲門也看一眼,幾分鐘的事還能確保安全;認為別人喜歡你多觀察一下,起碼不至于錯過對的人。
人最怕的,從來都不是想多了,而是自己以為自己想多了,畢竟有些時候一旦錯過,就再無可能。
而且從心理學上說,人容易發(fā)現(xiàn)和愛上的,原本就是喜歡自己的人,所以你以為別人喜歡你,可能不是你的自作多情,而是真的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