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字公琰,荊州零陵郡湘鄉(xiāng)(湖南人,其具體今屬地存在很大爭議)人。此人是三國時蜀漢的第二任丞相(蜀漢叫“大司馬”),與諸葛亮、董允、費祎合稱為“蜀漢四相”。
蔣琬少年時便很有名氣,赤壁之戰(zhàn),劉備拿下荊州五郡,蔣琬憑借才干順利入職,擔任州書佐,相當于現(xiàn)在的文秘,進入了劉備的幕僚集團。
第一、非百里之才,錯了就是錯了。
劉備入蜀,蔣琬也是跟著去了,然后,被委任為廣都長(今四川雙流),相當于縣長。在這期間,蔣琬卻搞砸了一宗事,差點連命都丟掉,演義中把這事移花栽木到了龐統(tǒng)身上。
即有一次,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打招呼,到下面來檢查工作,結果發(fā)現(xiàn),蔣琬在辦公室(縣衙)里喝得爛醉。劉備大怒,當時就要懲治蔣琬,諸葛亮給說了情,說,“蔣公琰非那種百里之才……”意思是,蔣琬這個人本事很大,讓他擔任縣長,是屈才了。那么,諸葛亮有沒有夸大呢?沒有!諸葛亮太了解民情了,東漢末年,那些有才華的知識分子,要么選擇隱居,要么出來做官,做官的起步價就是縣令,同是荊州出來的,對于蔣琬的才華,諸葛亮是比較了解的,而蔣琬跟了劉備從荊州到蜀漢,五年左右,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還是個縣令,懷才不遇,沒事可做,不開心所以才酗的酒。
劉備非常地信任諸葛亮,對他的話很相信,于是只是罷了蔣琬的官,沒做其他了處理。
后來,劉備稱漢中王,蔣琬又一次被推薦入職,擔任尚書郎,再次從秘書干起,但這一次是從王府的秘書干起了。
第二、煥發(fā)第二春,養(yǎng)成為蜀中重臣。
劉備死后,蜀漢進入劉禪時代,諸葛亮挾持國政,于是大力提拔蔣琬,他開府時,辟蔣琬為東曹掾,這個職位雖然沒有太多實權,等同于刺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一級的領導。又舉他為茂才(相當于進入專家組,即優(yōu)秀人才,這樣一種準備提拔的候選人隊伍),蔣琬謙遜不受,一再推薦劉邕、陰化、龐延、廖淳。諸葛亮再三勉勵,不久又遷蔣琬為丞相參軍,負責協(xié)助諸葛亮(丞相)處理軍務。
諸葛亮外出打仗(出兵北伐)時,留在成都看守丞相府的就是長史張裔和蔣琬,相當于張裔和蔣琬是諸葛亮留在家里面(朝廷之上)的代言人。張裔后來退了之后,蔣琬接替了丞相府長史之位,相當于現(xiàn)在市政府里面的秘書長,級別是很高,還有一個軍事頭銜,撫軍將軍,這是一個僅次于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這樣的一個頭銜,至少類似于中將級別了。
諸葛亮非常信任蔣琬,把為北伐大軍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的重任交給了他,并密表給劉禪:“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
第三、遺恨涼州:大改蜀漢軍事策略。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蔣琬果然被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益州刺史,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一躍成為省級領導,擁有尚方寶劍,進入蜀漢的權力的決策圈。蔣琬是一個不茍言笑的人,人們一見到他就不由得認真起來。過了一小段時間后,劉禪又任命他為丞相(大司馬),開府,總領駐守漢中的蜀軍部隊,形同于對曹魏作戰(zhàn)方向的蜀軍司令,完全取代了諸葛亮的位置。
曹魏因有蔣琬在坐鎮(zhèn)而不敢進犯,蔣琬也確實盡心竭力,多次命令姜維出兵偏師西進,但是效果不大。而我這里要說的是:蔣琬所采取的是與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軍事策略,他正確分析了當時三國的形勢,認為曹魏力量過于強大,直接北伐,進攻長安、洛陽,想一口吃個胖子會比較難,他準備用“蠶食政策”,第一步,是首先拿下魏興和上庸兩個郡,第二步是圖取涼州,占領那里的資源,強大自己的勢力,再去與曹魏爭天下(中原)。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打法,可能更適合客觀實際可能。
誠然,這一策略也存在很多問題,譬如,拿下魏興和上庸兩個郡,蜀軍出兵只能是走水路,需要大量打造戰(zhàn)船,這未必是蜀漢的強項,順(漢水、沔水)流而下,而一旦失利,將很難撤回。不過這樣做的好處是:避開了艱險的蜀道,相對來說,要節(jié)約兵力一些,蜀漢則不會因窮兵黷武,而弄得民生凋敝。
蔣琬的這種很有爭議的軍事策略調整,遭到很多將領、大臣的反對,蔣琬卻堅持著自己的想法,連劉禪的勸阻他也不聽,那么蔣琬到底對不對呢?后來的大思想家王船山精辟分析了利弊,也是蠻反對蔣琬的這一戰(zhàn)略變化的。
后來,因為蔣琬生病,他的攻取上庸的計劃,很遺恨地半途而廢了。
蔣琬最終也是病死在了執(zhí)行進攻涼州策略的過程中。這個諸葛亮的衣缽傳人,曾篡改了蜀漢既定的北伐策略,幾乎是顛覆整個三國的運行軌跡,這是我們在讀史的時候,蠻唏噓的一個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