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估了17903種海洋植物和動物之后,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對外宣布,超過1550個物種成為了新的瀕危物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成立于1948年,其使命就是評估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現狀,拯救瀕危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他們每年都會多次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指導世界各國實時關注物種的生存現狀,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在周五更新的報告中,有一些我們熟悉的物種首次進入名單,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就是鮑魚了。
鮑魚是螺類的一種,由于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經常被端上餐桌,被稱為海洋“軟黃金”。除了鮑魚之外,很多被人類食用的生物都面臨瀕危的問題,這一次終于輪到鮑魚了。
盡管很多國家、地區(qū)都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鮑魚被過度捕撈,但仍然有許多偷獵者瘋狂捕撈。在南非,偷獵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鮑魚的生態(tài)平衡。
人類的食用并不是導致鮑魚瀕臨滅絕的唯一原因,日益升高的全球氣溫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日益嚴重的海洋熱浪讓鮑魚更容易生病,并且會導致它們的食物大量死亡,以至于鮑魚們遭殃。另外,人類的農業(yè)和工業(yè)活動產生的污染,也可能導致鮑魚的大量死亡。
除了鮑魚之外,還有一種生物值得注意,那就是儒艮。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由于這種生物經常在近海浮出水面,因此看到它們的古人通過聯(lián)想,給它們起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美人魚。
今年8月的時候,我們就提到過儒艮的生存現狀,《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生活在中國海域的儒艮自2008年起就沒有出現過,意味著這里的儒艮已經滅絕。
雖然當時我們指出:生物的滅絕不是隨便一位科學家或一家機構就能確定的,但儒艮的瀕危程度是公認的。這種海牛目哺乳動物即便在東非,也下降到不足250只,在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南太平洋)也不足900只。
儒艮遭遇的問題同樣是人類的工業(yè)活動,莫桑比克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生產,以及太平洋海域的鎳礦開采造成的污染,都會嚴重破壞儒艮賴以生存的食物——海草,進而導致儒艮遭受池魚之殃。
即便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已經如此嚴重,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負責人指出:實際瀕臨滅絕的海洋物種比例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高得多。迄今為止,人類能夠分析的還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廣泛分布的海洋生物,真正瀕臨滅絕的生物很可能沒有被我們注意到。
而且,由于海洋探測的難度比較大,科學家們對于海面以下發(fā)生的事情了解有限,海洋動物可能面臨著更多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危機。
如今,鮑魚、金槍魚等被人類食用的海洋動物都進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不知道下一個進入該名錄的,是什么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