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這些年間根本沒有什么向后世那么多亂七八糟的年號,自從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了年號。還別說,漢武帝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真的是年號建立的開始。此后就形成了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其他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亦示紀念或者改弦易轍。
說到年號,其實年號制度發(fā)端于中國,后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后期、越南在10世紀都深受中國的影響,也開始逐漸地使用年號。
年號使用最有歷史,也是最有趣的也是在中國,在古代中國,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說,唐高宗一個人就有著14個年號。事實也不是如此,到了明朝以及清朝的時候,就是一個皇帝大概就只有一個年號。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zhí)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大家都一致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后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tǒng)”。那些畢竟是復辟帝制所為。
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最后一個是宣統(tǒng)。有趣的是,使用最久的年號大多是明清的皇帝。比如康熙皇帝的年號——康熙。畢竟,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復雜。同一時期并存的政權(quán),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quán)一年之中數(shù)次年號,也是常見的事情,更為奇怪的是,往往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quán)真的有點懶的,竟然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quán)的年號。例如后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后,后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復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
這是國內(nèi)使用年號,到了中國一些藩屬國,通常會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是一種對天朝效忠的表現(xiàn)。
從根本上說,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tǒng)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quán)使用另一個政權(quán)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與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jù)勢力、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可能下邊一個有趣的故事,會讓你對年號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公元1644年,明末起義軍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盡,崇禎年號定格在了17年。然而這一年號卻并沒有完全消失,你估計怎么也沒有想到,在朝鮮半島,這一年號被延續(xù)了下來。
朝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國,“中華思想”是極為盛行的,而早在明太祖時期,他就把朝鮮列為“不征之國”之一,朝鮮方面也始終以臣禮事大明王朝。因此,朝鮮對明朝可謂是忠貞不二。可是歷史到了清朝,雖然清朝政府從后金時期就對朝鮮奉行武力壓榨的政策,這自然不能得朝鮮之心。
你難以想象的竟然是,大明滅亡后,朝鮮孝宗帝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倡議北伐。他曾對大臣們說:“故欲養(yǎng)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guān)外,則中原義士豪杰,豈無響應者!”當然,以朝鮮的國力,也根本打不過大清的八旗軍隊。
既使打不過大清的八旗軍,朝鮮對大清的態(tài)度一直是陽奉陰違的。表面上遵從清朝,但背地里仍有人總念念不忘他們的忠貞不二的大明朝。特別是在朝鮮民間,崇禎年號一直被沿用,直到清末,民間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因此,歷史上沿用最久的年號,應該是是“崇禎”,在朝鮮人的堅持下,一共使用了265年。估計崇禎活的時候也沒有料到這檔子事。還有那么多的朝鮮人對他如此忠貞!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