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術(shù)(去蘆)陳皮 半夏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健脾補(bǔ)氣,和中化痰。治脾胃虛弱,面黃體瘦,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shí)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癥,致兒為患。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時(shí)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五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炙草、神曲、山楂、麥芽。
【功能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臥。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炙草、柴胡、黃芩。
【功能主治】脾虛唇動(dòng)。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五
【處方】黨參5錢,白術(shù)3錢,茯苓2錢,炙草1錢,陳皮1錢,法夏1錢,烏梅5個(gè)。
【功能主治】健脾,暖腎,斂肝。主痰飲。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棗2個(gè)為引,送服四神丸1錢5分。
【各家論述】治痰飲者,健脾、暖腎、斂肝,蓋缺一不可矣。宜六君子湯重加烏梅,送四神丸。六君子湯健脾者也,四神丸暖腎者也,烏梅斂肝者也。此籌思再四,曾施而已效者也。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二
【處方】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去蘆)1錢,茯苓(去皮)1錢,白芍(炒)1錢,山藥(炒)1錢,當(dāng)歸1錢,藿香5分,砂仁5分,蓮肉10粒,烏梅1個(gè),半夏(姜汁炒)8分,陳皮8分,甘草3分,炒米100粒。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久病胃虛嘔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水煎,徐徐溫服。
【摘錄】《回春》卷三
【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陳皮1錢,半夏(姜汁制)1錢,香附1錢2分,木香5分,砂仁5分,甘草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食厥。因過于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yùn)化,致昏冒者。
【用法用量】先用姜、鹽湯多灌,探吐之后,服六君子場(chǎng)。
【摘錄】《回春》卷二
【處方】人參、白術(shù)(炒)、白茯苓、甘草(炙)、黃耆(炙)、陳皮、半夏、神曲(炒)、木香、砂仁、升麻(酒炒)。
【功能主治】痘瘡起發(fā)之后,能食而泄瀉者。
【用法用量】大棗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八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曲、沒石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胃弱,生風(fēng)多困。
【用法用量】水7分盞,加冬瓜子少許,同煎服。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一
【處方】人參、白術(shù)、黃耆、白茯苓、甘草、山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進(jìn)食,辟邪氣。主傷寒汗、下之后,將見平復(fù)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如渴,加干葛、烏梅;大便自利,加陳皮、厚樸、砂仁、肉豆蔻;余熱,加銀柴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黃耆、炙甘草、棗仁。
【功能主治】年高不寐。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處方】人參、甘草、白茯苓、白術(shù)、肉豆蔻(濕紙裹,煨熟,銼碎,以厚紙盛,壓去油)、訶子(煨,去核)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臟腑虛怯,心腹脹滿,嘔噦不食,腸鳴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紅棗2個(gè),水煎服;或?yàn)槟瑹猁}湯調(diào)服亦可。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人參1兩,白術(shù)1兩,橘紅半兩,半夏(湯泡7次)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脾臟不和,不進(jìn)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棗子1個(gè),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濟(jì)生》卷七
【別名】六物湯
【處方】枳殼(去瓤,麩炒)、陳橘皮(去白)、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白茯苓(去皮)、半夏(湯洗7遍,切作片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痰氣上攻,頭眩日暈,嘔吐,胸膈不快;及痰瘧潮作,寒熱往來,頭痛不止。
【用法用量】六物湯(《普濟(jì)方》卷一六四)。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5分,茯苓1錢,甘草1錢,人參1錢,白術(shù)1錢5分。
【功能主治】益氣補(bǔ)中,健脾養(yǎng)胃,行氣化滯,燥濕除痰,理氣降逆。主脾胃虛弱,氣逆痰滯。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氣痞滿,嘔惡呃逆,吞酸,面色萎黃,四肢倦怠;以及脾虛膨脹,外瘍久潰,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脈數(shù)而澀,飲食日減,肢體愈倦,一切不足之證;胃氣虛熱,口舌生瘡;中氣不和,時(shí)時(shí)帶下。
【用法用量】方中人參改為黨參,制成丸劑,名六君子丸(見《中藥成方配本》)。
【注意】真陰虧損者忌用。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東南之土卑濕,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氣壯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氣一虛,則不足以運(yùn)痰而痰證見矣。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補(bǔ)氣;乃半夏則燥濕以制痰,陳皮則利氣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無毒,陳皮之弗悍,可以與參、苓、術(shù)、草比德云爾!
【臨床應(yīng)用】1.瀉痢《壽世保元》:一人患痢,后重,自知醫(yī),用芍藥湯,后重益急,飲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三劑而愈。
2.吞酸《壽世保元》: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用二陳、黃連、枳實(shí)之類,加發(fā)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jìn),虛火歸原,又以補(bǔ)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3.眩暈痞悶《張氏醫(yī)通》:繆某,偶因小憤,遂致眩暈痞悶,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yīng),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余,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dú)滯不調(diào),時(shí)大時(shí)小,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漬于水土二經(jīng),復(fù)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迨所必致。法當(dāng)先調(diào)中氣,輸運(yùn)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圖溫補(bǔ)下元。為疏六君子湯加當(dāng)歸兼調(diào)營(yíng)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三引《局方》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砂仁、陳皮(一方加半夏)。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進(jìn)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水煎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
【處方】人參1兩半,白術(shù)1兩半,白茯苓1兩半,當(dāng)歸1兩半,黃耆1兩半,白扁豆1兩半,甘草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便血不止,脾胃虛寒,飲食不進(jìn),身體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3錢,米飲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十七引《德生堂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