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專指雄性大象的獠牙。因為其質(zhì)地堅硬,細膩,溫潤,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一直是種貴重的雕刻材料,可是,您相信嗎?在煙臺博物館,有一張用象牙做成的涼席。堅硬的象牙是怎么變成柔軟的涼席的,為什么專家又說再也無法復制了呢?接下來,小編就帶您來解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這張象牙席的出現(xiàn)十分有戲劇性。1972年,煙臺博物館建館之初,博物館派出好幾個小組,到山東各地征集文物。有一組人來到了當時黃縣的一個小村子,一位姓丁老人找到了征集文物小組,說他手上有一件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不知道算不算文物。老人帶來的是一個楠木制的盒子,盒子里,就是用錦緞包裹的象牙席。
今天,我們已經(jīng)查清楚,這張象牙席是當年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偷出宮外,賣給了當年丁氏家族在北京開辦的當鋪,后來被丁家人帶回老家。但在當時,征集小組因為此前從沒見過象牙席,所以剛看到這件寶貝時,他們并不敢斷定這是件文物,甚至有人懷疑,這是用塑料制成的。所以沒花多少錢,就將這張“存疑”的象牙席買了回來。
誰也沒想到,他們竟然買來了一件稀世珍寶。據(jù)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這種象牙席全國一共只有5張。而現(xiàn)在存世的,只有3張,另外兩張至今下落不明。
咱們就仔細看看這件極其珍貴的象牙席吧。首先要說明,這張象牙席絕對是象牙制的,而且還是選用的當時暹羅進貢的象牙,由廣州的工匠編織而成,如假包換。它本屬于清代皇家,應該是清代雍正朝所作。它長205厘米,寬125厘米,重2.2公斤,整張席子僅厚0.1厘米。令人驚訝的是,這張兩米長的席子,卻是由無數(shù)條僅2毫米寬,0.5毫米厚的象牙絲編織而成。整張席面平整光滑,展卷自如,不僅編織細密,工匠還特意用象牙絲編織出漂亮的人字紋。象牙席的背面覆蓋著整張的棗紅色綾緞,四周用寬達4.5厘米的黑綢緞做的包邊,目的的用來保護象牙席不會受到磨損。
我國使用象牙席的歷史非常悠久,只是因為原材料象牙十分珍貴,故此,使用者多為皇家。根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就曾把一張象牙席賜給過李夫人,說明最晚在漢朝,象牙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象牙席還是廣東地方官員主要的進貢貢品。因為象牙席制造過程驚人的繁復,而且耗費巨大,以節(jié)儉著稱的雍正帝便下旨,不許再制作象牙席。從此,這項秘密相傳的特殊技藝,便漸漸消失了。
今天,我們僅僅知道要做成一張象牙席,首先要用一種特殊的藥水浸泡、蒸煮象牙,使其柔軟。然后,再把浸泡好的象牙依據(jù)紋理鋸成2毫米厚的薄片,將其打磨光滑后,劈成只有0.5毫米厚的象牙絲。最后,經(jīng)過漫長而精心的編織過程,才能編成一張象牙席。
可是,藥水的配方是什么,制作時對環(huán)境、溫度的要求,以及具體要使用什么樣的工具,還有制作時的具體細節(jié),今天的我們都已經(jīng)無從知曉。再加上為了保護大象這個動物種群,國際公約中,已經(jīng)禁止使用象牙。所以今天,要想復制出一張象牙席,根本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一提起象牙席,依然能夠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興奮。原因就是,從現(xiàn)存的三件象牙席上,我們絕對能夠?qū)崒嵲谠诘乜吹焦湃说闹腔?,驚訝他們制作工藝的高超,并且深深地為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