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凡開國之君,都是明主圣君,如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他們都是改變亂世之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與頭腦??墒窃谖宕畤鴷r期,有一位開國之主卻十分讓人惋惜,此人就是李存勖,他幾乎統(tǒng)一了亂世,只是因為性格的原因,最終死在了一個伶人手中。李存勖的性格究竟如何“出人意料”呢?他的性格存在著哪些弱點?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公元908年,晉王李克用在病床前,交給自己的兒子李存勖三根箭,讓其幫自己報仇,以解心頭之恨。這三根箭分別代表了后梁朱溫、幽州劉仁恭、大遼耶律阿保機,由于三個人一直與李克用作對,這才讓李克用在氣急之下,病發(fā)身亡。
李存勖在送走父親后,便厲兵秣馬整頓軍備,每次戰(zhàn)前必帶三箭,提醒自己要為父報仇雪恥。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浴血征戰(zhàn),李存勖活捉劉仁恭父子,滅了后梁國,又將耶律阿保機驅(qū)至北疆,幾乎統(tǒng)一了中原。
父仇得報的李存勖自此放松了警惕,開始耽于酒色,沉迷戲曲,不僅如此,他還讓寵信的伶人為官,管理政事,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直至國內(nèi)民怨四起,官吏思變,最后在一場動亂中,李存勖死于被他認為心腹的伶人之手,空留千古遺恨。
李存勖為何會有如此悲劇呢?這其實都與他個人的性格有關(guān),我們可以從兩件事上看出李存勖的處事作風(fēng),進而分析出他的性格弱點。
李存勖十分英勇,幾乎每戰(zhàn)必然沖鋒在前,可是他的這種行為,卻讓手下將領(lǐng)甚是擔心,有一次戰(zhàn)爭開始,李存勖躍躍欲試時,將領(lǐng)們將其攔下,不想李存勖竟說出一句:“老子妨人戲”(老家伙總是耽誤我玩兒)。李存勖居然視戰(zhàn)爭為“玩鬧”,恐怕他的這種性格在歷代君王中都十分罕見。
李存勖好賭,曾經(jīng)因一次賭輸,兜里沒了銀子,只好向管理財政的張承業(yè)求助??傻K于情面他不好開口,就假裝舉辦了一場宴會,讓自己的兒子跳舞求張承業(yè)賞錢。張承業(yè)賞了一些私俸錢后,李存勖居然還嫌少,話里話外讓其從軍費中“借”點,可對方也是“死心眼兒”,再不肯拿出軍費來充當賞錢,直至把李存勖氣得跳起來,準備用刀砍死對方。
這種荒唐事兒要不是在史書中記載,恐怕很多人都要當野史聽了,李存勖的乖張與放縱,簡直達到了罕見的地步,盤點古代的君王,也沒有幾個人這樣的偏執(zhí)狂人。
在古代的君王中,除了仁君圣主外,不乏暴戾之人,夏桀、商紂、秦二世、隋煬帝等都是此類之人。在歷史上,史學(xué)家們對這些君王批判甚深,常常以暴君為其冠名?!氨笨梢砸隇椤皻埍焙汀氨┡啊敝?,通常情況下,“殘暴”的表現(xiàn)形式是,即使君王出現(xiàn)了過錯,臣子進行力諫,卻被君王殘害以至于沉冤而亡;或者是對百姓們橫征暴斂,逼得世人沒有活路。換句話說,暴君是沒有善惡標準的,別人認為的善,在他們的眼中是惡,別人認為的惡,在他們心中卻是善,暴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錯的。
李存勖的性格弱點卻正好與暴君相反,對于戰(zhàn)爭而言,他明知“貴胄不親涉險境”,卻依然要沖鋒陷陣,冒不必要的風(fēng)險,在別人勸阻時甚至還不住的抱怨。他更知曉“公私分明”,懂得君王要以身做表率作用,可他卻慫恿伶人官員“因私廢公”,甚至話語不和之間,居然對忠心的臣僚進行武力威脅。
李存勖的偏執(zhí)已經(jīng)達到了難以理解的地步,用“乖張”來形容他,完全合適不過了。正是這樣的性格弱點,讓他聽不進官員的勸阻,任意以自己的想法放縱行事,任用只會唱戲而無任何戰(zhàn)功的伶人做官,最后被伶人所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理驅(qū)使之下,他所作出的事情,可能比上述暴君還要可怕,因為暴君是“不明理”,而李存勖是“不講理”。跟一個從“不講理”的人講道理,官員們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一旦君臣之間出現(xiàn)了這種嫌隙,隨著積怨增多,造成亡國身死的下場,根本不值得奇怪。
由此可以看出,人生的成敗絕非只注重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性格相關(guān),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條通向遠方的路,能力和能力就是強健的雙腿,只有二者兼具,才能走得更遠更長,瘸了其中一條,估計家門都離不開,走路也會掉溝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