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技術(shù),簡稱“牙雕”,一直是我國古代工匠優(yōu)秀的技藝之一。在故宮博物院內(nèi),就有一件牙雕精品文物一直被當作鎮(zhèn)館之寶,可它卻因年久日長而損壞。文物修復大師該怎樣對其進行修復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在故宮博物院的象牙展廳內(nèi),陳列著一件象牙雕刻文物,它的名字叫做“象牙雕群仙祝壽塔”。據(jù)資料記載,“象牙雕群仙祝壽塔”是清宮之內(nèi)的舊藏,原為皇帝與皇后祝壽所用的壽禮,是清宮廷造辦處專門定制的牙雕作品。
象牙雕群仙祝壽塔高102cm、長98cm、寬54cm,是由整根象牙雕刻而成。象牙塔共分三部分,分別是前牌坊、金水橋和后樓閣寶塔,三部分相互之間還有自然的連接。
牌坊部分有雕龍立柱、樓臺殿閣、曲池拱橋,顯得極為玲瓏剔透,閣后正中有13層六方形寶塔一座,塔冠、檐脊、圍欄,各有不同花紋,并且以龍鳳、福壽、寶相花等紋飾相互交替應用,顯得美奐美倫又別具匠心。塔上間或雕刻諸多仙人以及壽者,其姿態(tài)神情各異,宛然如生。象牙雕群仙祝壽塔綜合了鏤刻、圓雕、拼鑲、染色等多種雕刻技法,是宮廷中獨有的牙雕作品,外界很難有此等文物。
象牙雕群仙祝壽塔已經(jīng)存在了幾百年,即使故宮博物院對其進行了重點保護,卻依然擋不住歲月對它的侵蝕,致使該文物出現(xiàn)了破損的現(xiàn)象。具體破損處都有哪些呢?首先是象牙表面的塵污,其次是象牙嵌件、點翠、琥珀類裝飾物的松動與龜裂,最后是象牙人物雕刻的彩繪層起翹。
為了能夠修復受損文物,文物修復專家們對損壞點進行了仔細的查驗。針對于象牙表面的塵污,專家們用先進的除塵設備反復清理,而嵌件松動與龜裂的問題,則是采用檢測技術(shù)檢測古代膠水的成分,并制作出與原膠相同的魚膠進行粘接。彩繪人物起翹的問題,專家們認定是氣候干燥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由此他們又重新調(diào)制了漆料,采用手繪的方式進行人工上色。
以上的修復方法,其實只適用于修復牙雕作品本身的小問題上,在對付真正的大問題上,卻難以靈驗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真正的大問題并不在于雕刻的造型與外觀,而是在象牙本身的質(zhì)地上。
象牙的自身結(jié)構(gòu)很特殊,前方尖端為實心,后方尾端是空心,在常年干燥的情況下,內(nèi)外水分蒸發(fā)度不同,因而象牙會出現(xiàn)開裂變形以及發(fā)黃黯淡無光等現(xiàn)象。這個問題雖然非常棘手,但是文物修復專家還是有自己獨特的辦法。
文物修復專家先是對文物進行了拍照與記錄,在確定了維修點后,專家開始動手修復。首先處理的就是象牙的發(fā)黃變色問題,打磨象牙需要用到的工具很簡單又很特殊,分別是銼草與片紙。銼草又名節(jié)節(jié)草,是一種生長在河邊的植物,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中空,表面有許多細小的橫紋,可以當作砂紙使用。
在用銼草摩擦象牙時,象牙表面會產(chǎn)生白色汁液,從而形成包漿掩飾細小的裂痕。片紙是竹筍干枯留下的葉子,其表面紋路粗糙,專門用于第二次打磨,可以使象牙表面出現(xiàn)新的光澤。
對于象牙變形的情況,專家又會如何處理呢?專家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好辦法。即先是將牙雕強行復位,再用柔軟的線繩緊密纏繞,使其不再開裂,接著再用濕毛巾將象牙完全敷住保證持久的濕潤,如此一個月左右,象牙原來的裂縫就可以完全閉合。
為了不讓閉合的象牙再度恢復原態(tài),專家還需要在其內(nèi)部鉆孔,以骨釘牢牢箍住開裂兩側(cè),如此一來,象牙的修復工作才能算大功告成,這件象牙作品的復原工作,整整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不得不說,文物專家們的確是匠心獨具,他們能靠著自己的技藝與責任,讓文物“死而復生”再次變成國寶,其“大國工匠”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稱頌與敬仰。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