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千古謎題,也引起大家激烈的探討。前不久,文物專家給出答案:先有蛋。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后,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么,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上世紀80年代,貴州省黔南自治州甕安縣,震旦系海相地層磷礦床正在進行開采。在開采的過程中,一位年輕的工人挖出一塊石頭,拿起仔細看了看后,他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生物的遺體,但因工作量比較大,工人并未在意。隨著開采工作的進行,礦山中竟出現(xiàn)各種奇怪的化石。隊長看到化石,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連忙將消息上報。
文物研究所的專家得知消息,立即趕到現(xiàn)場。經過實地考察后,專家們確定該地有大量的生物群化石,并將該地命名為“甕安石化群”。通過對發(fā)現(xiàn)的生物化石進行研究,專家們推斷甕安石化群內的化石,距今約有5.8億年。該消息傳出后,國內各地的科學家紛紛來到甕安進行調查科考。
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fā)布一則消息,通過與國外同行進行合作,他們發(fā)現(xiàn)“籠脊球化石”,對籠脊球化石進行研究后,他們竟成功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
專家們發(fā)現(xiàn)的籠脊球化石,直徑在0.5毫米到0.8毫米。從經過專業(yè)處理的圖片上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籠脊球化石呈現(xiàn)球狀,外薄膜是將內部結構完好地保存下來,囊包分為兩層,里面的一層有些光滑,外面那層長有瘤狀的裝飾,顯得有些凹凸不平,雖然外表的顏值不過關,但它里面卻保存多細胞結構。
很多讀者都比較好奇,為何這個小小的化石的名字是“籠脊球”,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內部結構比較像“鳥籠”,所以,專家們才將其取名為“籠脊球”,根據專家的講述,我們可以知道,內部結構會隨著發(fā)育,變得越來越實心。
達爾文時代曾出現(xiàn)一個問題:動物單細胞祖先是如何演化成多細胞祖先的,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我們用肉眼觀察,并不能發(fā)現(xiàn)“籠脊球化石”有何奇妙之處,但通過專家給出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籠脊球化石記載動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演化關鍵性的一步。這為后人研究單細胞生物演化,提供重要依據。
在前文小編提到,專家們認為貴州甕安生物出現(xiàn)的年份,距今約有5.8億年,而籠脊球化石的發(fā)現(xiàn),卻將貴州甕安單細胞生物群上溯至6.1億年前,這絕對是一則令人激動的消息。
除了發(fā)布籠脊球化石的照片外,官方還發(fā)布一篇文章,題目為《六億年前的化石揭示動物起源之謎》。在這篇文章中,專家將進行一個比喻,如果將動物比作一只雞,籠脊球化石就是記錄“蛋生雞”的過程??吹竭@篇文章后,網友們忍不住留言:困擾我已久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問題,終于有明確的答案了。
關于“貴州甕安生物群”的研究工作,依舊在繼續(xù)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專家們還會有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