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蓖麻脫毒工藝研究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屬植物。其經(jīng)濟價值較高,蓖麻籽(Castorbeau)含約50%的南麻油,蓖麻油富含ω-羥基化脂肪酸——蓖麻醇酸(Ricinoleic acid),為12—羥基十八烯酸甘油酯,其含量達90%左右,性質(zhì)獨特,是一種難得的可再生的化工原料(傅福勤,1998a)。 蓖麻籽取油后剩下的殘渣稱為蓖麻餅(Castorbeau meal)。蓖麻餅中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粗蛋白質(zhì)含量為33%~35%。蓖麻蛋白組成中,球蛋白占60%,谷蛋白占20%,清蛋白占16%,不含或含少量動物難以吸收的醇溶蛋白,所以動物可消化吸收絕大多數(shù)的蓖麻蛋白。蓖麻餅的主要成分含量;粗蛋白34.90%;粗纖維33.87%;粗脂肪7.37%;粗灰分6.51%;鈣1.10%;磷0.62%;主要氨基酸含量:賴氨酸0.87%;蛋氨酸0.57%;色氨酸1.24%;亮氨酸1.70%;異亮氨酸1.20%;蘇氨酸0.90%;苯丙氨酸1.13%;纈氨酸1.79%;組氨酸0.61%;精氨酸3.20%。蓖麻餅中粗蛋白含量比豆餅(43.00%)低,與菜籽餅(36.40%)相近。蓖麻餅的賴氨酸含量比豆餅(1.98%)低56.06%,蛋氨酸含量比豆餅(0.45%)高21.05%,如果二者配合使用,可達到氨基酸互補的作用(史志誠等,1996)。雖然蓖麻餅營養(yǎng)價值較高,但由于其含有蓖麻毒蛋白、蓖麻堿、CB-1A變應原和血球凝集素4種有毒物質(zhì)(于炎湖,1992;史志誠等,1996),未經(jīng)處理不能直接飼喂動物,所以長期以來蓖麻餅被當作肥料施用于農(nóng)田。 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業(yè)和飼料工業(yè)的發(fā)展,蛋白質(zhì)飼料缺口越來越大,據(jù)預測到2010年,全國蛋白質(zhì)飼料缺口將達3800萬噸(饒應昌等,2000)。另一方面,我國飼料資源豐富,但開發(fā)利用率低。作為一種新型的蛋白質(zhì)飼料資源,蓖麻餅資源的開發(fā)是解決蛋白質(zhì)飼料短缺的有效途徑之一。將蓖麻餅中有毒物質(zhì)去除,使之成為可利用的蛋白質(zhì)飼料資源,提高其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蛋白質(zhì)飼料的不足。 



1 蓖麻餅中的有毒成分及其毒性 蓖麻籽的有毒成分為:蓖麻毒蛋白、蓖麻堿、變應原和血球凝集素。蓖麻餅中的有毒成分隨著制油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冷榨取油后餅粕中毒素含量較高,在機榨取油或預榨——浸出取油過程中,由于溫度超過100℃,使餅粕中的蓖麻毒素和血球凝集素變性,失去了活性,但蓖麻堿和變應原很少遭到破壞(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情報資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誠,1996,1997)。 



1.1 蓖麻堿(Ricinine) 1864年,Tuson從蓖麻籽中單獨分離出一種類似吡啶酮的生物堿,定名為蓖麻堿。其學名為3-氰基-4-甲氧基-l-甲基-2-吡啶酮,分子式為C8H8N2O2,分子量為164.16。 蓖麻堿純品為白色針狀或棱柱狀結晶性生物堿,熔點201~205℃,在170~180℃、2.667kPa時升華。蓖麻堿易溶于熱水和熱的氯仿中,在熱乙醇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難溶于乙醚、石油醚和苯。水溶液呈中性,與酸不易形成鹽。其堿性溶液能使高錳酸鉀還原,同時生成氫氰酸。 蓖麻堿存在于蓖麻的種子和莖葉中,在幼芽特別是子葉中含量較高。植株不同部位的含量(%):種子0.l~0.2,幼嫩綠葉0.7~1.0,籽殼1.5。蓖麻餅中約含0.3%~0.4%。 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MLD為16mg/kg。中毒后,引起動物嘔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并對肝。腎有損傷。 蓖麻堿對家禽毒性較強,是一種導致甲狀腺腫的潛在因子(Pahuja,1978)。據(jù)國外報道,飼料中蓖麻堿含量超過0.01%,抑制雞的生長;含量超過0.1%時,雞麻痹中毒死亡(Vohra等,1976;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情報資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誠,1996,1997)。雛雞蓖麻堿的半數(shù)致死量LD50為11.24μg/g體重,其中毒癥狀為神經(jīng)中樞麻痹,呼吸急促、困難,全身痙攣,步態(tài)不穩(wěn),最終倒地死亡(閻建華等,1990)。 



1.2 變應原(又稱蓖麻變應原或過敏素) 1914年Alilcire從蓖麻籽中分離出一種使人過敏的物質(zhì),命名為變應原。蓖麻變應原是由少量多糖(2%~3%)與蛋白質(zhì)聚合而成的糖蛋白,屬于腺類。變應原的多糖增強了變應原的致敏性(SPies等,1964)。 變應原存在于蓖麻籽位內(nèi)不含油的胚乳部分,含量占籽實的0.4%~5%;在蓖麻籽殼、莖和葉中也有少量存在。蓖麻餅中變應原含量為3%~4%。 變應原為白色粉末狀固體,溶于水,在沸水中穩(wěn)定,在水溶液中可用玻璃紙膜滲析。它溶于25%的乙醇,不溶于75%的乙醇。 變應原具有以下顯色反應:雙縮脈反應一紫色;米隆反應—紅色;水合茚三酮反應—深藍色;莫利胥反應—紫紅色。它與一般蛋白質(zhì)不同的是,它不被乙酸鉛沉析。 變應原具有強烈的過敏活性,并具有抗原性,1mg/kg濃度的變應原水溶液對過敏患者會有陽性皮膚反應;將它注入動物體內(nèi)會產(chǎn)生抗體。其毒性對人只過敏不會致死,過敏反應的典型癥狀是鼻子燙痛,眼睛發(fā)紅,氣喘。對動物危害重些,但不會致死,對小白鼠注射1.5μg/kg體重的變應原不會致死,8.4μg使豚鼠產(chǎn)生致命性過敏(SPies等,1943,1951;Jenk-ins,1963;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情報資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誠,1996,1997)。 



1.3 蓖麻毒蛋白(又稱蓖麻毒素,Ricin) 1887年Dixson從蓖麻籽中提取出毒蛋白。蓖麻毒蛋白是由全毒素、毒類素、凝集毒素3種物質(zhì)組成的蛋白質(zhì)。蓖麻毒蛋白有數(shù)種類型,均為高分子蛋白質(zhì),分子量為36000~85000。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類型有:結晶型(2種),B1型,Tb型,C1型,D型,其中以D型 毒性最強(比其它型的毒性強10~20倍)。 毒蛋白為白色粉末狀或結晶形固體,無味。不溶于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甲苯等有機溶劑,溶于酸性稀釋液或鹽類水溶液,在飽和硫酸鐵溶液中,能沉淀析出。在水中煮沸或加壓蒸汽處理即凝固變性,失去毒性,但干熱時變性很小。 毒蛋白是蓖麻毒素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對各種哺乳動物都有毒。家畜中,兔和馬較敏感,羊和雞等較不敏感。兔(肌肉注射)半數(shù)致死劑量LD50為4.1μ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0μg/kg(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情報資料室,1981;克拉克等,1984;華惠倫等,1985;于炎湖,1992;史志誠,1996,1997;孫友富等,2000)。 



l.4 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s) 1960年船津勝和船津軍喜將混在南麻毒蛋白中的血球凝集素單獨分離出來。血球凝集素是高分子蛋白質(zhì),對一定的糖分子有特異親合力,分子量為130000,其結構與蓖麻毒蛋白相似,遇熱不穩(wěn)定,100℃加熱30min可被破壞,喪失活性。 血球凝集素對動物的毒性為蓖麻毒蛋白的1/100,但它對紅細胞的凝集活性卻比蓖麻毒蛋白大50倍。其對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MLD為1900μg/kg體重(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情報資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誠,1996,1997)。 



2 蓖麻餅的脫毒方法與脫毒效果 蓖麻餅中毒素的含量隨制油方法不同而各異,冷榨餅粕中毒素含量最高。機榨餅中篦麻毒蛋白和血球凝集素已失去活性,但蓖麻堿和變應原受到破壞的很少。 蓖麻餅脫毒方法有:化學法激理法、微生物法和聯(lián)合法。所處理的蓖麻餅均為機榨餅,含蓖麻堿和變應原2種毒素。 



2.1 化學法 化學法有酸水解法、堿處理法、酸堿聯(lián)合水解法、酸醛法、堿醛法、石灰法、氨處理法等。 化學法脫毒工藝是:將水、蓖麻餅、化學試劑按比例加入到耐腐蝕并帶有攪拌裝置的脫毒罐中,開啟攪拌,按照所需溫度、壓力,通(或不通)蒸汽,維持一定時間即可出料進行離。已分離(或壓榨分離),使餅粕中水分低于9%(史志誠,1996)。 



2.1.1 鹽水浸泡 鹽水濃度為10%,蓖麻餅與水的比例為1∶6,在室溫下浸泡8h后,過濾后用水沖洗一次。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9.15%、78.80%(蔣萬春,1988)。 



2.1.2 鹽酸溶液浸泡鹽酸濃度為3%,餅粕與水的比例為1∶3,在室溫下浸泡3h后,過濾后用水沖洗2次。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0.66%、98.22%(蔣萬春,1988)。 



2.1.3 酸醛法 用 3%鹽酸溶液加 8%甲醛溶液浸泡餅粕,餅粕與水的比例為1∶3,室溫下浸泡3h,過濾后用水沖洗3次。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5.78%、98.89%(蔣萬春,1988)。Jenkins(1963)報道用0.9%鹽酸和3%甲醛共同處理蓖麻餅,變應原被全部去除。 



2.1.4 碳酸鈉溶液浸泡 碳酸鈉溶液濃度為10%,餅粕與水的比例為1∶3,在室溫下浸泡3h后,過濾后用水沖洗2次。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3.56%、75.06%(蔣萬春,1988)。 



2.1.5 石灰法 餅中加3倍水,加4%石灰,100℃蒸15min,烘干。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71.38%、100%(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Mottola等(1968)將3信于蓖麻餅的水,占蓖麻餅0.8%的石灰拌入蓖麻餅中,將pH值調(diào)到5,然后在140℃下處理60min,變應原被去除。Fuller等(1971)用3信于蓖麻餅的4%石灰在100℃下處理蓖麻餅,變應原被去除,蓖麻堿脫毒率較低。Pultaraj等(1994)對從蓖麻餅中分離出來的蛋白質(zhì)用2%的氫氧化鈣并經(jīng)熱處理,變應原被去除。 



2.1.6 氫氧化鈉法 餅粕中水分含量為20%,加20%氫氧化鈉,在0.14MPa壓力下濕煮,過濾。脫毒效果: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100%、100%(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Jenkins(1963)報道在蓖麻餅中加入1%氫氧化鈉,在100℃下濕蒸15%,變應原減少了98.4%,用2%氫氧化鈉和10%甲醛共同處理,變應原被全部去除。 



2.1.7 氨處理法 餅粕300g加6N氫氧化氨73ml攪拌,80℃反應45min,在80℃下烘1h,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65.52%、50.97%(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 Hinkson等(1972)研究了蓖麻堿經(jīng)氨處理后的產(chǎn)物,這些產(chǎn)物為:4-氨基-3-氰基-N-甲基-2-吡啶酮(4-amino-3-cyano-N-methyl-2-pyri-done),4-氨基-3-?;被?N-甲基-2-吡啶酮(4-amino-3-carboxamldo-N-methyl-2-pyri-done)和蓖麻堿酸(ricininic acid),蓖麻堿的去除率為23.94%。Mottola等(197)在適度的加熱條件下用氟處理蓖麻餅,并和高壓蒸汽處理相比較,兩者都有較好的脫毒效果。 



2.2 物理法 物理法脫毒工藝是通過加熱、加壓(或不加壓)、水洗等過程,將蓖麻餅中的毒素從餅粕中轉移到水溶液中去,然后通過分離、洗滌等過程將餅粕洗凈(史志誠,1996)。 



2.2.1 沸水洗滌法 將蓖麻餅用100℃沸水洗滌2次,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79.31%、68.71%(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 



2.2.2 蒸汽處理 通入120~125℃蒸汽處理餅粕45min,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65.52%、96.87%(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Fuller等(1971)對蓖麻餅在0.703kg/cm2的壓力處理蓖麻餅10min,變應原被去除。Mottola等(1971)用高壓蒸汽的方法對蓖麻餅進行脫毒,分別在0.703kg/cm2、1.41kg/cm2、2.81kg/cm2、5.62kg/cm2的壓力下,對南麻餅分別進行15min、30min和60min的處理,認為如在外703kg/cm2下處理60min等適宜的蒸汽處理條件下,相當多的變應原被去除。 



2.2.3 常壓蒸煮 餅粕加水拌濕,常壓蒸1h,沸水洗2次,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6.90%、93.87%(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蔣萬春(1988)研究了在100℃、常壓下,分別蒸煮蓖麻餅1h、2h、3h,蓖麻堿的去除率分別為16.34%、69.58%、75.18%,變應原去除率分別為33.72%、40.59%、52.62%。Jenkins(1963)報道蒸煮蓖麻餅15min,變應原減少50%~75%。



2.2.4 加壓蒸煮 餅粕加水拌濕,通入120~125℃蒸汽處理餅粕45min,80℃水洗2次,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82.76%、98.45%(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 余伯良等(1998)采用“加壓蒸煮—洗滌—混合加壓蒸煮”工藝,利用畜禽屠宰殘渣和蓖麻餅生產(chǎn)復合蛋白飼料,結果表明,蓖麻堿、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92.48%、5.35%。 



2.2.5 熱噴法 餅粕加水拌濕,在壓力罐中經(jīng)0.2MPa蒸汽,120~125℃進行處理0.5h、1h、5h,然后噴放。蓖麻堿的去除率分別為32.69%、88.78%、90.03%,變應原去除率分別為48.31%、7O.91%、73.O6%。在壓力罐中經(jīng)0.6MPa蒸汽,155~160℃進行處理2min、5min、8min,然后噴放。蓖麻堿的去除率分別為30.75%、80.70%、93.77%,變應原去除率分別為32.86%、47.05%、69.42%(蔣萬春,1988)。 



2.2.6 膨爆法 先將蓖麻餅中的殼與粕分離(王建民等,1991),往所分離得到的粕漿中通人蒸汽加溫135℃~142℃、壓力0.3~2MPa,恒溫30min后,通入高壓氣體,以0.7~3MPa的壓力突然膨爆,離心去水,粕蛋白在經(jīng)熱水反復沖洗,離心去水,烘干可得無毒的蓖麻蛋白(詹彩琴等,1991)。 



2.3 微生物發(fā)酵法 蔣萬春(1988)將血粉發(fā)酵菌按5%、10%、15%添加到蓖麻餅中,餅粕與水的比例為1∶1,在28~30℃下,分別發(fā)酵24h、36h、48h,結果表明,蓖麻堿的去除率分別為4.80%、55.08%、59.14%,變應原的去除率分別為32.48%、50.42%、72.52%。 用微生物發(fā)酵法處理蓖麻餅的研究,目前較少見到報道。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可分解利用有機物和無機物,也可合成某些物質(zhì)。不同的微生物可分解利用不同的物質(zhì)以供自身所需,有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或轉化有毒物質(zhì)。同時微生物具有繁殖快,要求條件低,不受天氣影響等特點。微生物發(fā)酵法在棉籽餅、菜籽餅等有毒餅粕中均有應用。聶宇燕等(1997)篩選出4株菌種AE2、AE3、AE4和AE6對棉籽餅進行脫毒,脫毒率AE2達91.5%,培養(yǎng)物最終粗蛋白含量為52.1%。黃玉德等(1997)利用微生物發(fā)酵對棉籽餅進行脫毒研究,結果表明,脫毒后,游離棉酚含量在300mg/kg以下,粗蛋白含量比脫毒前提高1%~3%。楊景芝等(1999)經(jīng)反復發(fā)酵脫毒試驗,篩選出了一株棉酚脫毒菌(S9606),試驗結果表明,用該菌發(fā)酵脫毒后,游離棉酚殘留量在0.026%以下,脫毒率49%~85.3%,棉籽蛋白中有6種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劉紋芳等(1994)用兩種微生物菌種對菜籽餅發(fā)酵脫毒后,菜籽餅中惡唑烷硫酮、異硫氰酸酯含量顯著降低,達到GB13078-91要求。李延海等(1997)用白地霉K對菜籽餅發(fā)酵脫毒,結果表明,總脫毒率在85%以上,蛋白質(zhì)含量由33%提高到40%左右。因此,篩選出合適的微生物菌種對篦麻餅進行發(fā)酵脫毒,應是比較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2.4 聯(lián)合法 擠壓膨化法是物理法和化學法的聯(lián)合使用,通過添加脫毒添加劑(如石灰),經(jīng)過技壓膨化以去除毒素(史志誠,1996;劉大川,1991;周巖民,1992;梁平,200)。高昌舜等(1999)采用聯(lián)合脫毒的技術路線,經(jīng)機械、物理、化學3種脫毒工藝對蓖麻餅進行脫毒,結果表明,蓖麻堿、變應原的脫毒率分別為95.7%、98.4%。王建民(1986)先將蓖麻籽殼與粕相分離,籽仁和乙醇經(jīng)過一磨、二萃、三壓萃取后,經(jīng)水化處理。靜置分離、水溶液濃縮、油脂驅除水分,加活性炭和硅藻土進行脫色、脫臭、離心分離、真空過濾,則依次獲得磷脂、工業(yè)級蓖麻油、醫(yī)藥用蓖麻油。渣添加石灰水后,用蒸汽煮沸、離心脫水、烘干為去毒蛋白。 



3 脫毒蓖麻餅的動物飼喂試驗 未脫毒的蓖麻餅不能飼喂畜禽,否則會造成畜禽中毒。為了檢查脫毒后蓖麻餅的安全性,需要在其脫毒后進行動物飼養(yǎng)試驗,觀測其安全性、適口性,以及對畜禽生長、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 



3.1 小白鼠(或大白鼠)急性毒性和亞急性毒性試驗 北京醫(yī)學院衛(wèi)生系營養(yǎng)衛(wèi)生教研室和中心實驗室用脫毒前后的蓖麻餅飼喂大白鼠,進行亞急性喂養(yǎng)試驗(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所,1981)。結果表明:大白鼠體重增長率隨摻入蓖麻餅的增多而相應降低,食物利用率也隨之降低。在試驗中期和末期,從大白鼠尾部作血象檢查,結果表明,摻入不同比例的脫毒蓖麻餅對大白鼠無明顯影響,各項血液指標正常,臟器病理組織解剖檢查無明顯病變。 劉曉松等(1991)報道,5只小白鼠灌服未處理蓖麻餅后,其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木振,食欲下降,眼角有粘稠分泌物;100%蓖麻餅組5只小白鼠在飼喂19d內(nèi)全部死亡;5只灌服熱噴蓖麻餅的小白鼠生活正常。小白鼠亞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未經(jīng)處理的蓖麻餅10%、100%飼喂組小白鼠的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眼角出現(xiàn)分泌物直至失明,被毛粗亂,易脫落。有的衰竭而死,尸檢剖檢脾臟明顯萎縮,部分肝、腎出現(xiàn)出血及壞死灶。腎臟隨蓖麻餅飼喂量增加而趨腫大。 



3.2 家禽的飼喂試驗 Okoye等(1987)在雞日糧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經(jīng)熱處理的蓖麻餅(0、10%、15%、20%、25%),進行病理學研究。臨床主要發(fā)生在20%和25%實驗組。在飼喂第2周開始出現(xiàn)水樣糞便、流涎、翅下垂,羽毛蓬松,消瘦直至死亡。死亡雞肉眼觀察病變主要為內(nèi)臟嚴重充血和出血性損傷,而屠宰雞主要表現(xiàn)為臟器的萎縮。組織病理學變化:腎臟上皮細胞變性;死亡雞的肝臟有灶狀壞死,肝細胞稀少,而且有大量巨噬細胞,脾臟呈現(xiàn)壞死,淋巴細胞衰竭并有許多巨噬細胞。 朱云南等(1991)報道,在日糧中加入5%的脫毒蓖麻餅后,產(chǎn)蛋雞的采食量、體重、健康狀況、產(chǎn)蛋率、蛋重、蛋品質(zhì)、種蛋受精率、孵化率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日糧中蓖麻餅的比例超過5%時,降低雞的產(chǎn)蛋量。用未脫毒的蓖麻餅來直接飼喂產(chǎn)蛋雞,可使雞受到慢性中毒侵害,表現(xiàn)為脫毛,停產(chǎn),機體消瘦、內(nèi)臟器官發(fā)生病變。 在肉雞日糧中加入4%脫毒蓖麻餅,日糧中干物質(zhì)代謝率、氮存留率及周增重與對照組(玉米—豆粕型)日糧無顯著差異(P>0.05)。當加入13.6%與23.2%的脫毒蓖麻餅時,干物質(zhì)代謝率比對照組分別下降11.65%、17.08%,氮存留率比對照組分別下降17.76%、17.55%,試驗肉雞的周增重也低于對照組(劉衛(wèi)紅等,1992)。陸亞墀等(1996)用脫毒蓖麻粕代替部分豆餅飼喂肉雞的研究結果表明,肉雞全價飼料中以8%脫毒蓖麻粕代替等量豆餅,肉雞成活率、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均最高。 日糧中添加未脫毒蓖麻餅飼喂的雛雞,在飼喂3d后開始大批死亡。死亡雞經(jīng)剖檢,內(nèi)臟器官大部分出血,屬急性中毒死亡。飼喂脫毒的蓖麻餅的雛雞,其平均體重、耗料、料重比、成活率均比對照組高,差異不顯著(P>0.05)(卞克明等,1993)。 劉宗政等(1996)在肉鴨飼料中分別添加 5%、10%、15%、20%的脫毒蓖麻粕,木發(fā)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各試驗組肉鴨排糞隨蓖麻粕的增加而變黑、加深以外,無拉稀和血便現(xiàn)象。 



3.3 豬的飼喂試驗 蔣萬春等(1989)用脫毒蓖麻餅替代日糧中大豆餅飼喂生長肥育豬,飼養(yǎng)試驗分為前后2期。結果表明,在前期日糧中比例控制在10%以內(nèi),后期控制在20%以內(nèi),可獲得較高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并且機體沒有受到毒素侵害,降低了飼料成本,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未脫毒蓖麻餅的毒性試驗結果表明,試驗開始第2d出現(xiàn)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嘔吐,腹瀉,腹痛不安,食欲廢絕等,病理學檢驗結果為肝、腎、胃腸道出血壞死。 杜德偉等(1992)在生長肥育豬日糧中用15%鹽溶法脫毒蓖麻餅替代豆餅正常量的50%,豬能正常生長,經(jīng)解剖觀察,其機體組織無任何異?,F(xiàn)象。 



3.4 反芻動物的飼喂試驗 1930年Bate等報道,給母牛飼喂蓖麻餅渣沒有不良影響。1967年Marion用含0.36%毒蛋白的蓖麻餅飼喂成牛,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中毒現(xiàn)象。1974年Robb在奶牛日糧中添加10%~20%脫毒蓖麻餅時,在牛奶中發(fā)現(xiàn)有少量的蓖麻堿和變應原。1986年Reddy等在奶牛日糧中添加30%的蓖麻餅沒有影響營養(yǎng)成分的消化率和瘤胃發(fā)酵。1986年Rao等綿羊日糧的精料中分別添加10%、20%和30%的脫毒蓖麻餅,飼養(yǎng)150d后,20%組和30%組綿羊尸檢時發(fā)現(xiàn)肝臟充血,腸粘膜粘連等癥狀,在10%組未發(fā)現(xiàn)任何病理學病變,在精料中添加10%脫毒蓖麻餅是安全的。 綿羊在采食含30%蓖麻餅(毒蛋白含量為0.22%)的日糧6個月后,出現(xiàn)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糞尿是暗紅色,病理解剖發(fā)現(xiàn)腎臟、肝臟和消化道發(fā)生壞死性病變和出血點(Purushotham,1986;Purushotham等,1985,1986)。 王學榮等(1989)研究結果表明,熱噴處理蓖麻餅顯著地降低了干物質(zhì)在羊瘤胃內(nèi)的消失率;對十二指腸食糜流通量無顯著影響,但提高了進入小腸內(nèi)氨基酸總量和賴氨酸數(shù)量。 王宏(1994)在泌乳奶牛精料中分別添加10%、15%的脫毒蓖麻餅進行飼喂試驗,結果表明,奶牛精料中添加脫毒蓖麻餅,對乳品質(zhì)無不良影響,乳中不含蓖麻堿和變應原,但蓖麻餅添加量高于15%時,有降低泌乳量的趨勢。 金征宇等(1995)報道,蓖麻餅經(jīng)高溫處理后,在綿羊口糧加入10%、20%、30%均不影響其采食量、養(yǎng)分消化率、氮平衡和鈣平衡,只是體重隨蓖麻餅添加量的提高而降低,其中以10%添加效果最好。用經(jīng)處理的蓖麻餅飼喂綿羊,日增重比未脫毒對照組提高16.97%,羊毛長度增加41.08%,蛋白質(zhì)利用率提高15%~20%。 3.5 魚類的飼喂試驗 程漢良等(1992)在鯉魚日糧中分別添加10%、20%、30%、40%代替日糧中豆餅的18.75%、37.50%、56.25%、73.25%,對鯉魚進行飼喂試驗,結果表明,試驗全期魚的增重率除40%蓖麻餅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外(P<0.05),其余各試驗組均達到或超過對照組。其中20%蓖麻餅組魚的增重率(140%)顯著高于對照組(101.4%)(P<0.05)。病理解剖未發(fā)現(xiàn)任何中毒現(xiàn)象。 



4 小結 蓖麻餅粗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33~35%),但由于其含有毒素(蓖麻堿、變應原、蓖麻毒蛋白和血球凝集素,因制油方法不同,其中的毒素含量不同),必須經(jīng)過脫毒,才能飼喂畜禽。蓖麻餅的脫毒方法主要有化學法、物理法、微生物發(fā)酵法和聯(lián)合法?;瘜W法脫毒殘毒量少,工藝較簡單,易操作,但由于要添加化學品,蓖麻餅脫毒后,大多數(shù)需要用水進行沖洗,使蓖麻餅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受到損失,降低了它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也污染了環(huán)境。物理法工藝相對復雜,一般需要高溫高壓,才能取得較好的脫毒效果,同時耗能高,成本高。微生物發(fā)酵處理蓖麻餅的研究目前還較少,且脫毒效果欠佳,但在其它有毒餅粕(棉籽餅、菜籽餅等)脫毒方面均有較好的脫毒效果。同時,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可分解利用有機物和無機物,也可合成某些物質(zhì)。不同的微生物可分解利用不同的物質(zhì)以供自身所需,有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或轉化有毒物質(zhì)。同時微生物具有生長繁殖快,要求條件低,不受天氣影響等特點。因此,利用從自然界中分離篩選出粗生快長(營養(yǎng)要求簡單、生長繁殖快)、安全性高(自身無毒、無病原性)、降解毒素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蓖麻
菜籽餅、棉籽殼、豆粕如何脫毒發(fā)酵成飼料
棉籽餅粕脫毒的研究進展
常見的一些不宜生喂的飼料原料
蓖麻餅的脫毒方法
大自然最毒的12種致命植物,有的就在我們身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