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鮑廣麗|金石本色博雅情 ——從《金石錄后序》解讀李清照的金石書畫情緣

本文首發(fā)《關東學刊》2019年第3期

金石本色博雅情

——從《金石錄后序》解讀李清照的金石書畫情緣

鮑廣麗

[摘 要]李清照是整個宋代文學里一個軸心式的人物,既潛心詞的創(chuàng)作,又有理論奇崛出世,還有詩文互相倚重。其實,她的金石書畫功底更是一絕。她的夫婿趙明誠,是宋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他對于金石、字畫、古書等文物的酷愛,深深影響了李清照。李清照鐘情于金石書畫所帶來的情趣,無可比擬。文章通過解讀《金石錄后序》,論述李清照和夫婿趙明誠與金石文物的不解情緣。以期在梳理詞人李清照在不斷闡釋金石書畫的過程中,體現(xiàn)她對傳統(tǒng)書畫文化的切膚理解后的精準,也顯現(xiàn)她的文化傳達能力。

(《金石錄后序》)

[關鍵詞]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書畫情緣;豐贍深邃

1

李清照是整個宋代文學里一個軸心式的人物,既潛心詞的創(chuàng)作,又有理論奇崛出世,還有詩文互相倚重。士人對李清照古文、詩歌、小詞并擅勝場的局面,向有所認同?!霸娭湔?,無愧于古之作者。詞尤婉麗,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見比?!?1)她的詞作,嗣響晏歐,踵步蘇辛;詩作自少年便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中國學者不計其數(shù)的研究下,纖毫畢現(xiàn)。

(李清照)

其實,她的金石書畫功底更是一絕?!恫艐D錄》說她“能書能畫”,如張丑說:“易安居士能書、能畫,又能詞,而又長于文藻。迄今學士每讀《金石錄序》,頓令精神開爽。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大奇,大奇?!?2)

書畫情緣向來也是中國文人夢寐以求的情事。女子善畫,更是被視為不可多得。有宋一代,女子書畫家的陣容也略為可觀。她們發(fā)方覆額,便能詠詩寫帖,寫書作畫,楚楚可人,閨閣中的詩書墨跡,一般多秘不外傳。她們卻擅長書、畫,且皆被列入名家。于今看來,殊為不易。如南宋女詞人朱淑真,酷情筆硯,朝夕讀書不倦,尤喜臨池,書畫造詣也頗高,她能寫一手“銀鉤精楷”的小字,又會畫梅花與墨竹。時人于此多有附會,如有傳明代著名畫家杜瓊為朱淑真的《梅竹圖》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3)又有傳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4)雖未見載,但卻也可見出對其能書會畫的欣賞。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另有李氏、朱克柔、朱皇后、王氏越國夫人、胡夫人、楊妹子、劉希、劉婉儀等人,會書善畫,穎秀之氣撲人眉宇,在宋代書畫世界里揚眉一時。

而李清照作為其中之一,更是出類拔萃。清人所編的《玉臺書史》《玉臺畫史》中,均載有李清照之名。據明代陳繼儒的《太平清話》卷一記載:“莫廷韓云:‘曾買易安墨竹一幅?!?5)明朝時,還有人藏有她畫的《琵琶行圖》和《墨竹圖》。元末明初的宋濂,曾見到李清照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圖而書之”,且筆墨傳情,“其意蓋有所寓”。宋濂題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易安寫此別有意,字字似訴中心悲?!?6)又,李清照不但詩好、畫好,并且對于書法,也很精擅。明代張丑《清河書畫舫》巳集引《畫系》記載:“周文矩畫《蘇若蘭話別會合圖卷》,后有李易安小楷《織錦回文》詩,并則天《旋璣圖記》。書畫皆精,藏于陳湖陸氏?!?7)同書申集,更記載有她所書的《一剪梅》“紅藕香殘”詞帖一通,并錄詞后別人的跋文說:“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可惜的是,跋文作者的名字已佚,“僅有點定兩字耳”。(8)又如宋代元淮,對她書畫的評價,也頗為可觀,《讀李易安文》說:“綠肥紅瘦有新詞,畫扇文窗遣興時。象管鼠須書草帖,就中幾字勝羲之?!?9)文窗畫扇的功夫,雖未必全是遣興,就中幾字勝羲之也或許是褒獎,但也可猜出,無論何如,李清照的字畫挺朗,清勁飄灑,應實是“不類女子”的,這是將李清照的書畫提高到一個很高的認識。

細思李清照鐘情于金石書畫的藝術,頗有幾點因由:一是有家學淵源之功。她的父親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藝,愛寫詩文,尤其于研究經學方面卓有成效。元祐年間,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等四人,被人們譽為“后四學士”。在此影響下,李清照齠齡即嫻翰墨,喜好吟詠,又精工書畫,自是在在之理;二是北宋整個文化教育事業(yè)也相應達到了初步繁榮。許多大文學家如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次第涌現(xiàn)。其中大文豪蘇軾,創(chuàng)作詩詞散文,兼擅書法繪畫,最是一代文壇風流。文化的大環(huán)境,為李清照的書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絕佳土壤;三是她的夫婿趙明誠,是宋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他一生除去為官,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10)傾心執(zhí)著于金石書畫的搜集與研究。他對于金石、字畫、古書等文物的酷愛,深深影響了李清照。較之前二者,后者更讓李清照感受到金石書畫所帶來的情趣,無可比擬。

2

趙明誠在搜集金石書畫之余,撰有巨著《金石錄》三十卷,李清照在《后序》里說:

(《金石錄》)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11)

這本著作是鉅細靡遺的金石書畫典藏,它發(fā)揚了以金石證史的治學傳統(tǒng),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保存了北宋后亡佚的許多史料的本來面貌,可說是北宋金石文獻的最好史料。其中對史學、考據學、文獻整理和金石書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妻子的李清照,與趙明誠一起研究金石銘文,鉆研經典古籍?!督鹗洝芬粫膯柺?,她參與了全部過程,從文物的考據、校訂、編纂,到著作的整理與版行于世,浸透了她畢生的心血。并且在趙明誠死后,李清照用款款深情之筆,寫下了《金石錄后序》,洵為絕唱之筆。

《金石錄后序》一文,份量頗重,文章有敘有議,深含至情。懷人的文章,有時不免會因悲痛而失于放縱,這篇卻不同,筆端毫無閨幃澀態(tài),詞人以清醒心態(tài)和獨特的視角,對于金石書畫的親厚之情,發(fā)揚之意,令須眉也深為感佩,使李清照的人格也呈現(xiàn)出別樣的新意,令人回味再三。

有這么一個充滿自然力、響著金石聲的婚姻,從側面,也折射出趙李當年多姿多彩的生活追求和文化情緣。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也由此錯落多姿,粗重緩急,節(jié)奏靈動,與此息息相關。

不妨,順著《金石錄后序》中的追憶,來回味一下李清照和夫婿趙明誠與金石文物的不解情緣。

這是一幅敷色凝重的畫卷。緩緩展開,其中既可見趙李二人書畫生活的端麗風神,也可探知書畫世界的意蕩神迷,還有一種金石藝術的節(jié)奏韻味,可以探求出趙李二人內在連貫的情緒。

先是金石之緣的聚合。搜集這些文物相當不容易。為了搜集酷愛的金石、字畫、古書等文物,趙明誠夫婦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12)

有時,為了購買一件難得的書畫奇器,甚至典當衣物前去購買。這樣“日就月將,漸益堆積”,收集的文物書籍,聚沙成塔,到后來竟占滿十幾間屋子。雖然生活寒素貧儉,但能于閑暇時分展玩這些書籍,確有葛天氏之民的樂趣。

再寫歸來堂里賞玩之樂: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雖處憂患貧窮,而志不屈。(13)

金石情緣能夠如此抑揚頓挫,確實也使二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既有葛天氏之民的樂趣,也有甘心老是鄉(xiāng)矣的心享。青州無風湍湍,地脈潤潤,歸來堂藏書樓即建在此。書庫未必壯麗、精美,卻因金石書畫的厚重,實在可風雅出另一番豪華。閑暇之余,趙李二人便以品評書畫,揣摩研究古物度日,堪為書林佳話。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即是以這些文物作為資料寫成的。

以書畫怡情,看似美事,實際卻暗結辛酸,其中自有一份夫妻艱苦度日?!笆贾\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14)等句,無如特出,將趙李二人的生活窘狀描畫而出。但也正是因了有這些書、畫、彝、鼎相伴,二人找到了精神的慰安,青州也就此成為淡定易安之所。

卻又因金寇來犯,讓李清照戀戀悵悵。因而《金石錄后序》開始寫散。這些“盈箱溢篋”之物,卻是怎樣散去的呢?

一是,趙明誠母親死于江寧,此時,北方局勢也愈趨緊張,趙李二人開始整理遴選手頭的收藏,準備“奔太夫人喪南來”,可是因“既長物不能盡載”,于是將“書之重大印本者”“畫之多幅者”“古器之無款識者”“書之監(jiān)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屢遞減去;如此,還尚有十五車書,經過輾轉,在青州故第,用屋十余間,存放書冊什物。期待來年春天,再用船來載。(15)

二是,因青州發(fā)生兵變,“凡所謂十余屋者,已皆為煨燼矣?!彼^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云煙矣。

三是,會稽鐘氏“一夕,穴壁負五簏去”?!八^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span>

由聚到散宛然讓人悵惘不已,李清照沉浸在家國之悲中,已沒有心情重溫往日伉儷同心的生活。

而趙明誠囑李清照棄物的細節(jié)描摹,更是令人動容:

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馳馬去。(16)

再后來,李清照更是歷盡兵荒馬亂,以天涯孤婦的凄愴心情,去追摹舊時書畫情事,畢竟少了雍容情懷,而多添凄惋境遇。

李清照此作,可謂是為《金石錄》立一碑,亦不啻為當時學壇之良史。李清照用那么深重的筆墨,去描摹金石書畫之歸去來,可見,在她的情感美學里,金石情緣自有一份倚重。書畫固然給李清照帶來許多歡娛,卻也帶來多事之秋,但歸根結底,她的態(tài)度是于深悲懷想之中,淡然處之。正如她在《后序》中自言: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尤堪對比的是,李清照桑榆晚年,曾下嫁張汝舟,期待能為此找到一個契機,不料張汝舟是一個“駔儈之下才”(17),反欲奪取李清照的書畫、古器物等,以至李清照只得主動提出離婚。卻有不少衛(wèi)道士對李清照晚年再嫁一事,雌黃非議,認定其“晚歲頗失節(jié)”(18),又有指責:“然無檢操,晚節(jié)流落江湖間以卒”(19)“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20)。更有人無端感嘆說:“嗚呼,去蔡琰幾何哉!”(21)發(fā)出此等戾音,卻又有何怪呢?古代女子再嫁,對于衛(wèi)道士來說,不啻為難言之隱,不能容忍,即使才如李清照者也是如此。在此艱難境況下,再讀她的《金石錄后序》,才明了那種大難之后,對金石微物瑣屑的自珍,實是難得。

回顧趙李二人對金石書畫的情份,趙明誠像在寫楷書,雄穩(wěn)飽滿,力扛九鼎,恭敬清雅,舒卷自如,為大楷精品;而李清照則像行草,試圖追求一種流動的平衡。她不斷闡釋金石書畫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她對傳統(tǒng)書畫文化的切膚理解后的精準,也顯現(xiàn)了她的文化傳達能力。

金石書畫,是古代文人之為文人的要素,身為士子,趙明誠于此用力,并多有心得,誠可理解。探究李清照作為一名女性,耽嗜金石器物的原因:一是,因為金石之器與詩詞文賦有內在精神上的相通,同時,在觸摸文字與觸摸器物時,一個需感知文字肌理,一個需體驗器物的質感,均要求有精微的審美能力,因而讓善理詞文的李清照能樂此不疲。二是,書畫、金石器物上的圖像,明白說來,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能力,它們參與構成了李清照詩詞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關系,也使她成為宋代乃至古代一流詞人的契發(fā)點。

3

我國歷來講究“書畫同源”,其實詩詞與金石書畫,也是不可厘分。彩筆生芳,墨香含素,作為蘊含詩情畫意的清照詩詞,自然也從金石書畫中汲取了不少營養(yǎng)。

李清照以一位詞人的姿態(tài),去捕捉中國書畫史上那些美好的流風余韻,以及對重現(xiàn)金石書畫的風貌和生活,所做的視覺記錄和美學再造,讓人澹然難忘。

如,《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時節(jié)又重陽,寶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22)

雖然只是淡然白描,橫鋪景物,但是讀的靜氣頓生,也能夠略知她少婦不勝愁滋味的情事,其實自有一份別的閨閣女子不能擔當?shù)那閼选?/span>

又如,《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3)

綠肥紅瘦的詩詞與書畫,也可互為點綴。但正是因為這一峭拔的點綴,可以看出李清照清雅的書畫文思。

金石書畫也給李清照帶來了深濃的書卷氣和學養(yǎng),隨手拈來一首,如《蝶戀花·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24)

文中用借代和典故等,造成詞意的“典重與富貴”,這使她的情詞不拘泥于一般的閨秀之作,而是透露出一股清貴之氣,仿若一種簡樸渾厚的金石氣息,表達更為深重的情緒。

李清照在從事金石銘刻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時,雖然耗時、費力,卻也培養(yǎng)出她的學識、功力以及文化素養(yǎng),金石之厚重,自有一股完滿充盈的精氣神,對她的詩風、詞風、詞論無疑會有不同的沾溉與影響,因而她的創(chuàng)作,也必然會出現(xiàn)特殊的遒勁度和厚重感。

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渡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5)

此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南渡之后,李清照的鄉(xiāng)關之思、亡國之痛不宜明言,可這首詞卻難見哽咽深隱的風調,反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李清照的金石豪放氣息讓人追想。

最堪一讀的是她的《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26)

此詩筆力矯勁,不類女子,其中流露有一種貴族氣質,也反襯出李清照的詩詞之作,不僅只是單純地追求一種風雅生活,而是她生命邊緣的吟詠,彌足珍貴。俗話說:“有麝自來香,不同大風揚?!崩钋逭赵娫~的貴族氣質,沾溉彌久,向來為人稱道。余秋雨于漱玉詞心,也有極深切的理解,在《中國文脈》書中指出:“李清照,則把東方女性在晚風細雨中的高雅憔悴寫到了極致,而且已成為中國文脈中一種特殊格調,無人能敵。因她,中國文學有了一種貴族女性的氣息。以前蔡琰曾寫出過讓人動容的女性呼號,但李清照不是呼號,只是氣息,因此更有普遍價值。”(27)

這種貴族性并不是因為物質的豐厚養(yǎng)成的,相反,她的物質生活是樸素的、淡泊的,并不富裕,而是因為精神的富足,使她養(yǎng)成一種特殊格調,達到高雅憔悴的極致。其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金石精神,也確實是李清照的人格寫照:

李清照的氣息,又具有讓中國女性文學揚眉吐氣的厚度。在民族災難的前沿,她寫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就其金石般的堅硬度而言,我還沒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詩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這說明,她既是中國文脈中的一種特殊格調,又沒有離開基本格調。她離屈原,并不太遠。(28)

項羽其人,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位精神貴族。因而李清照擷取他來詠嘆,也正是為了使詩作具有金石般的堅硬度。“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能夠吟唱出這樣情愫的詩句,李清照對金石書畫上的態(tài)度也可見一斑。

再看她曾多次評價的那些偉大的愛國志士、歌詠隱居的文人雅士,如嵇康、屈原、杜甫、嚴光、謝安、林逋、陶淵明等,不也都是一種精神上的貴族,有種金石情緣蘊涵于其中嗎?其實,相比她的那些詩詞,金石情緣更顯出她精神的高貴,因為這里,蘊含有美學,有精神,有格調,隱藏著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雖是一片悄然寂寞的文化領域,但它卻實有啟扉李清照文脈之思的重要作用。

4

李清照雖聞名于詞壇耆宿,唱酬不少??上砟炅尜?,膝下承歡無人。因而寫詞作文,把玩書畫,成為她的日常消遣——“南唐寫本書數(shù)篋,偶病中把玩”,或者是“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29)唯如此,才會使她覺得人間的清明雅正,頓時心上可朗朗然明凈,閑暇時分,仍有底氣聽人笑語。

李清照活至75歲時才亡,并未如一般閨中少婦般早夭,這實也得益于她浸潤于金石書畫的豐饒世界里,不為外物所縈,始終保持著專注探求的心態(tài),頤養(yǎng)性情。她從1101年,“余建中辛已,始歸趙氏”起,至1150年前后,將《金石錄》進呈朝廷,近半個世紀,她幾乎與這些金石書畫為伴,實比趙明誠享有的還要多,自然而然,培養(yǎng)出澹然平靜的性情: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蕓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倍恚}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30)

深為懷戀先夫,卻又自持,并不放縱。她的精神世界終因寄情研究書畫金石,從現(xiàn)實生活的悲苦中走出來,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化解坎坷命運的悲凄和內心的愁苦。

李清照對金石書畫的依戀,似乎是空無依傍的,但其中的悟性可以想見:

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31)

以書畫與胡椒作比,寫實對比,素顯殘酷。其中金聲玉振,的確振聾發(fā)饋,引人遐思。李清照對于金石書畫的評品頗有冷眼旁觀之徹悟。作為宋代金石學著作中的兩部代表作,歐陽修的《集古錄》發(fā)凡起例,標志著金石學的建立;趙明誠的《金石錄》則繼之而起,推動了金石學的發(fā)展。《金石錄后序》一文,能這樣細膩深沉地寫出《金石錄》的來龍去脈,并從今人今事上溯到古人古事。體味《金石錄后序》文風,毫無傷春悲秋的個人情懷,尤為特別。

《金石錄后序》的筆墨頗有金石之魅,隨著它,便進入趙李金石書畫收藏的世界,整篇讀下來,如同把趙李所藏金石書畫重新檢閱一過。同時,它把李清照的凄苦收斂成了形式,不僅和李清照整個人的精神相吻合,還和她從“閨中少婦”到“金石老嫗”轉折過程當中的那種風格相吻合。

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里還寫道:

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歟?(32)

對比與反問,顯出深沉的滄桑感和悲咽跌宕的唱嘆之音,可逾金石的書畫情緣已成為李清照的人生宗教,因而再提起便生死難忘。

李清照的一生,可謂坎坷流離,波折頗多,經歷時代的巨變,又隨著丈夫的宦海沉浮,經歷了人情的冷暖,飽嘗了生活的酸辛,《金石錄后序》也是她一生心跡的濃縮,可算是“摯情之文”:

充沛深沉的感情、委屈周備的結構和精彩煥然的細節(jié),使本文的確不僅有介紹趙氏所收藏的金石文物的學術價值,更是南宋第一摯情之文,在感人性上,比唐宋八大家文字毫不遜色。(33)

李清照之于詩詞與金石,可謂一柔一剛,中國文化的雙向極致她均已齊備,即使讀她的閨閣之作,也不覺大紅大綠、鑲金嵌銀。其實,她實是于平淡日常中善用墨色,勾畫它的最高美學曲線。其他色彩,只是附庸。這也正是在對李清照的詩詞做過各種系統(tǒng)研究之后,特別要跳開來,用情婉深沉的目光,來看她金石書畫情緣的原因。如果仍然只停留在閱讀她的閨情婦趣,那就不會有如此豐贍深邃,那么鮮明的取舍褒貶。

較有意味的是,畫家畫古典仕女時,選取的對象多為李清照。也許,這一書畫含義頗深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據清代況周頤在《蕙風詞話》里,記有李清照“荼蘼春去”小影,只是簡單觀來,很有些林下風味:

按沈匏廬先生《瑟榭叢談》:“長白普次云太守俊出所藏元人畫易安小照索題,余為賦二絕句”云云。未知即此本否?易安別有“荼蘼春去”小影。(34)

許因浸潤金石書畫良久,李清照其人有一種“掬水月在手”的神美意象,這幀小像,想來是容華淡佇,綽約天真。畫者應是尤為深情領略李清照的,對她的書畫情緣解讀頗具會心,而使她留下一個美雅的影像。

《金石錄后序》最后說:“區(qū)區(qū)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崩钋逭针m風鬟霜鬢,仍不忘金石之事,細密詳實道出她好古博雅的婉轉曲折人生,在大篇幅濃筆重墨之后,臨末曲終奏雅,給人一個警醒的提示。這正是因她與金石書畫的情緣,心念有系,余香未沫也。 

[作者簡介] 鮑廣麗(1972-),女,文匯出版社副編審(上海 20004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血肉豐滿李清照
李清照為何說書畫與胡椒無異
《金石錄后序》李清照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善本掌故:宋刻《金石錄》
金石錄后序——【宋】李清照。
李清照與趙明誠真的是恩愛夫妻嗎?《金石錄后序》說:不一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