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個和田玉愛好者,一定看過不少玉石成交價格屢創(chuàng)紀錄的消息,諸如9克小籽1100萬成交,王剛馬末都預言和田玉收藏之類的題目不絕于耳。初看時參玉也有幾分興奮,但久而久之難免感到乏味,再見到此類炒作文字,心中頓生“關我屁事”之感。咱就是個喜歡和田玉的小老百姓而已,馬爸爸、思聰爸爸、連杰斯基他們買什么,與咱何干?小參只想通過自己努力學習鉆研,利用口袋里老婆大人給的這點零用錢,買到物有所值的籽玉珍品,讀書品茗之間,與知音酒酣耳熱之際,把玩品鑒,快慰平生,不也是一種風雅之事么?
然而許多人看到這些瘋傳于網絡的天價和田玉往往在心生醋意后感嘆一句,現(xiàn)在的和田籽玉太貴了,價格已經見頂了,咱們普通百姓再也消費不起啦。可據小參看來,只要你避開那些風口上正在大肆炒作的品類,躲開那些長袖善舞的商業(yè)平臺,找到自己適合的優(yōu)質玉材,加以認知,撿漏抄底的機會可以說俯仰皆是,而如此買到的和田玉精品,其經濟價值也必然潛力巨大。下面參玉就將這一問題加以拆解,讓同好小伙伴們也能如此火中取栗,買到屬于自己和田玉藏品的“花小錢的大杰作”。
(一) 和田籽玉真的有那么貴么? 要想撿漏或者說買到物有所值的和田玉,我們首先就要搞清楚,和田玉價格真的已經見頂了么?如果情況當真如此,你我又何必多此一舉?如果真像網絡炒家所言籽玉動輒就是克價數(shù)萬或百萬,那和田玉真就與咱們工薪層絕緣了。
身在這個行業(yè)的人只要是天良未泯都會成認,那些所謂成交價紀錄不是左手賣給右手的炒作把戲,就是找到了人傻錢多的冤大頭,猛斬一刀的屠宰現(xiàn)場,其價格在實際交易中并不具有參考價值。而由于籽玉制品的選購需要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這也意味著很多土豪面對這一收藏品,往往不得門徑而入。
消費者識貨的不多,這是和田玉行業(yè)目前公認的事實,而銷售者呢?據筆者多年的采購經驗來看,玉器行業(yè)的賣家也多是半路出家。一個混買,一個混賣,在如此渾渾噩噩的交易過程中,粗制濫造者多可售得巨資,精華瓊瑤也可埋沒其中。幾年前參玉常為此扼腕嘆息。但換個角度辯證地想想,這種不規(guī)范的市場環(huán)境恰恰給了你我這些經濟收入處于劣勢的玉石愛好者一次與首富們同臺競技的公平機會。
(二) 避開雷區(qū) 如果你是個“買什么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土豪,那么你可忽略此段,但如果你是一個尚且謙虛謹慎的玉友,那一定要在和田玉消費中躲開以下幾種高價風口。第一是名人效應,不要像無知的追星族一樣追著名人偶像的足跡消費,一方面名人買啥啥貴,便宜了也對不起人家的身價,另一方面你自己與名人的經濟實力肯定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收藏品消費不比牙膏面霜,沒必要與偶像比肩,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這些專業(yè)領域中,你心中的這些成功人士也未必擅長,戲演得好,錢賺得多并不等于他也懂字畫陶瓷,珠寶玉器。
其二是繞開一些頗具聲譽的玉雕名家,當然如果你也是視一個億如小目標的成功人士,那你也可以不必在意此問題。這種觀念只適用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這主要是因為現(xiàn)在許多玉雕名家出現(xiàn)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尷尬局面。這一局面成因較為復雜,包括民眾追捧,個人包裝炒作,工作室冠名出品,徒弟代工等原因,在此就不多加揭穿了。參玉在這只說一句,有些人無緣功名,但其雕刻技藝并不輸名家水準,作為一介草民我只買得起
第三是對當前網絡炒作熱度較高的個別和田玉特色品種敬而遠之,這其中包括近年紅極一時的鴨蛋青、砂棗青、米達料、藕粉料、黃沁料等。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些特色玉種多玉質平庸,經炒作后價格水分過大,另一方面由于這其中的部分品種一經炒作,價高貨少,促使大量假冒品應運而生,魚龍混雜下,初學者極易中招。這種玉雕作品。
第四種雷區(qū)是銷售火爆的商業(yè)平臺,從購物經驗而言收藏品不比餐飲,我們可以從一家飯店的火爆成度來判斷其菜品口味如何,但買玉器要想撿漏,多數(shù)情況要反其道而行之,小參買和田玉就是專挑門可羅雀的店去看,要是看到老板愁容不展,那撿漏的概率就更大了,有幾次我買完東西發(fā)現(xiàn)店家依然悶悶不樂,一問之下多數(shù)是只作過路財神,片刻就要把錢轉給房東,如此才可能有漏可撿。試問人家店里收款都得排隊,你又如何開口向老板砍價?當然如今還有許多網絡平臺直播“放漏”做慈善,你可以直白些問他:你這放出的都是漏,那你的漏從哪海量批發(fā)來的,你撿的最大的漏是什么?好尷尬喲!
(三) 和田玉的潛力股是什么? “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內心淡定”這句網紅名言絕對是雞湯,但應用于和田玉收藏中也未為不可。避開上文所述的那些漸欲迷人二目的浮光掠影,心系玉質純厚,作工精良的正統(tǒng)和田籽玉,在自己的消費承受能力范圍內,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踏實的購買美玉,品玩中坐等泡沫退去,回首坐看,經數(shù)千年歷久不衰的不正是那些樸實無華的籽玉佳作?鴨蛋青、藕粉料、米達料這些網媒口中至尊無二的稀世之寶又何曾入過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的法眼?又有哪個收藏大家曾經言及?有幾座博物館收藏至今?所以回歸本來面貌,才是我輩參玉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