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對外反侵略戰(zhàn)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nèi)容。其中尤其是在此類戰(zhàn)爭中有過突出貢獻的官員和將領(lǐng),更是被后人世代稱頌為民族英雄和榜樣。譬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明朝歷史人物戚繼光,便是一位了不起的抗倭名將。
戚繼光畫像
那么歷史上的戚繼光究竟有多厲害呢?接下來小編就通過他的抗倭戰(zhàn)績來給大家仔細剖析一下,當年巔峰時期的戚家軍到底強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據(jù)統(tǒng)計,戚繼光所領(lǐng)導的戚家軍在巔峰時期之時,一共和倭寇打過14場非常經(jīng)典的戰(zhàn)役。而在這整整14場的大戰(zhàn)中,日寇陣亡的總?cè)藬?shù)約有2萬多人,至于戚家軍則僅僅陣亡了200人左右(粗略一算敵我雙方的戰(zhàn)損比竟然是1:100)。由此可見,日寇在巔峰時期的戚家軍面前確實是不堪一擊。
戚繼光劇照
具體來說,譬如在白水洋之戰(zhàn)中,當時戚家軍就曾以1500人一舉擊敗了2000多人倭寇部隊。此戰(zhàn)中絕大部分的倭寇都被殲滅殆盡,其中被斬首的倭兵有344人,還有5名倭首被當場生擒。而反觀戚家軍所付出的代價,卻只犧牲了3個人而已;
戚家軍劇照
另外,戚家軍在仙游之戰(zhàn)中仍舊以犧牲24人的微小代價,一舉將聲勢浩大的1萬多名倭寇徹底擊潰,并斬殺倭寇將近1000多人。
戚家軍劇照
還有那場最著名的牛田破營戰(zhàn),可以說更是古代對外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的一次奇跡了。當時總兵力6000多人的戚家軍,與敵方近乎于上萬兵力(真倭寇和假倭寇的總兵力合計)的懸殊對決之下,最終竟然以不費一兵一卒的代價斬敵2200多人!
戚家軍劇照
事實上戚家軍在抗倭過程中,諸如此類的耀眼戰(zhàn)績還有很多。而關(guān)于戚家軍真正強于倭寇軍隊的原因,其實除了雙方在武器裝備和單兵作戰(zhàn)素質(zhì)這2方面的一些差距以外,巔峰時期的戚家軍最令人稱道的還要數(shù)戚繼光所創(chuàng)的獨門“鴛鴦陣”(此陣在當時可以說是所有日寇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通常情況下一般的鴛鴦陣基本是由11人為一個單位所組成的一種陣列,其中包括1個隊長(負責臨戰(zhàn)指揮),另外10個人則以2組對稱分布在隊長兩側(cè)。
盾牌兵劇照
此陣中站在最前面的是2個盾牌兵,另外位列左側(cè)的這名士兵通常會配備長盾和腰刀2類武器,其職責主要是抵御敵方箭矢和長槍進攻(可以說是整個陣法中最主要的防御力量)。而位列于右側(cè)的這名士兵通常會配備短藤牌和腰刀2類武器,其中短藤牌相較于長盾更為靈活,能輔助左側(cè)的長盾士兵防御敵軍的攻擊,同時還能用腰刀加強進攻端的攻勢。
狼筅劇照
再往下則是2名配備狼筅(讀xiǎn)的士兵緊隨其后位列于兩側(cè)。狼筅這種武器的原型本來是明代礦工進行起義暴亂時所用過的一類武器,因此其制作成本比制式刀劍類的武器確實是便宜很多。狼筅的主桿大都是極長的毛竹(通常為3米左右),取材時會保留其枝杈。緊接著通過高溫處理的技術(shù)加固之后,再往每根枝杈頂端綁上箭矢,并于主桿的最頂端加裝一柄利刃(這樣一桿合格的狼筅就制作而成了)。
倭刀
雖然,狼筅這種武器表面看上去多多少少有些不倫不類。但是,其功能性卻非常之強(可以說是倭刀的克星)。其前端那些細長鋒利的枝杈不僅能完美化解倭刀的攻勢,而且還能擋住倭寇的視線讓敵人無處下手。這就是冷兵器俗語中常說的“一寸長一寸強”,再加上綁縛著箭矢的枝杈加以輔助,當時的倭寇幾乎很難在實戰(zhàn)中有接近戚家軍的機會。
鴛鴦陣劇照
而排在狼筅兵后面的則是4個長槍兵(兩側(cè)平均分布有2人),這4名長槍兵配備的武器均為超長的長槍(長度和狼筅差不多)。其主要職責是進攻,實戰(zhàn)中當最前面的盾牌兵擋住倭寇的箭矢,再加上狼筅限制住倭刀的攻擊,并將敵人擋在陣法外圍之時。這4名主攻的長槍兵就能憑借武器長度的絕對優(yōu)勢,一舉穿過狼筅的縫隙將倭寇擊殺于陣外。
鴛鴦陣劇照
最后,還有2名配備鏜鈀的士兵位列于陣法末端。鏜鈀的原型本來是農(nóng)民常用的一類農(nóng)具,只不過在經(jīng)過戚家軍改良以后,才變成了一種攻守兼?zhèn)涞膽?zhàn)場冷兵器。這2個鏜鈀兵的主要任務(wù)是警戒,以及輔助擊殺那些僥幸躲過前面攻擊的漏網(wǎng)之魚。同時當前面的士兵壓力過大的時候,也能進行及時的輔助增援。
鴛鴦陣劇照
據(jù)說,這鴛鴦陣還能根據(jù)實戰(zhàn)中的具體情況隨時進行陣型變化。甚至,還能自行拆解為2個獨立的小陣法。一言以蔽之,戚家軍鴛鴦陣的可怕之處正是在于其科學的搭配和無盡的變化。
戚家軍劇照
當然,我們從這“鴛鴦陣”的每一種武器的原型出處,以及其合理的搭配和應(yīng)用中也能明顯看得出來。無論是礦工用過的狼筅,還是農(nóng)民常用的鏜鈀等,“鴛鴦陣”之所以能克敵制勝皆是源自于我們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更多的歷史趣味話題,盡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臺,筆者耕耘創(chuàng)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