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解讀新聞,讓新聞更加悅讀!正常每周兩篇,持續(xù)更新!
普通人過端午節(jié),無非是吃吃粽子、掛掛艾草,文藝點兒的則給孩子手腳系上五彩絲線。
但真正有文化的人就要復雜得多了!一個端午節(jié),有很多故事可以講。
改變梁山命運的端午
“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蕊L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態(tài)嬌姿?!?/span>
這段寫端午盛況的文字,長著一副嬌媚柔美《紅樓夢》的臉,其實出自五大三粗的《水滸傳》:
楊志被發(fā)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書的器重。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家宴歡樂盛況便是前詩所述。
這次過端午節(jié),蔡夫人推薦楊志押送生辰綱,引出了智取生辰綱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這回書乃是《急先鋒東郭爭功青面獸北京斗武》??梢哉f,這個端午節(jié)為梁山的壯大發(fā)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命運轉(zhuǎn)折點
大觀園內(nèi)的端午
真到了《紅樓夢》,反倒沒有對端午節(jié)的鋪陳描繪。但錦衣玉食人家,過節(jié)必然也是大事。一個端午節(jié),曹雪芹洋洋灑灑從24回寫到31回,其間發(fā)生無數(shù)大小事,包括黛玉葬花、金釧自盡、晴雯撕扇等等。賈蕓給鳳姐送禮,謀得端午節(jié)為大觀園種樹的“美差”;元春賞賜給園內(nèi)兄弟姐妹端午節(jié)禮,寶玉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姐姐的同我一樣!”感覺像是元春在為寶玉寶釵撮婚,引起了賈府內(nèi)一些人的敏感和內(nèi)心震動,為后文埋下伏筆。
元春更贊同“金玉良緣 ”
翠翠的端午
說起文人筆下的端午節(jié),大家想起的,第一個恐怕就是《邊城》。湘西的端午,在沈從文的記憶中,有著“無可言說的溫愛”。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攦纱傎惖絼×視r,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zhàn)擂鼓的種種情形。”
在端午節(jié)傍晚的河邊,翠翠第一次遇到了英俊健碩、善于捉鴨子的二老儺送。美好愛情的種子,在兩個情竇初開的年輕人心中暗自種下。
又一個端午,翠翠和祖父避雨時,遇到了二老的爹順順和哥哥大老。美麗懂事的翠翠給他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知道祖孫兩人日子十分拮據(jù),節(jié)日里不能包粽子,順順又送給他們送了許多尖角粽子?;丶业穆飞希娓竿浯溟_玩笑:“翠翠,假如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心中想的卻是在青浪灘過節(jié)的二老。
再一個端午,經(jīng)過父親同意來提親的是大老。嬌羞而無處傾述的翠翠只能沉默著。大老知道弟弟也深愛翠翠,按照苗家人對歌定情的法子,自已又不是弟弟的對手。大老駕船離開家,以排解心中的苦悶,結(jié)果在一次意外中掉進水中淹死。二老心懷對大哥的愧疚,也選擇駕船漂泊在外。
爺爺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獨自一個人在碧溪岨上守著渡船,等著心上人回到茶峒。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span>
《邊城》講述了端午節(jié)的愛情故事
端午的鴨蛋
說到沈從文,自然接下來就是他的學生汪曾祺。
“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span>”
《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的散文名篇,這位大師絮絮叨叨、事無巨細地介紹了一番自己家鄉(xiāng)的端午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寫“一字虎”、吃“十二紅”……最后隆重推出高郵咸鴨蛋。并鄭重表示:“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老爺子就這樣從容散淡,悠然道來,波瀾不驚地給大家介紹了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是覺得無聊平淡,還是覺得至真至性,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在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端午節(jié)時,孩子們會把鴨蛋掛在脖子上
惹禍的雄黃酒
民間最知名的端午節(jié),非白娘子那個驚心動魄的端午莫屬。
許仙受法海所惑,于端午節(jié)哄騙白娘子飲下雄黃酒。白蛇現(xiàn)出原形,許仙驚嚇暈厥,遂有了接下來的盜草、上山、水斗、斷橋、合缽等一系列故事——在中國,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人恐怕不多!
男人不能輕信!
白蛇傳的故事最早源于唐傳奇《白蛇記》,民間口口相傳,到明代馮夢龍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故事初步定型。
大家這么喜愛這個故事,以評話、說書、彈詞、昆曲、京劇等多種形式反復講述;后來有了小說;到了現(xiàn)代,又有了電影、歌劇、現(xiàn)代舞、漫畫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xiàn)約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叫過“雷峰塔傳奇”、“白蛇與許仙”、“義妖傳”、“金缽記”等等,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nèi)流傳,在日本也拍成了電影,還曾被翻譯成法文。
白蛇傳故事以各種形式在民間流傳
由于《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jié)。有的到白素貞被鎮(zhèn)壓到雷峰塔下就結(jié)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chǎn)子的情節(jié),還有版本有后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大團圓結(jié)局。
年輕觀眾最熟悉的,當屬趙雅芝、葉童版的歌舞劇《新白娘子傳奇》,以及2011年黃圣依版的《白蛇傳說》。值得一提的,還有另辟蹊徑、以青蛇為主角的香港電影《青蛇》,由張曼玉、王祖賢合作主演,其原著是著名的小說家李碧華。
講述了幾百年的白蛇傳故事,只有到了李碧華才煥然一新!
圖片無版權(quán),來源見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