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腳桿的故事
圖、文 | 王牧滋
☆
☆版式設(shè)計:湛藍(lán)
豬腳,又稱豬蹄,四川重慶兩地的人喜歡喊它豬腳桿。
星期天為外孫買豬蹄燉湯,挑選了兩支,花去了48元,還只是兩支很短的豬前腳爪。望著手中如此金貴的豬蹄,我不由得聯(lián)想起有關(guān)它的兩樁往事:一是買豬腳桿;二是吃豬腳桿。
先說買豬腳桿:在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買豬腳桿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在那個計劃經(jīng)濟時期,物資匱乏,商品短缺,東西都要憑票證供應(yīng),而且數(shù)量也不多。因此,每到年底,家家戶戶都會急急忙忙地拿著戶口本到指定地點按人頭領(lǐng)取下一年度的票證,否則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那時,號票品種繁多,用途不一,而肉票只是其中的一種,每人一版,每版幾十張,買豬肉專用。在那個年代,市場上是沒有私人賣豬肉的,也絕不允許私人賣豬肉。因此,只有國營的食品公司才給居民提供豬肉,原則上每人每月1斤。食品公司會提前公布用哪一張?zhí)柶辟徺I。號票公布后人們便撕下該號到肉店去排隊購買,肉票當(dāng)月有效,過期作廢。我曾經(jīng)在大街上撿到過一張肉票,拿在手上細(xì)看時是已過期的16號票,而當(dāng)時正在使用的是19號票。于是我把它拿回家,小心翼翼地劃下那塊印有6字的小紙片,把它調(diào)個頭后又貼了回去,就這樣
16號搖身一變成了19號。當(dāng)我拿著它去買肉時,心里就像作賊一般"咚咚“直跳,但賣肉的師傅并沒有看出破綻,毫不猶豫地把肉賣給了我。撿了1斤豬肉吃,我們?nèi)胰硕几吲d。
我在家是老幺,年齡最小也最閑,所以像買肉之類需花時間排隊等候的事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而且母親從小就鼓勵我要學(xué)會去做事,要自強自立。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之下,經(jīng)過我的數(shù)次實踐之后,到十四五歲時,我對于買肉之事已是輕車熟路,連豬身上各部位的名稱及價格都已牢記在心。當(dāng)年有些物品的價格至今我都還有印象:板油1.17元/斤;保肋0.76元/斤;豬腳0.34元/斤……這些價格一直保持了許多年。
那時我家戶口本上有4人,于是母親定在每個星期天吃一次肉,這樣,上班的,讀書的,理家的都能吃上肉。
因我家離街較遠(yuǎn),每次買肉凌晨4點我就要起床趕去排隊,即使是這樣,到了街上,肉店門前仍然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為了能買到好一點的豬肉,街上許多人頭天晚上就開始去排隊等候。夜深長了,人困了就用籃子、凳子、磚頭、甚至報紙去占位子,等到天要亮?xí)r,肉店開門前再去排隊。
出門前,母親一再叮囑我爭取買豬腳桿,而且最好是前腳,因為前蹄后膀,前蹄的肉更多一些。實在買不到豬腳桿就買最肥的保助肉,燉出來油水也多一些。
為什么首選豬腳桿?因為,按當(dāng)時食品公司的規(guī)定,1斤肉票可以買2斤豬腳桿,這個賬人人都會算。因此,人人都爭相購買豬腳桿,除非你排在前幾位,否則休想買到那玩意兒。由于我總排不到前幾位,所以大多時候都是拎著一小塊保助肉回家,令母親大失所望。
那時,肉店里賣的肉都是凌晨靠人工用板車從殺豬場拉來。后來,我不知從哪里打聽到早上去幫拉肉的板車師傅推車,就可以不用排隊而優(yōu)先買肉。
當(dāng)時食品公司的殺豬場設(shè)在石橋鋪菜市,每天凌晨5點以前,殺豬場就會把殺好并打整干凈的豬肉豬雜等送到殺豬場對面的食品公司臨時倉庫,再由食品公司的人進行分配。食品公司除石橋街上開有兩個門面賣肉外,還在陳家坪,歇臺子和巴山廠三個人口較集中的地方設(shè)有豬肉銷售分店,以方便該地區(qū)的部隊、工廠和居民購買。因此,食品公司必須在凌晨5點鐘以前把肉類分好,再由人力車(板板車)送去。
掌握這一信息后,我再去買肉時,就先到殺豬場對面的分肉點等候,看食品公司的人把豬肉、豬腳、下雜等分成三堆,分好后就裝上等候在準(zhǔn)備好的三架板車。我看著他們裝車,捆綁,然后拉著板車出發(fā)。我家住在巴山廠這個方向,于是我就跟了到巴山廠的這架拉肉板車。我給拉車師傅說,我是買肉的,來幫你推車到巴山廠,想買點豬腳桿。有人幫忙推車,拉車師傅自然很高興,因為去巴山廠的這條公路中有很長的一段上坡,于是我們便一同上路。
☆
這時天還未亮,板車行進在灰蒙蒙的公路上,平路時板車還比較快,也用不著我推,只在車后跟著小跑。車到上坡路段速度就慢了下來,拉車師傅就很費力了。我趕緊上前,雙手搭在車后,用力向前推,推完這個長上坡,我已是滿頭大汗。板車再走一小段平路就到了巴山廠的肉店。這時天還未大亮,等著買肉的人站的站,蹲的蹲,坐的坐,看見拉肉的板車到了都騷動起來,大家急急忙忙站好隊,圍著案板巴不得早點買到肉回家。車到肉店門口,賣肉師傅急忙過來御下豬肉、豬腳、下雜等,又一一過磅驗收做記錄。然后把豬肉甩上案板,準(zhǔn)備開刀。這時拉板車的師傅發(fā)話說,這位小同學(xué)幫我推了車的,讓他先買。賣肉師傅就問我買什么,我急忙遞上肉票說買豬腳桿,于是上前挑選好前蹄,稱了稱付了錢。當(dāng)我滿心歡喜地提著豬腳桿從肉店門前的人堆里鉆出來時,排隊的人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離去。
再說吃豬腳桿:那是在上山下鄉(xiāng)時期的1975年間,當(dāng)時我已在公社農(nóng)機站上班兩年多,并且已在跟著師傅學(xué)開方向盤式的四輪拖拉機了。
那時,公社農(nóng)機站已在街邊不遠(yuǎn)的地方新建了一個農(nóng)機站大院,院里除了有機房、糖酒作坊、食堂外還建了一棟兩層的走馬轉(zhuǎn)角樓,作為農(nóng)機站的保管室、倉庫、會議室等以及職工宿舍。站里12名職工,都有自己的單身宿舍,站長也要求大家盡量住在院里。住進了新房,大家自然是很興奮,在這些人中,不乏有風(fēng)趣、幽默之士,因此,這個大家庭活躍又和諧。
我和我?guī)煾档乃奚岫荚诙?,他在里,我靠外?/span>二樓的宿舍門前有走廊與各個房間相通,師傅進出他房間都要從我門前通過。而二樓走廊和房間里面鋪的都是杉木地板,雖然漏縫,走起路來也是"嘰嘎"作響,但卻是真資格的純木地板。
一個雨天的清晨,吃過早飯,閑來無事,我躺在床上翻看自己訂的《地理知識》。在一陣"嘰嘎嘰嗄“的聲響之后,師傅過來敲門說,“今天下雨,出不了車,我到街上去轉(zhuǎn)一轉(zhuǎn),找供銷社主任想點辦法,看能不能買幾個豬腳桿,如買到了,就在你屋里的煤油爐子上悄悄燉,莫讓他幾爺子曉得了,不然吃不清靜。你準(zhǔn)備一下,爐子里多加點柴油,豬腳桿很硬,燉起來費時間。"師傅說完便上街去了。
那時,在我們公社總共只有兩臺拖拉機,一臺手扶拖拉機,另一臺就是師傅開的這臺方向盤式的四輪拖拉機,后面帶一個兩輪拖斗。耕地時,卸去拖斗,取下輪胎,換上大鐵輪,后面掛上犁頭就可下田耕作了。田地里的活干完,再換上橡膠輪胎掛上拖斗就可以在公路上跑運輸。在我們這個山溝里的小鄉(xiāng)鎮(zhèn),進出的物資,除了極少數(shù)由人工挑擔(dān)外,絕大多數(shù)都是靠這一大一小兩臺拖拉機運送。公家的,私人的,要拉的東西很多,要求用車的人也不少。因此運輸業(yè)務(wù)很是繁忙,開車的師傅很是吃香。我?guī)煾甸_拖拉機已多年,和街上各部門人等的關(guān)系十分融洽,他想要辦的事一定能辦成。
☆
我趕忙起來,端著煤油爐下樓,來到機房,從柴油桶里抽出柴油加滿爐子。這煤油爐是我二哥在重慶親手給我打造的,但因農(nóng)機站有食堂,我又經(jīng)常跟師傅在外面跑車,所以用的時間也不多。我剛把爐子端上樓,師傅便提著幾只豬腳桿回來了,我于是接下豬腳,裝進鋁銻鍋,端到食堂里面去清洗,然后砍成小塊,入鍋內(nèi),加滿水,放點鹽。便端進臥室里,掩上房門點燃煤油爐子開始了慢燉。
那個時候的農(nóng)村,吃肉比城市更困難,農(nóng)村人除在栽秧撻谷的季節(jié)每人供應(yīng)半斤鹽肉外,一年到頭均無豬肉吃,只有養(yǎng)了豬的農(nóng)戶在宰殺后交一半留一半,才有得肉吃。農(nóng)機站食堂也是一年四季都吃素,每天9兩糧2角錢,很難吃上一頓豬肉。
等到在食堂吃過午飯后,我回屋坐在床邊,望著爐子上的鋁銻鍋出神,我想,除加了點鹽外沒放其他任何佐料。于是又跑回食堂,找了點豆辦加在鍋里,繼續(xù)慢燉,并不時地攪動豬腳桿,生怕糊鍋。
坐在床邊,守著爐子,實在是太無聊,于是我又拿起雜志看了起來。慢慢地,鋁銻鍋里飄出陣陣肉香。守著守著,突然樓下傳來吼聲:“樓上在搞啥子名堂?整得香噴噴的,讓我啷個安心工作!"聽這大聲侉氣的叫喊,我知道這是住在我樓下的出納在問話,他的臥室也是他的辦公室,他管著農(nóng)機站的全部現(xiàn)金。對人好,也直爽,但是個炮筒子,說話聲音挺大。
這香味關(guān)不住,我也沒辦法,只好裝聾作啞,想蒙混過關(guān)。誰知這家伙徑直爬上樓來,推門進屋,聞著香味,看著爐子上的鋁銻鍋,他揭開鍋蓋,頓時明白了一切。
到了下午,這鍋燉豬腳桿越燉水越少,由于加了豆辦,于是便整成了既不是燉湯又不是紅燒的新型菜肴一一"合成豬腳桿"。
傍晚,四五個人拿著碗筷沖上樓來,圍住了這小小的煤油爐子,爭先恐后地攻打鋁銻鍋。在一番鍋瓢碗筷的碰擊聲中"合成豬腳桿“被消滅殆盡,沒有留下一滴湯水,甚至連貼在鍋底的豆辦殘余也被清理得干干凈凈。
2019年10于成都
【END】
作者簡介
王牧滋,別名牧童,1950年生于重慶。1969年下鄉(xiāng)。1976年返城。返城后在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2010年退休。一生信奉: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dāng)老實人。愛好寫作。有作品先后發(fā)表于《四川石油報》、《重慶晚報》以及《石橋鋪的故事-石橋廣角》。主張生活要豐富多彩。喜歡旅游和運動,特別愛好打乒乓球、集郵、釣魚、研制乒乓球底板并為球友修補高檔球拍。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lán)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驥亮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玉麗 路人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fēng)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yuǎn)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