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菜 今 昔 作者:劉春偉 圖源:網(wǎng)絡(luò) 版式設(shè)計:路人 |
前些年,看了一部電視劇《軍歌嘹亮》,其中的這樣一個情節(jié)至今讓我難以忘懷: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初,中國遭遇了缺糧少米的災(zāi)荒時期,這種情況也波及到了部隊。首長的孩子餓得昏迷不醒,其家屬來到部隊食堂大院,偷走一顆白菜,回到家里熬做成菜,慢慢喂給孩子,孩子醒來后說道:“媽,白菜真好吃!”看到這里,我為此感到震撼。而活了大半輩子,我也從未留意過白菜這種常見常吃的蔬菜。
我的童年、少年時期是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度過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很窮,整年都吃不上一斤油,可見日常生活的清苦。窩頭咸菜經(jīng)常擺上餐桌;高粱米稀粥白菜蘸醬是家常便飯,由白菜腌制成的酸菜更是酸澀難咽;只有過春節(jié)時,才能吃上一回白菜燉豬肉、豆腐、海帶、粉條、或酸菜燉豬肉、血腸、粉條;還有包一次白菜肉或酸菜肉餡的餃子。那時候我一直認(rèn)為:豬肉、血腸、粉條、豆腐、海帶才是世上最好吃的食物,從來沒認(rèn)為白菜、酸菜好吃。
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到現(xiàn)在的四十多年間,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庭富裕,物質(zhì)充足,在大魚大肉吃煩吃膩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清淡健康的飲食方式,白菜逐漸顯現(xiàn)出它特有的食材作用來。 近幾年,母親經(jīng)常做一些白菜拌雞蛋、海米、豆干、粉條的素餡餃子、包子、餡餅等食品。她還會做泡菜,也就是辣椒白菜,用蘋果、鴨梨、姜蒜打碎成漿,放上辣椒面、精鹽、白糖等,涂抹在白菜上腌制幾天就可以吃了。此外,白菜炒木耳,醋熘白菜片,白菜心拌豆腐皮,白菜絲拌干豆腐絲,這些都是我的最愛。
由白菜腌制成的酸菜是東北人冬天飲食的一大特色,每當(dāng)這時候,市場、肉鋪里的豬骨頭就成了搶手貨,價位一直居高不下,幾乎與豬肉同價,原因就是用豬骨頭熬出來的湯燉酸菜特別好吃。將干凈剔透、白中泛黃的酸菜切成細(xì)絲,放到豬肉湯中,鍋底架上劈柴,就開始燉酸菜了。酸菜燉熟后,再把肥瘦相間煮熟的五花肉與血腸切成薄片,還有粉條擺碼在鍋里的酸菜上,經(jīng)過少許時間,一道豐盛的美食就端上了餐桌,倒上二兩老白干,開懷暢飲,在寒冷的冬天里暖心暖胃,體現(xiàn)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與賦有情趣的生活。 酸菜也不完全是東北的特有,去年我到西安、延安,吃了那里的酸菜魚、酸菜面,更覺魚面爽嫩柔滑、清香可口,只不過酸菜魚酸菜面中的酸菜全部用的是酸菜葉。
小時候,每逢春節(jié)包白菜、酸菜餡餃子時,我都希望大人們在餡里多放些肉,燉白菜、酸菜時,我專挑里面的豬肉吃;如今,包白菜、酸菜餃子時,我總告訴母親少放些肉,肉多了太膩,吃不下去。
白菜,這種普通常見的蔬菜,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人生歲月中,伴我度過了厭煩難吃不屑一顧的童年少年時光,也引導(dǎo)我中年恬淡樸實、健康低調(diào)的生活向往,它經(jīng)歷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中國百姓由窮變富的歷史滄桑。
作者簡介:
劉春偉:遼寧省鐵嶺縣大甸子鎮(zhèn)人。紅塵多疾苦,快樂度人生,感知身邊事,拙筆伴我行。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tuán)隊
總編:湛藍(lán)
名譽(yù)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玉麗 路人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fēng)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yuǎn)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