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老式家庭總會給后代留下點“念想”,七十年代初父親回老家處理完奶奶的后事,帶回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如今又珍藏于我手里多年,每當把玩觀賞時,難免牽動我對故鄉(xiāng)、對親人、對往事的深深懷念。
這件青花瓷器是盛咸菜的器皿,奶奶成親時乃娘家的陪嫁品之一,該瓷器原本有蓋,后毀于爺爺酒后失手,為此奶奶的臉色陰冷了數日。那時,我卻覺得因這點小事奶奶也太那個了……
一九六六年始,那是一個神鬼莫測的特殊歲月,為了同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劃清界線,全民貫徹“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號召,把老祖宗留下的一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毀于一旦,其規(guī)模絕不遜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壯觀”也不亞于當年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由于奶奶的青花瓷器沒有“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圖案,幸免一劫。該物直徑二十公分,高約五公分,青花釉色肥厚,畫工線條飄逸,內里呈五個圓弧型格段,可把從玉堂醬園買來的“豆腐乳、八寶合錦、乾露”等咸菜,分放在格段里,再滴上小磨香油攪拌,在那個粗菜淡飯的年代,其食美哉!
相傳玉堂醬園有數百年之基業(yè),祖上曾出過狀元,進京為官,皇命讓其家族僅留此醬菜營生,以貢皇室享用,余外可銷往民間,可見當時的庶民們在吃咸菜的待遇上與皇家是平等的。
地方史志所載,吾的曾外祖出任過晚清的濟寧知府,由此推算,這件青花瓷器傳至我,至少四代以上,雖無緣目睹曾外祖父的尊顏,但能想象得出他捋著胡須,用筷子夾著咸菜用飯時的情景……